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教學中融入音樂劇的分析

時間:2022-10-15 10:13:45

導語:聲樂教學中融入音樂劇的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聲樂教學中融入音樂劇的分析

一、音樂劇簡介

音樂劇本身屬于都市文化的一種,風格比較明快,幽默搞笑,并且涵蓋了歌唱、戲劇、舞蹈的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使得舞臺表演具有極大的張力。它的演唱手法集中了西洋美聲和中國民歌、通俗唱法的優勢,引入聲樂教學后對于學習者的歌唱能力具有極大的提高。從演唱形式上看,音樂劇具有復雜多變、自由豐富的特點,無法從單一特點對它進行概括。通俗、美聲、搖滾等都屬于它的演唱風格領域。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也為學習者提供最大的表演空間和發揮余地。但也因此對于表演者的要求很高,要求嗓音表現力豐富、深刻的音樂感悟力等。另外,在唱法中還要適應“假聲位置真聲唱”的訓練方法。假聲是指的一種特殊的發生狀態,真聲唱即在實際中聲音跑出去的方向要與歌者想象中的方向相反。此外,音樂劇表演與聲樂表演不同的還有音樂劇中的演唱具有動態性,必須同時運用舞蹈和戲劇進行表演。因此就要求歌者具有較高的舞蹈功底,能夠利用舞蹈來表達音樂劇中的感情氛圍。此外,在音樂劇表演中還比較重視能夠靈活切換深呼吸和淺呼吸,共鳴大多采用口腔共鳴和胸腔共鳴。將音樂劇融入聲樂教學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出符合觀眾審美需求的一專多能型人才,將情感的體驗帶給觀眾,進一步完善作品,用生動逼真的形體表演帶給觀眾美的感受。

二、音樂劇在聲樂教學中的融合分析

在上面中我們已經簡單介紹了音樂劇本身所具備的一些特點,這也使得音樂劇融入聲樂教學中具備了初步基礎。下面我們將對音樂劇融合在聲樂教學中體現的藝術特性進行一定的分析。

(一)藝術性

音樂劇之所以能受到我國大眾甚至于世界大眾的好評與其濃重的藝術價值優質緊密的聯系。尤其從1927年美國上演《演義船》音樂劇開始,主題變得更為貼合時代精神,形式上更為活潑。以后的音樂劇則大多以此為范本,追求輕松幽默又不乏內涵,70年代上映的《奶油小生》一度創造了連續演出場的神話。而英國的傳統名劇《貓》則以其絕無僅有的票房引起世界驚嘆。此外,音樂劇還具備傳統歌劇所不能具備的一個重大特點:通俗性。傳統歌劇中雖然不乏雅俗共賞的曲目,但是仍舊對于觀眾的審美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與之相反的是,音樂劇本身是作為都市文化的產物存在的,具備很高的大眾性。在情節設計和歌唱表演等環節多運用肢體語言來使得表現富有張力和藝術性。同時,能在聲樂教學中融入音樂劇無疑對學生的積極性也能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并且能進一步推動聲樂事業的發展。

(二)動態性

“載歌載舞,邊演邊唱”是音樂劇本身所具有的最大特色,也是音樂劇演出所具有的最大難點和亮點。這一點如果能融入到靜態的聲樂表演中,聲樂表演將會具備更美妙的感官享受。現代舞夸張、熱情的律動、抒情優緩的芭蕾,無疑能更好的把聲樂表演變得動態化,更為直觀的感受到熱烈的舞臺氛圍,情節中的沖突轉折。這一點對于聲樂表演的舞臺張力來說是一個明顯的提高點。通過動態性的聲樂表演,來達到表演實時共享的效果。在實時共享的氛圍下,觀眾更容易被舞臺的氣氛所感染,更加投入的去觀看聲樂表演。這一點對于聲樂表演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和進步,同時也應該是聲樂表演吸收的音樂劇的精華所在。

(三)多元化

音樂劇本身的演唱形式和風格復雜多變,包含了多種流派和表現形式。因此在演出時要求演員必須具有很高的藝術素養,僅僅單一的美聲和民族唱法不能完全滿足要求。通過對于音樂劇的培訓,可以使得學員在聲樂表演時具備更大的可塑性,掌握技能多元化。例如,最開始的《貓》《屋頂上的提琴手》《音樂之聲》《窈窕淑女》等作品中,其演唱技巧里的呼吸、吐字、支持等基本與美聲唱法保持一致,具備細膩的情感表達能力。但是在《西區故事》中“阿美利加”則在發聲上更貼近于自然聲,適合表達青年的原始情感。《奶油小生》則是純粹的搖滾唱法,《歌劇院的幽靈》就比較貼近于豐富的情感表達。音樂劇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的演唱方法的特點,對于學員在聲樂表演上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能使得學員在面對聲樂表演的要求時候能夠使用更豐富、更多元的表現形式。

(四)趣味性

音樂劇本身具有很大的喜劇特點:活潑幽默、富有趣味。因此,音樂劇在表現中必然會帶有大量的喜劇元素,達到一種特殊的諷刺效果,使得整個戲劇表演能夠兼顧娛樂和藝術性兩方面。把音樂劇融入聲樂表演中能夠使得學員更好的豐富學習生活,同時也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傳統的聲樂演唱中對于聲音的控制力要求非常高。但是學生在學習的初始階段并不能很好的完成這一任務。從整體中看,音樂劇絕大部分的演唱難度比較小,且情節富有吸引力,對于學生在初始階段的練習來說具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在音樂劇的表演中還能使得學生兼顧到除了技術以外的一些東西,激勵起學生的表演欲望,對于學生的整體素質來說也是一個較大的提高。

三、音樂劇在聲樂融合中的構思

音樂劇具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這也為音樂劇在聲樂表演中的融合增大了難度,我們結合了多種實際教學案例,總結出一些音樂劇在聲樂融合中必須要關注的點。

(一)曲目選擇

在聲樂教學中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把音樂劇融入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對于音樂劇的選曲中。但是由于,由于音樂劇本身的商業性以及進入中國的時間較短,使得我們在進行音樂劇曲目選擇時很難尋找到合適的優秀作品。因此,我們認為在學生的初學階段,通常提供一些傳統的表演性較強的曲目。如《天邊有顆善良的星》、《虹彩妹妹》等藝術作品。在后期學習中,則不斷加大難度和使用一些音樂劇的片段進行教學。此外,從20世紀60年代后,音樂劇的表演風格趨于多元化,常使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對于這些音樂劇來說,我們并不需要一一演唱,可選取能起到最大代表作用的部分供學生學習,其余的留待欣賞使用。

(二)藝術實踐

聲樂教育是一種藝術實踐的過程,是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結果,很要求學生的自主參與和親身體驗。因此,我們應該嘗試多安排實踐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關于音樂劇的制定和表演,對于音樂劇作品進行自主創造和改編,同時也能豐富自己的想象和審美能力,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團隊意識,把自己的審美感受通過音樂劇的演出表現出來。在學校中,可以開設一些社團專門進行音樂劇表演,豐富課堂內外生活,甚至安排小型的演出和匯演,增加學生的實際演出經驗。或者可以舉行講座來普及音樂劇知識,提升學生的興趣,加強學生對于音樂劇的理解。

四、結語

在全球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音樂劇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以及其融合了多種文化的特性受到人們的廣泛好評。如何能把音樂劇融入在聲樂教學中增強聲樂教學的藝術性、動態性、多元化、和趣味性,應該引起廣大聲樂教師的注意。考慮從曲目選擇和藝術實踐兩個方面為聲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和實踐,促進聲樂教學事業的不斷進步,為國家培養出專門性的聲樂人才。

作者:陳曼倚 單位:湘南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