市場經濟下民族音樂經濟價值思考
時間:2022-09-04 08:25:53
導語:市場經濟下民族音樂經濟價值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民族音樂概述
(一)民族音樂特征。音樂是沒有界限的文明符號,音樂是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音樂是撫慰身心的治療手段,音樂是叩問人心的人文思考。我國民族音樂歷經時間考驗,不論是作為音樂本身,還是作為文化展現都有其獨特的內涵和價值。其中特點有三,第一點,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在音樂結構構成上采用五聲調形式為發展基礎,后經過時間的演變和后人的添加完善,逐步發展六聲及七聲調式。而我們可以通過對在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音樂作品來區分與其他音樂種類其中的區別。第二點,我國的民族音樂在表現形式方面非常注重旋律的藝術性,講究神韻結合,經常運用單旋律貫穿整部作品。第三點,傳統上禮樂不分家,民族音樂在最早期,是統治者用來管理天下,調和秩序的重要手段,而樂也與其他五經相提并論。而在更原始的上古時期,樂與巫并提,在祭祀過程中,更是融入了舞蹈、歌唱、吟詠等其他內容。由此可見,我國民族音樂源遠流長,具有獨特的思想內涵和高度適應的包容性。(二)音樂經濟價值。音樂本身具有易于傳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調動情緒等等作用。而民族音樂更是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是展現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是聯動區域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傳統的民族音樂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同時,也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將民族音樂市場化,不僅僅能夠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能夠增強音樂經濟產業社會效益。與之相對的是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各領域經濟價值的開發運作,而一個發展穩定,運轉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也是保護和傳承傳統民族音樂的最好土壤。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傳統民族音樂,探析其經濟價值,通過提煉開發,使之與市場經濟相互融合,互相促進,從而為進一步繁榮區域經濟,傳承傳統文化作出積極貢獻。
二、提煉經濟價值的方向
(一)音樂的表現形式。我國的民族音樂在具體表現形式方面,一般以單旋律為主,重點突出其音樂的神韻,這種表現方式極大增強了音樂的藝術性,提高了音樂的藝術欣賞水準和審美價值。但與此同時,在改編創新等等方面與其他的音樂形式融合難度有所增強。除此之外,這種單旋律為主的藝術表現形式,主要是借助民族古典樂器進行展現,因此也出現了許多樂曲需要特定的樂器才能展現出來。單一的樂器在進行彈奏過程中,旋律較為純粹,而當眾多的古典樂器進行融合時,往往就會展現不一樣的音樂意韻。這也是中國的民族音樂其獨到之處。綜合分析,我國的民族音樂表現形式注重意蘊表達,從而在形式上變化較少,因此,相比于其他音樂,往往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直擊心靈,醍醐灌頂之感,在當代社會,這是人們實現心靈釋放、精神滿足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在提煉其經濟價值時,應當盡量的突出其意蘊表達的優勢,同時在符合市場需求的情況下進行內容的變化和補充,用傳統曲調表達新的思想,讓傳統樂曲展現不同的社會價值。例如,在原有曲調基礎上進行作詞和編曲,讓傳統古典美感與現代時尚元素相互碰撞,從而使其具有進一步廣泛傳播的可能。同時,積極利用傳統民族樂曲對于調動情緒、感染精神的有效作用,針對編曲,使其在心理治療和精神治療上發揮有效作用。(二)音樂的精神內涵。我國的民族音樂,伴隨著歷史的沉淀融入了不同時期各地各民族人文思想、價值取向、審美標準等等精神內涵。發展至今,仍然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構成及發展。體會傳統民族音樂,就是理解不同歷史時期我國的傳統文化,而傳揚民族音樂,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而我們作為文化的傳承者,必須能夠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對于民族音樂進行保護和開發,從而讓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涵能夠世代傳揚,繼續潛移默化著我們的下一代。綜合分析而言,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是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直接載體之一,將其市場化,也是樹立民族自信心,傳播中華文化,實現民族進步的重要舉措。而在進行價值提煉時,我們應當著重突出其所包含的精神內涵和思想文化,并以此為基點,融入當下的社會人文價值內容,對于發揚傳統民族音樂形式,展現我國文化軟實力,獲得民眾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將傳統民族文化融入民族音樂,將現代舞蹈、戲劇、文學與音樂相結合,從而進一步豐富其精神內涵,并獲得市場的認同。例如,在進行節目設計時,利用民族音樂具有辨識性的特征突出節目特色。特別是近幾年,國學文化儼然已經成為一股新的潮流,音樂作為最容易理解,包容性最強,最容易傳播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具有廣闊的展現空間。(三)音樂的視聽體驗。傳統的民族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在表演時,其所展現的手段、方法、途徑等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其表演的效果有巨大的差異。現代流行音樂主要以爵士、搖滾、藍調等等多種歐美國家的音樂類型為基礎架構,其內容及風格多樣化、多層次化,內容簡單明快,易于理解,因此其具有先天性的廣泛傳播優勢和大眾娛樂價值,其風格可以簡單的將其理解為混合音樂風格。而民族音樂,旋律單一,不富變化,表演形式較為固定,從而在傳播優勢和受眾人群方面稍顯不足。綜合分析而言,民族音樂市場化必須要緊跟時代潮流,在保證其思想內涵和獨特個性優勢基礎之上,可以適當的在其他方面進行增強,以此進一步拓展受眾人群,增強其市場化的可能性。因此,在進行其經濟價值提煉過程中,我們可以深入每支民族音樂展現的核心內容,通過借鑒現代流行音樂展現手段,從而將單一化的音樂旋律進行層次化改編,將簡單化的表演方式增加新的內容。例如,在進行舞臺表演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利用現代舞臺燈光、音響、人聲、道具、背景等等內容增強民族音樂的表演層次以及豐富其表演內容,同時使其舞臺審美更加的切合現代社會受眾,更加有利于民族音樂實現良好傳播及深入人心。在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產品市場推廣過程中,對于音樂專輯包裝和宣傳,可以采用現代流行音樂的市場運作手段,同時還可以將其數字化以獲得更大的受眾人群和影響力。(四)音樂的獨特個性。不同民族音樂之間其風格特性不一樣,因此其可能影響的范圍人群數量和受眾群體有所差別。而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經過歷史考驗遺留下來的民族音樂無一不是各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現。而面對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不同的音樂表演極有可能因為審美觀、價值觀,以及人文歷史有所不同,造成其音樂在傳播的過程中遭遇挫折。綜合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民族音樂因其起源不同,所蘊含的精神內涵不同,因此各具風格和魅力。保留這種獨特個性并進行合理開發,既是音樂市場化的實際要求,也是現實需求。因此,我們在進行民族音樂經濟價值開發時需要結合市場需求,面對不同的受眾群體,應當盡可能的在尊重受眾文化價值取向前提下,進行針對式的市場推廣活動。例如,在面對國內受眾時,可以進行多元化的音樂表現形式創作,從而讓受眾在感官上得到享受時逐步形成認可。在面對國外群體時,可以在保留精神內涵基礎上,進行風格形式的改編和創作。
三、開發形勢探析
(一)產業化運作。當下市場競爭環境激烈,每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都有可能為其產業帶來可觀的效益。民族音樂作為我國本土音樂風格,應當更加注重保護和開發。因此,市場需要在符合市場規律前提下,進行積極創新,這既是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有效途徑,也是進一步推動中國民族音樂產業化運作的現實要求。而在當今音樂市場,每一部優良的音樂作品都需要團隊的助力,在營銷運作民族音樂過程中,我們應當積極借鑒流行音樂發展模式,將民族音樂作為文化產品品牌發展經營。同時我們還需要為其民族音樂提供良好穩定的市場空間,實現精品定位,打造中國式音樂風格品牌和形式。積極的利用相關文化資源、現代科技、市場渠道,進行市場化推廣,從而使民族音樂在挖掘、創作、推廣、傳播等過程中形成一條良好的產業鏈。而只有積極的利用市場渠道才能夠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為民族音樂、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揚保駕護航。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和制度,不斷改善文化藝術市場的環境,從而使民族音樂發展更加平穩和健康。例如,應當進一步加強對于出版物、數字化文化產品的版權法律完善。地方政府通過出具合理優惠政策,推動當地文化產業發展。(二)覆蓋化傳播。在當下各國文化軟實力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抵制外來不良文化的有效途徑就是發展自身的本民族文化。從而樹立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并在此基礎上,將我國優秀的文化傳播出去,為我國文化在全球文化空間占據有利地位。在這一方面,政府、文化界、科技界、金融界等等相關單位要協同作戰,形成合力,共同為民族文化的全球覆蓋傳播打下堅實基礎。要進一步通過發展及輸出本民族文化獲得世界文化認同,增強我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帶動區域經濟及相關產業發展,為我國民族復興貢獻力量。例如,將音樂與廣播電視節目相結合,從而起到推廣作用。將音樂與地方旅游相結合,從而相互影響,創造經濟效益。同時,我們還應當在各高校積極設立相關音樂經濟課程,從而為音樂市場化運作培養人才。例如,理論研究課程、市場營銷及推廣課程。學院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積極的讓學生在感受民族音樂、理解民族音樂的前提下進行學習,只有認識到民族音樂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重要價值,樹立起推廣我國民族音樂的責任意識,才能夠進一步的為推廣民族音樂,實現其音樂形式得到民眾認可而努力奮進。(三)多元化結合。民族音樂需要在不斷的融合和交流過程中實現傳承和創新,這是音樂市場化成功的重要前提。例如,文學、舞蹈、戲劇、繪畫等等人文藝術表現形式,無不是通過與其它文化風格、內容、形式和思想進行碰撞和借鑒,從而逐步實現了持續的發展。因此發展民族音樂,首先需要民族音樂本身進行自查,其次結合現當下的流行音樂元素,進行音樂風格的再創。在經濟全球發展的態勢下,民族音樂可以借助市場途徑與外來文化進行溝通,從而迅速實現文化的革新和發展。也只有在實現良好交流的前提下,才能夠進一步的讓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欣賞者進行感受和認同。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最為主要的是要保證我國民族音樂其思想內涵可以在市場經濟環境的保護下實現平穩過渡,進而迅速轉變。(四)靈魂化展現。民族音樂風格和形式縱使千變萬化,但其靈魂核心內容仍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在進行市場化經濟運作過程中,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根本,從而在重新創作過程中、推廣過程中以及具體展現過程中散發民族音樂獨特的意蘊和精神。其中創作的前提必須尊重傳統的民族音樂文化內涵,節奏可以由緩到快,旋律可以從單調到多重,風格也可以從內斂到奔放,但是我們需要始終堅持民族音樂其中個性化的內容。尊重藝術,尊重文化,也就是尊重我們的民族之根。而只有始終懷抱著這一點,才能夠在音樂市場化運作過程中,始終占據有利地位,始終保有獨特的思想內涵,始終保證我們的文化完整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保護及發展民族音樂,是當代社會賦予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有義務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前提下,進行民族音樂的創新和傳揚。同時也希望在未來文化發展道路上,能夠始終牢記使命,緊跟時代需求,為文化傳承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姚懿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域下建設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思考[J].商,2016(34):162-162
[2]王超慧.從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現象中引發的思考———當代科學視野中的音樂傳承現象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06):106-110
[3]李芳屹.多元文化視域下新時期我國民族歌劇發展理念的思考[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112-115
[4]陸艷珍.民族音樂在現代社會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J].通俗歌曲,2014(07):108-109
[5]黃妙秋.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傳承人與高校少數民族音樂師資隊伍建設的接軌與契合[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01):17-21
[6]覃春江.我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思考之我見[J].北方音樂,2016(17):15-15
[7]王玫.多元文化背景下青海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變遷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3(08):33-33
[8]余少螢.潮州音樂經濟價值與精神價值觀張力結構探討[J].音樂創作,2015(12):146-147
作者:郎群 單位: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民族音樂學發展歷程
- 下一篇:淺談圖像學下少數民族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