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教學主題再設計的實踐
時間:2022-02-23 10:20:52
導語:藝術設計教學主題再設計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國內外藝術設計院校在教學中的合作課題和項目眾多,但對于教學主題自身設計的研究尚有欠缺,往往存在照搬課題、套用形式等現象,對藝術設計課程思維發散的特性也缺乏仔細的剖析分解,而這間接導致了教學過程與目標之間的脫節。本文從隱藏主題、調換主題和推導主題三個層面解讀了對藝術設計教學主題進行再設計的方法及實踐探索,強調了提煉概念、概念重述、概念發想等教學手段的先期導入,為當前的設計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主題再設計; 提煉概念; 概念重述; 概念
這些年來,國內外藝術設計院校之間的教學交流正呈現出一片繁榮之態,在與當代走在設計前沿的院校頻繁接觸中,各類合作教學課題和項目也大量涌進國內。然而國內設計教學中關注國外教學過程跟蹤、設計手段多元化方面的研究較多,對于起始之初的教學主題自身設計的研究卻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執行過程中照搬課題、套用形式、簡單羅列過程的現象普遍存在,最終實現的效果與之前的預想差之甚遠。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曾說:“方式的完美和目標的混亂似乎就是我們的主要問題?!盵1]面對國外引入的太多可供借鑒的教學主題,不能只是一味地囫圇吞棗、淺嘗輒止,首先需要的是教師對其所要達到的目標和藝術設計課程思維發散的特性進行仔細的剖析分解,必要時對課題進行重新組織,從中尋找出最為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筆者通過這些年對國內外藝術設計方面理念和手段的持續關注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貫之,試圖發掘出對教學主題自身進行再設計的幾種途徑與方法,希望與同行者共同探討。
一、提煉概念,隱藏主題
當面對一項設計任務時,有經驗的設計師會首先從中挖掘出潛在的創意概念,例如面對一項青年創業計劃的宣傳推廣任務,他會在標題中發掘出“開啟”“迸發”“新鮮”“萌動”等理念,但未明設計之道的人則往往只會在“青年”“創業”這些表層字眼上糾纏不休,所以,教師要做的是教會學生從中捕捉到隱藏的信息。英國著名的藝術總監尼爾•戈弗雷(NeilGodfrey)提醒設計師:“我們進入了一個時期:我們要表達意思,而不僅僅是展示產品。”[2]這正如耐克的廣告語是“動起來”(Justdoit),而不是“讓我們生產出更好的運動鞋”。而根據法國的BTS課程體系(BTS是brevetdetechniciensupérieur的縮寫,意思是“高等技師證書”,法國公立大學的一種兩年制教育體系)的相關文件,強調在學生低年級階段剛接觸教學主題時教師要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具體方法為:面對一個要完成的項目,教師應先從主題中梳理出相關的一個或幾個概念,讓學生針對這些概念進行深化,尋找大量的相關元素并展開構思,著重考慮的是解決如何用多種手段來傳遞這個信息的問題。這樣可使得學生訓練的目標清晰準確,對課題的把握走向縱深處。例如以“為一款純天然果汁飲料”為訓練課題,教師要對這款產品蘊含的宣傳理念進行前期整理歸納,當教師決定要著重強調此款產品“無人工添加”的特點時,則可從若干個可提煉的概念中找到“禁止”一詞,在不告知學生最終創作目標的前提下,直接讓學生從既定概念——“禁止”這個環節展開思考。在分析時,可從生活中代表“禁止”的行為或符號入手,讓學生思考其形態特征形成的原因,在生活中的演繹手段等等,再逐步靠近真實的主題。這種訓練手段的角色分工為兩部分:1.教師主導的是定出訓練課題并從中分析出所需概念,在后期導入真實主題。2.學生執行的是針對教師提出的概念搜集創作元素,調動思維,在無意識中逐步指向目標,當導入正式主題后圍繞其再次創作。這樣的過程一開始可能看似只圍繞概念展開,但當主題揭示時,學生會恍然大悟,再加上背后教師的有意識引導,最終還是會回歸到一開始制定的命題方向上來。(圖1)這種教學手段主要應用于低年級階段,可幫助學生梳理清楚創意發展方向,而當學生進入高年級后,這種教學方式就要進行一定的轉變了。學生通過之前的練習已然明白了提煉概念的個中妙用,教師在這階段的教學就當逐步轉化為由學生從主題中定義概念,而教師身份則轉換為評判者和觀眾,更多的關注點應落在學生對概念的捕捉是否到位,執行是否順暢。如果學生在這過程中轉換成功,教師甚至可以不再設定明確的設計項目,由學生自己去展開項目定位,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也使得學生直面現實中的實際問題。
二、概念重述,調換主題
曾獲得國際戛納廣告節金獎的瑞典“ISPTelenordia因特網服務站”電視廣告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女主角正在下載網戀對象的照片,屏幕上影像一幀幀展開,出現了一個英俊男人的面貌。女孩極為興奮,沒等照片下載完畢就沖出門赴約去了,而此刻電腦上圖片依然在緩慢的顯示中。等到圖片全部展示完畢,卻發現原來女孩所見的頭像只是一張貼在墻上的明星海報,真正的主人公實際上是一個陷在沙發里的腦滿腸肥的貨色。故事結束,屏幕上彈出廣告語“選擇一家速度快的因特網——telenordia網”(圖2至圖5)。這則廣告把“速度”這一訴求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整篇廣告未曾有一句言及“快”,卻用詼諧而夸張的方式將其他網絡之“窄帶慢速”的劣勢可能導致的尷尬結果直接展現在受眾面前。在創意領域,我們通常會陷入“思維定式”,即在思考過程中不知不覺間陷入固定的模式,這也導致了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循規蹈矩,出于本能地參考之前自己或他人解決類似問題時采取的手段,而導致創意上躊躇不前,缺乏原創性。針對這種情況,英國百比赫廣告公司(BBH)的始創合伙人及全球區創意總監約翰•赫加蒂(JohnHegarty)提出“當世界朝左的時候,請朝右?!盵3]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創意人員,有時候我們選擇的路徑恰恰是與大多數人背道而馳的。而當這種創意手段應用于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一些直接可以想到的想法羅列出來,再將其意思進行顛倒,產生新的刺激點或將其變成下一個創意的跳板。設想一下,當我們在為某旅游地做宣傳時,除了強調這里山清水秀、民風淳厚,說一句爛大街的廣告語“美麗的**歡迎您”之外,有沒有其他的推廣手段?如果大膽顛覆一下,強調的是“請不要到這里來旅游”,將會是一種什么情況?乍一看,這或許是個瘋狂的念頭,但如果深究下去,當地人為什么不希望游客對此地產生興趣?是真的因為這里一無所有,還是因為“好酒藏在深巷中”,而一旦游客蜂擁而至的話,就會分享掉他們的美妙生活?在抽絲剝繭之后,真相才呼之欲出。這種營銷戰略中所謂的“欲迎還拒”的宣傳手段,恰恰可以極大地吊起受眾的興趣。當然,這種將思維反轉的方式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徹底走向既定概念的對立面,教師多數時候可以針對主題需求施行更具開放性的設問手段,將傳統的提問形式改成以重新陳述問題的方法表達,從另一個角度來設定概念。例如將“工作”一詞替換成“努力”和“勞作”,則會使練習者產生不同的感受,構建出不同的關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榮譽學士一年級的“設計思維”課程中,有一個課題訓練就很好地詮釋了教師采取“概念重述”的重要性。教師將學生先分成兩大組,每一大組里再分出若干小組,學生隔開空間練習。其中一個大組的學生領到的任務是“設計一張椅子”,另外一個大組的學生接收到的任務則是“設計一個舒適的坐處”。本是基于相同的需求,最終的目標也是殊途同歸,但前一組求出的方案多被“椅子”自身的既定概念所限,以至于和常見的商品太過接近,而后一組從“享受”“隱私”“柔軟”“自由”“放松”等概念詞出發,聚焦于整體環境的營造,而不再是一個單一對象的重現,最終尋求到的答案兼顧到物理和精神上的雙重愉悅,明顯更具有對于影像、氣味、聲音、環境等多方面更寬廣深入的思考,從而將思維拓展推向了更開闊處。[4]對于訓練主題的不同提問方式會導向不同的解決方案,這其中的差異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創意執行方法上的啟發。“不同的字眼暗示不同的假設,并引導你朝不同方向思考。你得到的答案視乎你提出的問題?!盵5]這種訓練手段對于學生產生更豐富的想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往往會幫助他們從固定思維中解脫出來,激發出想象和創意的火花。
三、概念發想,推導主題
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國科學家凱庫勒坐在壁爐前做了一個詭異的夢:一條跳舞的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轉。驚醒之后,凱庫勒由此領悟到苯分子就是一個環。正是這個荒誕不經的夢給他帶來了強烈的心理震撼,從而和自己的研究聯系了起來,誕生了今天化學教科書中的那個六邊形圓環。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已經聽到了太多版本的解讀,比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持之以恒的堅持等。但如果我們調換一下思考角度:這個夢境其實與希臘神話中西緒福斯(Sisyphus)的故事(西緒福斯受到神的懲罰,要無休止地推石頭上山,再眼睜睜看著石頭滾落山腳)一樣,都詮釋了一個無限循環的概念。驚悚電影《恐怖游輪》(圖6)里面那些因果循環、首尾銜接的情節是不是從中受到的啟發?如果一個音樂人做了同樣的夢,是否會由此聯想到搖滾史上經典專輯《月之背面》(DarkSideoftheMoon)中那一段似乎無休無止地在幾個樂符間反復跳躍的節拍,進而創造出更為迷幻,使樂迷宛如置身迷宮的音樂旋律?這個夢境如果發生在一個游戲設計師身上,是否會觸發一款新型游戲項目的誕生?某位金融巨鱷是否會因此建構出一種新的經濟運營模式?由此可見,以一個元素或概念展開訓練,我們可以從中求出多種解答途徑,就看你是哪種角色、哪種身份以及處于哪種思考角度。這種訓練在一開始往往并不帶有明確的設計目標,而是在對概念深化之后求出多種答案,并為不同答案尋找到各自適合的主題。這種反向推導出不同主題的倒推方式看似本末倒置,往往使我們聯想到那種射出箭之后再在箭頭旁邊畫上靶子的行為,但是美國創意思考顧問公司的創立人與總裁羅杰•馮•伊區(RogervonOech)在《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中對于這類情況卻特別強調:“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即使他們不知道將來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但他們很清楚小的創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并堅信自己一定能使之變為現實?!盵6]因此,將這種方法應用于教學中,可以將創意與實踐應用緊密地結合起來,起到啟發思路、激活創意的作用。例如,在教學中設定對“傘”這個物件進行多層面的創意展開。這樣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物件,開始的問題一般是圍繞它的形態、材質、顏色上的差異,還有功能和內在屬性是什么,再往后的問題將逐步深入:“傘”在遮雨蔽日這類常規功能之外,還會帶來哪些寓意?與“傘”有關的傳說、典故有哪些?“傘”與經濟、政治、歷史、環境、科技乃至醫學、地理等眾多領域有何呼應?有些看似毫無關聯,但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將會展現出一個全新的意念。例如:哪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輪廓很像一個“傘”的形狀?哪些物件起到了“傘”同樣的作用?生活在“霧都”倫敦的英國人與傘有哪些情緣?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歌舞片之一——《雨中曲》(Singin'intheRain)中,“傘”在里面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經過這樣的梳理,我們會發現“傘”這個物件還蘊藏著“遮擋”“隔斷”“半封閉”“支撐”“保護”等概念。如果將其用于流浪者救助站的品牌宣傳,則由其功能上的遮風擋雨就可延展出“當生活出現困苦時,慈善機構此刻可以為弱者提供庇護”這層意義;而從反邏輯的角度制造出“傘里面在下雨”的畫面時,又可以對現實中存在的某些荒誕現象賦予一定的嘲諷意義。這種訓練方式既需要教師根據思考的難度和深度加以分段設問式引導,也需要其對學生的哪些創意可延展應用到對應的設計領域有著清晰的判斷。而在經過這樣的幾次練習后,學生可以理順從創意走到應用實踐之間的脈絡關系,對于創作素材的利用發掘將變得更加靈活,學會從中捕捉到創意的閃光點。
藝術設計教學是不斷嘗試和更新的結果,跳出想當然的思維狀態絕非是件容易的事,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會制約我們的思維發散,使我們被僵化的世界觀、慣性、偏見和刻板理念所包圍,從而導致先入為主想當然的結果。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而不能只是課題傳達和常規概念的解釋者。而對教學主題進行再設計的實踐具有教學指向更明確、教學成效更顯著等優勢,并對學生了解設計規律、拓展思維空間、找到多元化的創作手段都有著極大的幫助。這些都應引起每一個設計專業教師的思考和探索,也希望本文能對正在進行相關研究的設計同仁們有所幫助。
作者:汪維山 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的可持續發展
- 下一篇:信息技術教學中項目教學法的實踐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