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實踐教學論文

時間:2022-04-05 02:47:01

導語: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實踐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實踐教學論文

一、虛擬實踐教學的豐富內涵

虛擬實踐教學是傳統實踐教學的領域拓展。盡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實施多年,但是,對何謂實踐教學的認知依然見仁見智。黃蓉生等人將其歸納為五種主要看法,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內涵界定: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環節,是由課堂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組成的、以實踐為中介、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建設和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與形式有機結合的、以研究性學習為橋梁、把大學生的動腦思考與動手實踐相互聯接的以知識和方法為紐帶的教學過程的總和。具體的實踐方法包括“社會調查”“觀察體驗”“宣傳教育”“榜樣示范”“親自體驗”“比較分析”“思想轉化”等。很顯然,這個界定把實踐教學看作一個涵蓋課堂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的教學過程,突出了實踐環節動腦與動手結合、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強調了課程建設與實踐環節的有機結合,很好地概括和揭示了實踐教學的構成與特點。應該肯定,這是一個合理性、適用性都很高的看法,對于本課題組界定虛擬實踐教學的內涵具有極大啟發和借鑒意義。不過,其不足之處也是明顯的。第一,過于寬泛,不夠嚴格。在我們看來,作為“第二課堂”的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以社會為師、向社會學習的過程,其操作流程和實施原則不同于和課堂教學連接緊密的實踐教學。所以,不宜并入實踐教學環節。同時,這種看法將“宣傳教育”“思想轉化”也看成實踐教學的實施方法,明顯超出了自己的界定,模糊了實踐教學與理論宣傳的界限。第二,對網絡環境下的虛擬實踐采取了視而不見的態度。在我們看來,應當從嚴格意義上,即與理論教學直接聯通的意義上界定實踐教學。概括地講,所謂思政課實踐教學,就是學生在預定目標牽引下,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獨立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理論焦點問題的一種研究性學習活動。第一,它是思政課整體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思政課的傳統形象是清一色“滿堂灌”、教師單一主體的理論講解,當下思政課教學的基本樣式則是“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第二,它與課堂教學是一種“分工協作”關系。課堂教學偏重于知識習得,實踐教學強調知識運用,共同服務于塑造大學生科學世界觀、方法論的根本目的。第三,它更加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課堂教學的主角是教師,實踐教學的主角則是學生。當然,實踐教學也需要教師的設計和引導,但是,教師只是導演,實踐教學的效果與成敗關鍵在于學生積極性的發揮。思政課虛擬實踐教學,是傳統實踐教學的拓展和深化,它開辟了新的空間、拓展了新的形式,將實踐教學引入了一個網上實踐與網下實踐、現實實踐與虛擬實踐交互影響、良性互動的新境界。其活動展開的空間是網絡世界、虛擬空間;其活動的展開和完成需要實踐主體具備一定的電腦操作技術和能力;其成果的呈現不再是傳統的紙質形式,而是寓時效性、思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多媒體作品。思政課虛擬實踐教學區別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一種新的發展形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指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具體說,它是“在了解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知識,掌握現代傳播技術基礎上,通過制作、傳播和控制網絡信息,引導網民(或受眾)在全面客觀地接觸信息的基礎上,選擇吸收正確的信息,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主渠道教育之外的另一種教育形式,它通過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網絡社區、師生網絡互動、易班(E-Class)、網絡化的日常管理和交流互動等形式,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它主要由學校的特定職能部門(宣傳部、團委、學生會等部門)和特定人員(主要是輔導員)來組織實施和完成。與之不同,作為思政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虛擬實踐教學是由思政課的任課教師基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本規律,制定詳細的實踐教學計劃和流程,通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依托網絡平臺完成擬定的虛擬實踐教學任務。任課教師基于學生提交實踐成果的形式(主要有電子書、網站、網頁、視頻、電子報等形式)和質量給予合理的評價,并最終納入整個課程的總成績。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網絡伸展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網絡參與人以年輕人居多,在大學生中尤為盛行,是吸引大學生的文化、生活陣地。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指出:“電腦網絡的建立與普及即將徹底改變人類生存及生活模式,而控制與掌握網絡的人就是人類未來命運的主宰,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將擁有整個世界?!币虼?,大學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不僅要意識到網絡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而且要主動進入網絡,了解網絡的特性,由一個游弋于網絡外的關注者迅速變成網絡運用操作的使用者。因此,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必須滲透到網絡空間中,充分利用網絡空間陣地,建立思政課的教學網站,著力創建大學生思政課校園網絡實踐教學平臺。虛擬實踐教學就是這一探索的初步結晶。通過這一形式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能動性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之一,反映和標志著實踐活動的“屬人性”特點。人正是通過實踐證明著自己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動物僅僅利用外部,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碧摂M實踐比現實中實踐具有更大的能動性。由于網絡空間是人的創造物,是全然的人工自然,人對其擺脫了天然自然的不可預測的客觀必然性的制約,因此相比較而言,人在其中比在純客觀的物理的自然中擁有了更大的能動性,而且其電子的瞬時的反饋性和動態性又使這種能動性如虎添翼。此外超文本的流動性使人的思維處于激活狀態,也為主體的能動性奠定了基礎。在虛擬實踐中,大學生主體可以突破現實社會中的性別、身份、地位等的限制,因而可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這也是其能動性的表現。而且由于主體的匿名性和實踐范圍的全球性,很難有某個外在的力量來支配主體的實踐,也難使主體成為受外界力量任意擺布而無力掌管自己命運的木偶或奴仆,主體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可以支配自己的實踐,因而更利于能動性的發揮。在思政課中實施虛擬實踐教學,正是充分利用了大學生的這種虛擬主體身份,也正是通過這一嶄新的實踐平臺,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二、虛擬實踐教學的支持系統

根據我們的研究,虛擬實踐教學的支持系統至少應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教學管理規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作為探索性改革舉措,虛擬實踐教學能否取得實效,關鍵在于教學管理是否規范、合理。為避免流于形式,應當從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訂制規范,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管理。我們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課前制定并動態完善教學計劃。將“分析社會問題和網絡現象、培養提升學生辯證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目的,明確實踐類型和具體形式的內涵與要求,同時為學生推薦參考選題、學習網站。該計劃在開課第一周即公告全體學生。二是制定以過程考核為主的教學文件,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實踐作業要求和評分標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虛擬實踐教學手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期末免考細則(修訂版)”“上海政法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實踐作品比賽評分標準”等。貫穿其中的基本理念是“過程管理”“過程考核”,突出之點就是將實踐教學的成績作為重要指標納入課程總成績,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三是做好教學總結和檔案整理。通過舉辦大賽和實行期末免考,讓優秀學生脫穎而出;對于實踐作業、實踐手冊和獲獎作品,及時進行分類整理,遴選部分作品刻錄光盤,作為資料長久保存。同時,進行教學總結和研究,不斷探索實踐教學規律,為下一輪教學提供支撐。其次,虛擬實踐教學考評體系??荚u應當做到兩個結合:過程與結果結合、思想性與技術性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具體包括:一是分類考評。校外、課外的“虛擬實踐教學”具有分散性特點,應以結果考評為主,輔之以過程管理。校內、課內“虛擬實踐教學”具有一定可控性,尤其是課內“虛擬實踐教學”集中性則更高,應當堅持過程考評為主,輔之以結果考評。二是考評指標要體現思想性與技術性相結合原則。學生提交的“虛擬實踐教學”作業,擺在第一位的是思想性,包括內容的科學性、學術性、創新性,同時還要考核其技術含量,如技術難易程度、操作的便利性等,當然還有信息量大小、資源類型的豐富性等因素。三是考評主體應當是學生互評和教師考評二者結合。由于學生是“虛擬實踐教學”活動主體,讓那些選取同一類型虛擬實踐的同學之間互相評價,既可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又便于互相促進,在一定意義上,可視為考評環節的實踐教學。又次,建設虛擬實踐教學資源庫。該資源庫不同于思政教育與研究專業網站,也不同于思政課網上課程中心,而是直接服務于課內、校內管理可控式“虛擬實踐教學”需要的一種新型資源庫。建設時應堅持以下原則:一是使用的便利性,既可以供課堂教學師生共用,也可供學生在校內任何一個網絡接口連接使用,同時也可以在不同模塊之間切換。二是共建共享性。本資源庫由師生共同開發,共同使用;共建的過程也是實踐教學的一種形式。三是實踐性,即便于師生、尤其是學生開展網絡調研型、問題研究型虛擬實踐活動(另外兩種不適宜在校內或課內完成),而不是簡單地瀏覽信息。在內容構成上,資源庫應當包括兩個層次:一是集成單元庫,包括微教學單元、網絡經典案例庫、經典問題庫等等。本庫的功能是為師生選定虛擬實踐教學的具體問題提供幫助。在設計上,宜采用模塊化集成的方式排列,即以課程內容的若干微教學單元為軸心和統領,配置相應的案例庫和問題庫,并適時更新、補充。二是基礎素材庫,包括文本庫、圖形圖像庫、動畫庫、音頻庫、視頻庫、參考資料庫、相關網址等。本庫的作用是提供開展虛擬實踐教學所需資料、完成實踐作品必備的素材,在資料的搜集與更新上,動態對應于集成單元庫的需要。

三、虛擬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

第一,虛擬實踐教學有助于建構大學生合理的網絡觀、網絡價值觀,激發他們的社會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在電腦前和網絡中長大的“90后”大學生對網絡世界的直接體驗無疑是豐富多樣的,但是其網絡觀、網絡價值觀基本上是停留在自發、感性的層面,常常將其視為單純的娛樂工具、發泄個人情緒的通道。通過虛擬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網絡社會、虛擬空間既是現實社會的折射和延伸,同時也是網民共同構筑的新型“社會形態”;無論以何種方式介入網絡都不是純粹私人行為,而是具有一定社會性質,能夠審視網絡現象、發表網絡評論恰恰是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第二,虛擬實踐教學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網絡自律、他律意識。在某種意義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成人”教育,幫助大學生培養初步的自律和他律意識,完成踏入社會前的最后精神準備。網絡空間帶來的“自由”和困惑為這個環節增添了新的難題,如何避免在曲解“網絡自由”的情形下迷失自我、誤入歧途,成為每個大學生、尤其是男生必須跨過去的坎。虛擬實踐教學的職責之一,就是培育和提高網絡自律意識和他律意識,通過親身實踐和體驗,使大學生具備基本的網絡道德、網絡法律素養,在虛擬實踐教學中實現大學生觀念的轉變。第三,虛擬實踐教學有助于提升大學生虛擬主體能力、創新意識和意志品質。課堂教學的主角是教師,而虛擬實踐環節的主角是學生。面對眾聲喧嘩的網絡社會、紛繁復雜的網絡現象和網絡問題,他們必須積極思維、開動腦筋,發揮計算機能力、運用虛擬技術和網絡能力才能完成學習任務。虛擬實踐不僅僅是對現實世界的復制,更是對現實世界的格式化,即對現實世界的否定與超越,從而趨向于無限多樣的可能性。虛擬實踐的可能性又為虛擬主體的創造性提供了條件。因為沒有可能性就無法談得上創造性,可能性是創造性的前提。與此同時,創造性又張揚著可能性,兩者是互動的。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創造性作用越來越凸顯,虛擬實踐恰好為人的創造性的發揮提供了可能的空間。虛擬實踐本身既是人的創造性的要求,也是其結果。“虛擬為人類創造出現實所無法提供的新的發展空間、可能和平臺,它是人的創造性活動之源。”這個過程不僅有助于激活大學生多方面的素質,而且可以更好地提升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虛擬主體能力。在虛擬實踐教學過程中,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主動探究,在參與中驗證所學過的書本知識、理論學說,運用所學理論研究解決實踐中的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分辨是非善惡,堅定理想信念,自覺砥礪品性,不斷完善自我。第四,虛擬實踐教學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在“虛”“實”和諧中實現全面發展?!艾F實”與“虛擬”二重化的生存樣式使得如何處理二者關系成為大學生健康發展必須應對的新課題。事實上,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是二而一的關系,他們統一于學生的生活生存實踐。虛擬實踐教學將網絡社會發生的熱點問題、焦點事件課題化,就網絡文化、網絡道德、網絡和諧與異化等問題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可以較好地引導他們理性看待網絡世界的虛擬性與現實性,正確處理網絡與現實社會關系;幫助他們逐步成為合格的網絡公民,在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都得到合理的發展。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虛擬實踐在給人們帶來平等自由、多種可能性和創造性的同時,也易造成虛擬主體的異化。虛擬主體異化是指在虛擬世界中生存的人成了技術的奴隸,背叛了人之為人的本性,人丟失了自身,成為“他者”。主要表現為對虛擬生存的沉溺。這種沉溺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煙癮、酒癮甚至吸毒表現相似,俗稱“網癮”。這些人只有在上了網后才能激起生活的激情,一旦離網,就無所適從,產生出“賽博失落”,即“離開網絡一天,心癢難耐,離開網絡兩天,產生負罪感,離開三天,就已經置身石器時代”。這一虛擬主體的異化在大學生中絕非個案,其對大學生的身心成長造成了一定危害,對此需要我們高度警惕并加以正確引導。如何正確對待和恰當處理思政課與網絡的關系,是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必須直面的重要課題。實踐證明,虛擬實踐教學有助于推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創新,增強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其獨特的育人功能能更好地實現思政課的育人目標。事實表明,通過在思政課教學中積極推廣和實施虛擬實踐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增進學生現實關懷和社會責任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為他們進一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陳寶劉會強單位:上海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