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在高中生物教學的運用
時間:2022-12-21 02:49:54
導語:角色扮演在高中生物教學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角色扮演的概述
1、角色扮演的概念。角色扮演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指扮演者根據自我對各種角色理解,并根據這些角色對個體的要求而調節自己行為的過程[1]。2、角色扮演教學法的基本實施步驟。學者Shaftel認為角色扮演應該包括以下六項步驟[3]:(1)準備階段: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預習課本。(2)選擇參與者:應以7—10人為宜,教師分析各角色的特性,并征求適合扮演的人選。可讓學生毛遂自薦,對參與表演的同學進行分組。(3)角色扮演者演練:教師要協助學生融入自己的角色中,可以提出簡單的問題,引導其思考。(4)觀察員的學習:未扮演的學生不應忽略,課程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回答問題。(5)進行角色扮演:由扮演者自發活動,活動過程教師對有不妥之處,應隨時糾正。(6)討論與評價:活動后引導角色扮演者與旁觀者進行討論,教師宜用開放式的問句,學生自然會有很多反應。
二、角色扮演教學法在生物教學中的行動研究
1、活動內容的選擇。在教學中,只有適合角色扮演的主題,才有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說,不是對所有問題都有積極的作用,那些本已具有具體形象或生動描述的分類、形態、結構的生物學內容,毋需設計角色扮演[7]。在生物學中,角色扮演的角色可能不僅僅是人物角色,更多的可能是將生物學上相關結構擬人化了,通過肢體語言或擬人化的語言進行表現。如一個人代表一個染色體,用行動來表現染色體的行為和變化,從而明確細胞分裂的特點。2、實施案例。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6章第一節《細胞的增殖》中的有絲分裂為例,重點扮演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進一步闡述角色扮演在生物教學中的行動研究。(1)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對“有絲分裂”的教學要求是“概述其過程”,并且“觀察和分析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行為和數量變化”,屬于理解水平的目標要求。有絲分裂的過程特點是重點,也是難點,但是比較抽象和難于理解,而染色體及相關結構的變化是常考知識,便于較好的開展活動,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目標:(1)概述有絲分裂的過程特點,(2)說明細胞增殖是通過細胞分裂實現的,一次分裂完成為一個細胞周期。一個細胞周期包括兩個階段,即分裂間期和分裂期,細胞間期為分裂期進行大量的物質準備;(3)強調細胞分裂過程是動態和連續的。(2)實施方案1)教師引導學生復習有絲分裂過程(以植物細胞為例),明確相關概念(如細胞周期),概述染色體變化特點。角色扮演活動:一位學生代表一個(中著絲粒)染色體,身體中段表示著絲點,雙手和雙腳可用來表示著絲點周圍的片段。當扮演者雙手舉起時,其雙手和雙腳可表示“每條染色體包括兩條并列的姐妹染色單體”;當扮演者雙手放下或一只手和一只腳(不論左右)或雙手舉起(雙腿跪下)時,可表示“每個著絲點分裂成兩個,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有絲分裂過程:13位同學,其中1位同學扮演“細胞周期老人”(簡稱“周期老人”),另外12位同學扮演12條染色體,12位同學中6位“首發”染色體(3男3女,每對男女身高相近,可引入“同源染色體”這個概念,便于學習減數分裂)、6位“替補”染色體(同上)。隨著周期老人通報細胞周期的每個階段,扮演染色體的同學分別進行表演。最后,結合教材P113圖解進行總體認識。在組織的過程中,我進行了記錄和統計,現將詳細過程介紹如下:周期老人:各位染色體同志,大家下午好!我是周期老人,歡迎各位進入細胞周期。有句古語這樣說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毋庸置疑,各位在分裂間期都進行了大量準備,經過螺旋纏繞后,如今變得強壯了。以前,你們被稱為“染色質”,如今,成為了大名鼎鼎的“染色體”!相信你們都渴望進入新的階段吧!歡迎來到分裂期,分裂期分為四個時期,即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咱們先進入分裂前期!6位首發染色體:雙手舉起,散亂地分布在講臺上。(注:6個人代表6條染色體,每位同學的雙手和雙腳都伸展著,表示1條染色體含有2條染色單體和2個DNA分子。)周期老人(提問):描述染色體的行為和數量?染色單體有幾條?DNA有幾條?觀察學生(回答):染色體散亂地分布在紡錘體中央,此時,每條染色體含有兩條姐妹染色單體。有6條染色體,12條染色單體,12個DNA分子。周期老人:歡迎來到中期!6位首發染色體:雙手舉起,呈一列排布在講臺中央。周期老人(提問):描述染色體的行為和數量?染色單體有幾條?DNA有幾條?觀察學生(回答):染色體在紡錘絲的牽引下運動,最終整齊地排列在細胞中央的一個平面上(赤道板)。此時,有6條染色體,12條染色單體,12個DNA分子。周期老人:后期!6位首發染色體:沿赤道板統一后撤一步后。其中A、B同學雙手下放,筆直站立;C同學雙腿下跪,雙手舉起;D同學左腿站立,右手舉起;E、F同學右腿站立,左手舉起。6位替補染色體:距離赤道線一步,面向首發染色體。其中,A1、B1雙腿下跪,雙手舉起;C1同學雙手下放,筆直站立;D1同學右腿站立,左手舉起;E1、F1同學左腿站立,右手舉起。周期老人(提問):描述染色體的行為和數量?染色單體有幾條?DNA有幾條?觀察學生(回答):每個著絲點分裂成兩個,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由紡錘絲牽引著分別向細胞兩極移動。此時,有12條染色體,0條染色單體,12個DNA分子。周期老人:末期!6位首發染色體和6位替補染色體,各向后移動一步。周期老人在赤道板上放上一塊小黑板(表示細胞壁)。周期老人(提問):描述染色體的行為和數量?染色單體有幾條?DNA有幾條?觀察學生(回答):當兩套染色體分別到達細胞的兩極以后,每條染色體逐漸變成細長而盤曲的染色質絲。此時,有6條染色體,0條染色單體,6個DNA分子。教師補充:在練習中,常常出現分裂末期有12條染色體,0條染色單體,12個DNA分子,若出現這種情況,隱含著細胞核分開,而細胞質未分開,嚴格說細胞未分開。周期老人:潮起潮落,春去秋來,花開花落,萬事萬物都在輪回交替中,經過一個周期后,讓我們一起進入下一周期吧!下周期見!2)小結:對以上活動進行匯總,從整體理解有絲分裂的過程特點,總結染色體、染色單體、DNA(2N=6)的變化趨勢。3)染色體的行為:分裂間期:散亂分布在紡錘體中央;分裂前期:縮短變粗,散亂分布;分裂中期:穩定清晰,著絲點位于中央;分裂后期:分裂加倍,兩極兩套;分裂末期:螺旋解開,形成絲狀染色體4)染色體的變化趨勢:以二倍體生物為例(如表1和圖1)
三、案例分析
(1)情況說明:以昭通一中明達分校高二年級的60班(實驗班)和62班(對照班)為實驗對象,其中,兩個班為同一階層的。60班進行以上所述的角色扮演,62班為對照班進行比較,通過“有絲分裂”的隨堂測試對實驗效果進行檢驗、分析、統計。(2)對照實驗班分數統計如下:(如表2和圖2)比較可看出,兩者都滿足正態分布曲線。實驗班的高分段人數較多,70-79分數段的人數最多,低分段較少,及格率為77.46%;對照班高分段人數較少,60-69分數段的人數最多,低分段較多,及格率為52.17%。通過比較,效果不言而喻。
四、應用體會
(1)活動前要做好細致的準備和引導工作。教師和學生必須要課前認真思考,充分準備,考慮周全。
參考文獻:
[1]徐彥.角色扮演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自然科學版,2014,23(4):431-433.
[2]張傳明.角色扮演教學法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2,(02):47-48.
[3]楊國龍.用課堂角色表演提高學生素質[J].保山師專學報,2005,19(1):72-74.
[4]宋晴葵.用角色扮演法教授自然選擇學說[J].人才與教育,2008,(7):154-155.
[5]柏化勇.生物教學方法淺談[J].學科建設,2012(9):142.
[6]余自強.高中生物課程內容建構[J].課程•教材.教學,2004,24(9):54.
[7]寇紅.淺議高中生物教學方法[J].教學研究,2012(6):36.
[8]周佳球.角色扮演活動的分類、設計與評價[J].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6):119-120.
作者:喬焦 單位:昭通第一中學 明達分校
- 上一篇:探究性學習在高中生物的應用研究
- 下一篇:生物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