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不良品德形成原因與對策
時間:2022-03-12 11:03:38
導語:高職生不良品德形成原因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生不良品德是由于家庭、學校及社會等方面的不良影響,通過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接納和內化的結果。文章在分析高職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前提下,結合實際經驗,積極探索有效的轉化品德不良學生的對策,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新時代高職生;不良品德;原因;對策
一高職生某些不良品德的表現
學校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獻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職生的不良品德是指高職生違反道德準則或犯有較嚴重的道德過錯行為,如:有的學生不分場合亂扔雜物,隨地吐痰;有的學生開會時看書看報,竊竊私語,甚至有時鼓倒掌;有的學生與教師相對而遇卻昂首而過,旁若無人;有的學生為了曬好自己的衣服而把別人的衣服弄臟,竟然也心安理得,揚長而去;有的學生在走廊和其他公共場所講話大聲打鬧和喧嘩;有的學生因不愿站隊而插隊買飯從容自然而毫無愧色等。諸如此類的過錯行為,雖然還沒有達到違法犯罪的程度,尚屬道德范疇內的問題,但如不及時糾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不斷惡化,勢必造成不良后果。
第一,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高職生從小就生活在家庭里,家庭是他們生活的重要場所,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子女的道德品質。隨著獨生子女的不斷增多,家庭教育問題也會出現許多新問題。首先,家教不當,寬嚴失度,俗語道,“子不教,父之過”。教育子女理應是做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家庭是青少年第一所學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師。但目前有的家長重養輕教,他們認為教育小孩應是學校和教師的事情。有的家長則把粗暴當作嚴格,當子女犯了錯誤時,對子女不是進行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而是動不動就對子女進行辱罵、餓飯、甚至痛打,造成子女對父母形成怨恨、畏懼和反抗心理。有的家長對子女又過分嬌養溺愛,寵為“千金小姐”或“小皇帝”,視為掌上明珠。使子女從小產生優越感,想要啥就給啥,想怎樣就怎樣,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鬧,久而久之養成不良品德。當子女犯了錯誤時,總是姑息遷就,偏袒護短。有的家庭里父母長輩對子女教育要求不統一,經常互相矛盾產生負面作用,使教育工作相互抵消。其次,自我行為不良,言傳身教差。有的家長在家里經常講臟話、粗話和一些不好的口頭語;有的家長作風不正,行為不良,在家里酗酒、賭博,觀看黃色錄像帶;有的家長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行賄受賄,貪污腐化;有的家長文化素質低,自身修養差。這些無疑會對學生產生極壞的影響,導致學生形成某些不良品德。再次,家庭結構異常造成不良影響。溫暖和諧,幸福美滿的家庭對學生的成長起著積極健康的作用。但有的家庭因結構缺損,父母離異,婚姻破裂,給子女幼小的心靈帶來深深的創傷,使子女從小就失去了正常的關懷和教育,得不到家庭的溫暖,缺少人間的真情。在這樣的家庭里生活,生活上無人關照,思想上無人教育,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性情孤僻、自卑、暴躁等不良行為。第二,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首先,資產階級思想的腐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新鮮事物層出不窮,資本主義國家的某些生活方式也會隨之侵入,諸如腐朽的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思想觀念,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想對部分高職生毒害很深,他們熱衷于“自我設計”,追求“自我價值”,生活上貪圖享受,厭惡勞動,向往高級服裝,眼紅百萬富翁,久而久之就形成諸多不良品德。其次,社會上各種不正之風和丑惡現象的影響,當前社會風氣的主流應該是好的,但也存在著某些方面局部的不良社會風氣。諸如干部特殊化,拉關系,走后門,貪污受賄,吃喝風,送禮風,弄虛作假等不良社會風氣,以及各種低級腐俗的黃色文化產品都會通過各種途徑反映到學校來,對學生品質的形成起到不良的影響。第三,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學校應是培養人教育人的重要場所,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應發揮其主渠道作用,應把學生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但由于各種原因,目前學校教育中存在的某些問題,也會導致或助長學生的不良品德的形成。首先,古語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形象,高尚的理想信念,做到為人師表,關心幫助和教育學生。但有少數教師思想素質較差,不重視師德培養,他們關心學生不夠,尊重學生欠佳,特別是對學習成績差的、曾犯過錯誤的和具有不良品德行為的學生關心不夠、教育不夠,有的甚至用冷漠和歧視的態度對待他們,對他們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使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傷害。其次,教育方法欠佳,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但有的教師在處理問題時,感情用事,寬嚴失度,解決問題不徹底,教育方法單一,沒有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沒有具體了解和分析各個學生產生不良品德的不同原因。對持有不良品德的學生或姑息遷就、或過于嚴格,采取懲辦主義。不是耐心仔細的說服教育,而是粗暴命令式的說教,以致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樣不但沒有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相反還產生了負面作用,使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第四,高職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主觀因素。首先,道德觀念差,是非不分。高職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期,是一個從幼稚到成熟,從依賴性到獨立性轉折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富于幻想,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接受能力強,但畢竟他們因年齡小,涉世不深,經驗不足,有的是非不分,善惡不明;有的黑白顛倒,真假不辨。思想認識和道德評價能力差,他們頭腦中是非、美丑、好壞、榮辱觀念還很薄弱,遇到具體事情辨別能力較差,思想上抵御自身不良品德行為的能力十分脆弱。正因為此心理特征,決定著高職生很容易產生不良品德和不良行為。其次,情感沖動,情緒很不穩定,高職生大多是十五六歲的青年,是生理、心理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生理上的變化必然引起心理上的相應變化,他們感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產生強烈的獨立意向,對客觀事務逐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由于他們閱歷淺,知識面窄,選擇能力差,遇事易偏激固執,情感極易波動。因此導致他們在許多問題上常常因政治上的幼稚,道德上的無知而犯下許多錯誤,形成不良品德。
三矯正高職生不良品德的對策
高職生的不良品德雖然還沒有觸及法律,一般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如不及時糾正,就會在不斷重復中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不僅會影響學生自身的成長,而且還會危及班級、學校、家庭和社會,因此,對高職學生出現的不良品德應及時加以矯正。第一,培養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眾所周知,我們每個人都有要求得到社會和集體尊重的自尊心。有不良品德的學生也是如此,它可以促進學生積極向上,奮發圖強,改正和克服不良品德。集體榮譽感是人們意識到自己作為集體成員的一種高尚情感,他是學生克服自己缺點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就要創造條件,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地引導有不良品德的學生去參加班級工作和集體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得到鍛煉,樹立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培養自尊心和增強自信心,鞭策自己克服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二,教師要用良好師德去幫助學生矯正不良品德。有不良品德的學生一般有自卑畏懼心理,對待別人總有一種“防備”心理。因此,教師應加強理論學習,端正自己的品行,確立高尚的理想信念,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做到為人師表。對待有不良品德的學生不要挖苦、諷刺和譏笑,而因進行耐心細致的幫助和教育。在感情上、生活上、學習上對他們要付出真情,獻出愛心,使他們真正感到教師的一片真情和用心良苦。把教師當作自己的知心人,從而自覺地接受教師的幫助和教育,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三,要培養學生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生的不良行為總是在一定的客觀因素和主觀錯誤觀念相結合下形成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要使學生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既要改變學生主觀的錯誤觀念,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思想認識,又要使學生增強自我控制能力,鍛煉頑強的意志力,抵制外來的誘惑。俗語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把不良品德徹底改掉,不下決心不費一番力氣是不行的。莎士比亞說過,三天可以出一個暴發戶,而培養出個貴族(指氣質高貴,教養良好的人)則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高貴氣質,良好的教養需要長時間的培養,而改變有不良品德的行為則更需要付出雙倍的努力。因此,要培養學生具有文明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幾句口號就會見效的事情,而應該長久堅持,常抓不懈,從小就要培養學生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第四,因人施教,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學生的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矯正這些行為時,就應根據他們的年齡、性別、犯錯誤的性質,產生錯誤的原因和嚴重的程度,有針對性地進行幫助教育,做到因人施教,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就要求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在各方面的表現,弄清造成不良品德的來龍去脈以及他們的家庭環境和社會交往情況。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行為進行分析研究,找到教育的突破口,選擇具體的、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時要通過講事實、擺道理、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第五,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助于不良品德的改變,置身于一個文明優雅的社會環境中,品德極壞的人也會感到心虛,感到孤掌難鳴,進而感到自慚形穢。曾有一篇文章《明斯克的月亮》,在文章里作者敘述了明斯克的文明環境對自己的熏陶從而使自己變得彬彬有禮的過程。他的體會、處境很有典型性,可見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舉止,品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我們應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來改變有不良品德行為的學生。
參考文獻
[1]江應中.當代大學生的品德心理及其培育[J].南通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3):27-30.
[2]王麗卿.淺析當代大學生的品德重塑[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1(S1):7-8.
[3]劉飛偉.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效應[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北京中教創新軟件發展研究院,2005:3.
[4]鄭艷蘋.中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問題淺析[J].引進與咨詢,2004(01):45-47.
作者:楊連洪 單位:吉安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建立
- 下一篇:小學體育教學培養體育精神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