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聲樂教學中地方民歌的應用
時間:2022-06-06 03:24:10
導語:高校聲樂教學中地方民歌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民歌在地方聲樂教學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增強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民族文化復興與弘揚與繼承的呼聲日益高漲的背景下,民族音樂資源會越來越深入到高等教育院校的文化課堂,并且會更為豐富,使用新的教學方式并得到大學生的喜愛與認可。地方民歌有著內容豐富和題材的廣泛性和對演唱技巧的要求,同時也是現代民族聲樂發展的豐富源泉,增強學生自豪感,刺激學生學習地區民間文化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民族音樂知識,提升學生的演唱技能。
二、地方民歌高校教學的現狀
近些年,普通的高校藝術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從2003年至今,已經有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多所高校陸續被批準試招收高校藝術教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所以就加快了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師資培養的步伐;很多普通高校聲樂教學積累較為豐富和教學實踐扎實,聲樂教學理論研究已經有很大程度的基礎,藝術實踐活動也逐漸豐富充實,但是在地方民歌的教學方面,依然存在著很大的漏洞,根據王儀涵2014年在《廣西地方民歌在高校音樂專業教育實踐路徑研究》中的實地考察,我們可以知道地方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主要受到以下限制:
(一)地方民歌課程設置單一。王儀涵調查的五所學校只有僅僅兩所學校按照家教育部下發高師本科《教學計劃》,完成了教學計劃,其它學校都有課時不達標、課程名稱不統一、課程開課學期不符合規定等一系列問題,地方民歌所設置的課程在教學方案中僅處于選修、輔助,并未列入主要專業基礎課程;大多數院校聲樂課程設置缺乏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課程結構單一。
(二)學生對地方民歌學習積極性不高。音樂專業學生對地方民歌文化的喜愛程度一般,原因是由于學生自身對地方民歌的鑒賞能力較差,對地方民歌的學習興趣不高;另一方面,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學校音樂教育對學生對地方民歌學習興趣的引導失去了主動權,教學模式陳舊,地方民歌教育研究與實踐脫節等。
三、地方民歌進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高校合力加大地方民歌教育研究和實踐的力度,地方民歌的繼承和延續下去不僅是某單一高校的責任,全國各個高校都應該努力積極的參與,合力將地方民歌的繼承落到實處,并使其持續地發展下去:所以地方民歌的繼承應由各個高校合力來創造建立,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歌,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的民歌也會有自己的特色,這樣五彩繽紛的地方民歌是我們高校難得的寶庫。各個高校以地域為單位,分別研究自己所在地的地方民歌,搜集、整理資料,建立一個交流平臺,一起討論地方民歌的特點、教育方式、主要思想感情等。就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吸收各個高校的優秀研究成果和完美聲樂教學方式,實踐到自己的教學課程中。在各個省的高校研究本省地方民歌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搭建全國性的地方民歌交流平臺,使其擁有更長久的生存空間。要增強教師的地方民歌教育教學意識,老師在增強教育的同時要改進民歌教學的方式方法對民歌演唱的技巧、特色、用語特色、強調等分別加以完整化、提取、創意,一定能夠將中國民歌傳承和保護的文化功能發揚光大。地方民歌是中國民族聲樂的“根”與“源”,面對飛速發展的歌唱演繹事業,高校聲樂教學要獨立創新,要有選擇的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傳統藝術在新的環境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色彩。對地方民歌的學習與傳承,要從文化價值上予以理解,要從教學方式方法上積極探討改進,要從繼承民族文化遺產的高度,從發展民族藝術的高度,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地方民歌的繼承和發展,從而促進高校的聲樂教學工作。
作者:朱紅 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舞蹈系
- 上一篇:多模態外語教學論文
- 下一篇:民歌藝術的傳承與聲樂教學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