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醫學生物學課堂教學研究

時間:2022-08-01 10:03:27

導語:高職醫學生物學課堂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醫學生物學課堂教學研究

摘要:醫學生物學是醫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對隨后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因該課程知識密集、內容抽象復雜,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等原因,導致學習效果不佳。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情境化教學模式已被絕大多數教師理解和接受并進入課堂。本文介紹了情境化教學的概念和分類,列舉了多種情境化教學形式,也指出了目前高職醫學生物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存在形式化和單一化等問題,同時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認為在高職醫學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創建多元化的情境教學尤為必要。

關鍵詞:多樣化;情境教學;高職;醫學生物學

醫學生物學是醫學課程的基礎,總結了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和優生學的內容;闡述了部分臨床常見的遺傳疾病的生物學發生機制;揭示了正常生命活動的奧秘和異常病理過程的本質,是醫學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學習課程[1]。醫學生物學課程非常重要,但該課程所涉及的知識點概念抽象、知識點間的邏輯性較強等原因導致學生對知識點難以理解[2],尤其是我校高職學生,他們培養方式屬于五年一貫制,初中階段接觸的生物學知識非常貧乏。諸多研究人員將情境化教學引入課堂教學中,并取得良好教學效果[3-4]。所謂情境化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有目的性地創造情境、影響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得課堂氛圍融洽,學生能夠主動融入課堂,進而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5]。事實上,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在常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都在進行情境化教學。只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教師們并沒有“情境創設”的概念,也不清楚自己正在創設哪種或哪幾種教學情境,僅僅停留于表面,沒有深入探究,故沒有將其巧妙運用。針對這種情況,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思考,列舉了問題情境、語言情境、交流情境、比較情境、實驗情境和信息化情境六種教學情境在醫學生物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問題情境的核心是利用學生的思維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形成創造性思維[6]。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常見例子或教材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如在講授多基因遺傳和多基因遺傳疾病時,結合實例提問“兩個中等身高的人婚配,為什么會生出身材高的孩子?為什么禿頂男性偏多,而女性卻很少呢?”,學生熟知這些現象,但依靠他們現有知識無法解釋,從而引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再如學習21三體綜合征時,教師指導學生不斷設疑、推理:正常人體有多少條染色體?染色體數目會發生異常嗎?染色體數目異常的原因?染色體異常會導致什么疾病?通過學生現有的知識,逐步推進,化難為簡,輕松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2創建語言情境,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

教師古板生硬以及絮絮叨叨的語言會讓學生產生距離感和陌生感,咬字不清、方言迭出更是對課堂教學有著災難性的危害。反之教師詼諧幽默的語言往往會給課堂增添幾分色彩,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醫學生物學知識看不見,摸不著,僅僅依靠死記硬背是完全不夠的,往往是剛背會過后就忘了,但如果通過形象有趣的語言(如口訣)把抽象、晦澀的課堂知識展現給學生,將極大的促進學生的理解。如講授有絲分裂過程時,可用如下的口訣協助記憶:膜仁消失現兩體(前期),形定數清點在板(中期),點裂體倍均兩極(后期),兩消兩現重開始(末期)。

3創造交流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課堂交流包括師生互動以及生生互動,相較于師生互動,教師有條理地組織學生之間的互動,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7]。在醫學生物學的課堂教學中,有些章節可以恰當地創造交流情境。如進行“氨基酸代謝異常引起的疾病”這一內容授課之前,依據班級人數,設置若干小組,每組5~6位同學,每組選出組長,以便更好地組織學習討論。教師提出如下問題:什么是苯丙酮尿癥?該病有什么臨床癥狀?什么原因導致該病的發生?有什么方法治療該病?課前布置問題,各組成員通過預習課本和查閱資料獲得答案,最后進行課堂討論,得出最佳答案,各組派代表進行總結性發言。最后,教師針對每組學生討論后的總結性答案進行講解和補充,以達到最終學習目標。

4創建信息化情境,促進學生的理解記憶

醫學生物學有許多內容是抽象的,尤其是細胞的超微結構、染色體數目形態以及遺傳疾病的臨床表現等內容,僅憑語言的講述,學生根本無法想象到具體特征,故信息化教學情境的創設尤為重要。首先,原本復雜抽象的過程,可以通過多媒體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現,如細胞的有絲分裂、減數分裂以及蛋白質的合成可以通過Flash演示。其次,一些教學輔助軟件的巧妙使用,能夠使得簡單的課堂實驗更加有趣。如人類非顯帶染色體核型分析,利用Phototshop將正常人體外周血淋巴細胞的非顯帶染色體照片中的染色體圖形,切割成一個個小的完整單元照片。之后將這些單元照片導入到教師希沃白板系統,學生通過與教師相連的平板進行核型分析操作,學生可以先檢查染色體數目有沒有異常,然后找出性染色體,最后通過拖曳進行配對。再次,利用虛擬化教學系統,可以模擬實驗操作,這對規范學生的操作,提高動手能力,全面地掌握醫學生物學實驗技術有很大的幫助。

5創設比較情境,鞏固學生記憶

所謂的比較情境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根據教學目標比較相關知識點,并顯示要比較的事物特征。促進學生新舊知識的自然遷移,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培養辨別思維的能力[8]。醫學生物學的術語復雜,許多只是一個詞的區別。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按照課本通篇講授,學生難以更深層次地把握教學內容。在醫學生物學教學中有許多知識點可以通過創造比較情境來完成教學任務。如對名詞相似的概念進行比較(如細胞膜和生物膜,常染色質和異染色質,完全顯性遺傳和不完全顯性遺傳,吞噬和吞飲,限性遺傳和從性遺傳等);對名詞相近的反應過程進行比較:如雙雌受精和雙雄受精,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壞死和凋亡;對生物的基本結構進行比較: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等;對物質的基本組成成分進行比較:蛋白質和核酸、DNA和RNA、染色質和染色體等。比較情境的創設使知識簡單明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得到了加深。

6創造實驗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傳統的理論教學,在絕大多數時候,教師滔滔不絕的講,學生只是被動地聽,這樣的教學結局非常糟糕,學生抵觸心理十分嚴重,因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某些章節創設實驗情境,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醫學生物學有些內容僅通過簡單的講授配合板書或者有限的圖片、掛圖,學生難以理解。如遺傳因子的傳遞是教學難點,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往往難以理解遺傳因子傳遞的過程。此時,如果使用小磁塊或磁性黑板進行演示,可以將靜態圖片和文本信息轉化為動態過程,學生也可以在課后鍛煉,教學效果良好。具體過程如下:先取紅、綠磁塊各4個,分別寫上R、r,而后用白板筆在磁性黑板上畫出親本、親本配子、F1、F1配子、F2代的細胞圖,用R、r各兩個磁塊表示復制后的親本遺傳因子,然后邊講解邊移動小磁塊,表示遺傳因子從豌豆親本細胞逐次傳遞[9]。學生從前面親本、配子、F1、F配子空著無遺傳因子的細胞,較容易領會其中遺傳因子傳遞中這個“遺傳”的含義。

7結語

總之,每種教學情境都有其相應的教學作用,但多樣化教學情境的有機結合可有效地提高醫學生物學的教學效果。然而對于創設哪種或哪幾種教學情境是由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師知識水平以及學生整體情況等因素決定的,當然這些因素也是教師備課過程中需要考慮或注意的重要內容。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更好地發揮教學情境的優勢,展現教學情境的魅力,也是高校教師的責任所在。

作者:林淼芳 楊升 單位:福建省閩東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