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音樂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06-11 03:55:35

導語:高校民族音樂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民族音樂教學模式分析

【摘要】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中強化美育的地位,有助于大學生浸浴在民族音樂中理解音樂的節奏美、旋律美與情感美。這不僅提升了大學生們的音樂審美水平,也促進了他們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認識。將美育貫穿于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全過程亦是培育學生美好情操與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基于此,各高校在民族音樂教學過程中需要創設教學情境,提升情感體驗;推進探究學習,深化合作交流;實現學科綜合,開展互動教學;突出課程整合,以人文精神滲透民族音樂相關文化。

【關鍵詞】美育;民族音樂;教學模式;教學情境;情感體驗

進入新時代,美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民族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實現形式,能夠豐富大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加強大學生的音樂審美鑒賞能力。同時,美的感受需要通過親身體驗才可獲得,這意味著高校在民族音樂教學中不僅要將美充分融入到課堂里,還需體現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鑒于美育對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重要價值,探究美育視角下的高校民族音樂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中美育的內容

(一)音響之美

從本質層面看,音樂是以聲音為媒介,借助聽覺表達和傳遞情感的一門藝術。將這一理解引入到音樂審美教育之中,對多元化音響的感知可以視為教育的開端和基礎。這里所指的多元化音響,既包含了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元素,同時也囊括了人類制造出的各種音響,這些聲音無一例外地都在傳遞著音樂之美。從審美的角度來看,由于欣賞的角度和品味不同,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音響,都能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體驗。

(二)意境之美

所謂意境,是指將人類所想、所感和所表達與自然結合,亦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虛實的高度融合。在音樂作品中,音響元素可以表達和體現不同的意境,將自然界的萬物融入其中,在優美的旋律中展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三)形式之美

從形式層面看,音樂主要可以劃分為演奏、演唱和綜合表演三種方式。不同的表演形式在各類音響元素的組合下,給人以和諧之美的體驗,這也被稱為音樂的形式之美。

二、美育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美育”一詞起源于18世紀末期的德國,當時著名的作家、哲學家弗利德里希·希勒在《美育書簡》中首次提到了美育的概念,后來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所謂“美育”可劃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從狹義層面,其指的是感知美、欣賞美、體會美的教育;從廣義層面,則是指人類在欣賞和感知層面的一種高層次境界,或者可以理解為對完美的不懈追求。美育不僅是一種審美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是對個人情感、個人思維以及個人品味的一種升華。

(一)有助于在民族音樂教學中理解歌曲情感美

從本質角度,美育可以被看作是學習者自我學習和自我提升的一種過程,學習和提升的效果和成果則由情感觸發與否決定。對高校而言,美感的發現和產生不能強加于學生,要通過正確的、有效的引導;對教育事業而言,音樂是培養學生優秀道德品質、高雅情操的重要媒介,一首歌曲會催人奮進,使人們群情激昂,甚至還可能會對一個人影響終身。在過去的戰亂年代,音樂曾是無數戰士的精神支柱;在災難面前,音樂也曾為無數受難者帶來光明和希望。從教育角度,教育工作者借助多樣化手段加深學員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為他們講解民族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這樣就能實現對學員心靈的觸動,從而使他們慢慢具備體會音樂作品情感美的能力。不僅如此,在深入探討作品作者出身、生平,以及其他作品時,學員對美好情感的追求意識會被全面激發,這也間接提升了學員分辨善惡美丑的能力。再加上教育者聲情并茂的演繹,學員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識將會被全面激發。在此基礎上,教育者可以引導學生模仿演唱,將自己對民族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到演唱中,從而借助作品的藝術形象和感染力觸動學生,使他們更加深切的理解和體會音樂作品中的情感美。

(二)有助于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欣賞樂曲美

作為審美能力與審美修養的重要組成因素,音樂欣賞能力是各高校在音樂教育方面所要培養的重點領域。從另一角度看,音樂欣賞亦可以被理解為對音樂作品的“再次創作”,音樂欣賞能夠借助欣賞者的思維和感受深入挖掘音樂作品在旋律、節奏、意境、形式等方面的美感。因此,各高校對學生欣賞意識和鑒賞能力的培養,其實就是培養他們藝術素質、陶冶他們藝術情操的過程。這里以我國古箏作品《高山流水》為例,教師在學生欣賞完音樂作品后,剖析其創作背景,講解鐘子期與伯牙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動人故事,從而給學生以感悟和啟發。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工作者在學員欣賞意識和鑒賞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能夠全方位調動學員的聽覺、感覺、思維和想象,這些都對學員審美觀的形成有著極大的幫助。

(三)有助于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感受節奏美

音樂的形式由旋律、曲調、節奏等元素組成,其中節奏是決定音樂律動的重要語言要素,同時也是音樂的骨骼和靈魂。各民族人民將自己的文化、歷史以及對環境做出的反應的各種體驗都凝聚在音樂語言里并經由代代相傳,維系著整個民族群體生命的延續。基于這樣的重要地位和價值,許多教育工作者在學員兒童時期就注重節奏感的培養。借助民族樂器并以一種節拍游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節奏意識,從而提升他們的樂感。對學生而言,這種訓練不僅能夠顯著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同時還能借助節奏美讓他們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所在,進而激發他們學習音樂、培養音樂情操的興趣。這里以音樂中最為常見的四分、八分和十六分音符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員運用肢體語言表達音樂節奏,使他們區分不同節奏類型,也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條件采用合適的民族打擊樂器展示樂曲節奏,從而讓學生全面體會音樂的魅力。

三、美育視角下高校民族音樂教學模式

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主要分為實踐與理論兩個部分。其中,實踐課程主要包括民族聲樂演唱課程和民族樂器演奏課程,理論則為民族音樂鑒賞課程。伴隨著社會的變革和教育的發展,民族音樂教育模式也實現了進化和升級。傳統的課堂式教育,由于其“重理論、輕實踐”的特質,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綜合性人才培養的需求,這也使得美育受到了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以及社會大眾的關注。對此,基于美育視角,筆者將從以下四個方面詮釋民族音樂美育教學的具體舉措和作用。

(一)創設教學情境,提升情感體驗

一方面,為了獲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求知欲,各高校應從教學環境的創設入手,為學生提供更多親身體驗音樂作品意境的機會。在教學計劃的制定過程中,教師應借助音頻、圖片、視頻等多元化手段闡述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同時將作品作者的成長環境以及作品創作背景融入到作品的鑒賞課程中,使學生切身體會音樂作品的由來。與此同時,各高校教師還應努力為學生營造符合民族音樂作品意境的教學氛圍,用多樣化的表達形式為學生構建一幅作品描繪的畫面,從而為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學習感觀。不僅如此,各高校教師還可以借助音樂作品畫面引導學員進入音樂作品的角色,將他們置身于民族音樂作品的意境之中,鼓勵他們在思想層面將自身當成作品意境中的主角,從而實現音樂、畫面、意境、情感融合的最佳學習狀態,進而有效提升教師音樂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另一方面,各高校民族音樂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和諧、平等的交流氛圍,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作為一種心理活動和審美體驗,情感體驗能夠在精神生活層面上驅使高校學生努力和奮進,無論是流行音樂、民族音樂,還是其他形式的表達方式,都蘊含了其特定的情感。與其他文、理學科不同,音樂學習的側重點不是理論、理性知識,而是要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基于這樣的教學性質,高校民族音樂教師應借助多樣化手段全面喚起學生的情感意識,為學生提供更多欣賞、模仿、演唱、表演的機會,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探尋民族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意境,從而推動學生民族音樂素養的顯著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自身角色定位,努力將自身由傳統的“施教者”角色轉化為“引導者”角色,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權,為他們提供更為自由和廣闊的學習空間,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師生關系更融洽的發展,進而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有利條件。

(二)推進探究學習,深化合作交流

首先,各高校教師應努力激發學生在民族音樂學習方面的探究意識。探究學習是一個人實現真正進步的必要環節,同時也是人類對未知事物了解的特別需要。由于各高校學生的年齡階層大多為青少年,他們在新事物、新知識的探尋、研究欲望方面要遠強于其他年齡階層的學習者。教育學家將這種求知欲視為學生的一種本能行為,這也全面揭示了探究式、發現式教學的可行性和價值性。對此,各高校教師應將探究式思想引入民族音樂教學中。一是要以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民族音樂話題為切入點,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民族音樂學習;二是要圍繞各組所探究的音樂課題為學生答疑解惑,發散學生的思維,挖掘他們的創造和創新潛力;三是要引導和幫助學生對探究式小組活動進行總結,討論出更為合理、有效的探究學習方法,從而為日后的民族音樂學習提供幫助。在此之前,教師應做好科學且全面的課前計劃工作,一是要根據民族音樂課程內容和學生的興趣點制定探究式學習提綱,幫助學生建立好解決問題的框架,引導學生全面把握學習的重點;二是要注重學生發散思維的激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針對學生有可能提出的觀點制定出與之對應的變通性觀點,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意識;三是對學生觀點的梳理,教師要提前制定好方案,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實現新舊知識的融合,同時在探究中與學生共同質疑、解疑,從而實現民族音樂知識的遷移、鞏固和深化。其次,各高校教師應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早在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學家夸枚紐斯就提出了合作學習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有效途徑。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與共同進步也是現代教育學理論中普遍倡導的精神。一者,學生可以在交流與談論中獲取更多有益信息,這不僅能夠為他們判斷、吸收、研究和總結不同觀點提供幫必要支持,還能幫助學生構建起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音樂知識體系;二者,作為一門實踐型學科,民族音樂教學囊括了欣賞、演唱、表演、演奏、創作等諸多分枝,教師要想實現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提升,還需在“師生”“生生”的合作學習中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儲備。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厘清合作學習中每名成員的任務和目標,通過交流和研討獲取最佳方案,還要在活動后,從小組整體的角度對合作學習的過程和成果進行整體性評價,獲得更為理想學習成果的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集體意識和集體責任感。

(三)實現學科綜合,開展互動教學

一方面,各高校教師應以審美素養的構筑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意識和能力。高校學習階段作為吸納大量思想和知識的關鍵時期,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提升能力的同時,也伴隨著心理方面的逐步成熟。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民族音樂學習中探尋其內涵,引導學生探尋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促進他們各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從而實現綜合性實踐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例如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作品創作背景和作品描繪意境尋找相符合的繪畫作品,以繪畫作品中的線條、色彩以及構圖方式深入解讀作品,從而加強學生音樂與美術兩門學科的聯系。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音樂作品為依托和背景配以美詩文,鼓勵學生完成配樂朗誦任務,從而借助各類實踐活動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各校教師應借助互動教學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民族音樂教學過程中,除了注重學生實踐行為的調動,教師還應注重與學生的良性互動。例如在民族音樂鑒賞課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作品節奏、旋律以及意境的運用和表達,同時也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表達他們對作品所描繪畫面的理解,從而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的互動討論氛圍。這樣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調動起他們學習和思考的主動性,還能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語音表達能力。再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各高校的樂器資源,與學生共同演繹民族音樂作品,指導學生分飾主旋、伴奏等角色,并以平等的角色定位參與其中,這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還能融洽師生關系,進而獲得更為理想的學習效果。

(四)突出課程整合,以人文精神滲透民族音樂相關文化

各高校教師要想與學生構建長期、穩定的互動學習、共同發展關系,一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需求和相關弱點,全面把握教育教學的主動性;二是要努力構筑學生學習的橋梁,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課堂氛圍、教學互動等多方面做好學生的引導者,從而不斷激發學生對于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與此同時,高校教師還應將人文精神滲透到民族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及時糾正學生的各類不良審美行為,以積極、正能量的音樂內容和觀念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促進學生音樂知識、音樂素養以及個人修養的共同提升。音樂教育對我國社會文化的內涵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無論是過去的戰爭年代,還是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音樂都能催人奮進、深入人心,給人以希望和力量。因此,各高校教師只要堅定以音樂促美育的信念,就定能滋潤受教者的心靈。

參考文獻:

[1]辛兆義,張艷.構建立體式、多元化、層級型音樂教學模式——普通高校音樂選修課教改的探索與思考[J].音樂創作,2010(1):159-161.

[2]陳欣.基于創客教育的高校美育通識課混合式教學探索[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20(1):81-85.

[3]張永明.中國文化視角下的高校戲曲教學法創新研究[J].戲劇文學,2020(4):114-121.

作者:李奕蘭 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