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數學教學主體間性研究
時間:2022-12-14 03:35:02
導語:“探究式”數學教學主體間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探究式數學教學應該主動建構跨越時間與空間、跨越教育對象和教育背景的整體教育格局,將教育內容從課堂、學校輻射到家庭、社區;將教學參與者從教師和高職生拓展為家長、朋友、社會群體和文化族群。數學課所引發的是教育格局的巨大擴張,教育資源的主體整合。
關鍵詞:探究式數學;數學教學;主體間性
1“探究式”數學教學中主體間性的呈現方式
借鑒探究式教學的相關理念,高職探究式數學教學可以描述為: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高職生獨立自主的數學學習實踐為前提,以教師策劃的教學情境為基礎,以數學開放式主題為內容,以高職生生活世界為參照物[1]。通過數學教學為高職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高職生通過數學相關教學活動,表達自己,獲得自我認知和群體認同。由于數學教學的場景、內容、目標都是以高職生主體間性的觸發為基礎,才能展現出探究的過程,所以主體間性的呈現十分必要。主體間性這一概念的創始人是現象學大師胡塞爾,其認為主體性是指個體性,主體間性才是指群體性,主體之間是由于主體間性的存在才發生聯系的。高職探究式數學教學中主體間性的呈現主要有兩個角度。一方面,主體角度。即高職探究式數學教學的實踐主體:“教師-高職生”“高職生-高職生”。探究式數學中,師生的主體間性交相輝映,呈現出數學教學中一個主體對另一個主體的交流和認同。探究式數學不是教會高職生數學,而是借由數學,教會高職生發現群體中的自己、個體意義上的自己、作為主體的自己。另一方面,對象角度。即高職探究式數學教學所覆蓋的表達對象: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現象等。選擇高職探究式數學教學的內容對象,是一個呈現和彰顯主體間性的過程。豐富多彩的外在世界,是高職生獲得主體間性的邏輯環節、思維起點和表達載體[2]。高職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恰恰是找到自己、表達自己的過程。
2“探究式”數學教學中主體間性的獲得過程
“為高職生的自主數學提供有力的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高職生數學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這一標準契合著多種教育教學規律,尤其是現代數學學理念,即:數學中的創造性是與個體性緊密相連的,數學內容是人們按照自己的心靈空間,經過加工、改造、重組,重新呈現的一個世界。這正是教學過程中主體間性的獲得過程,高職生不是被成為高職生,而是在學習中成為自己。根據高職生主體間性的獲得過程,結合現代現代數學,將高職探究式數學教學描述為以下四個環節:第一,進行情境設計,培養高職生的感知力,提升觸發主體間性的感知效果。通過精心的教學情境設計,教師可以把高職生帶入到探究式數學的思維邏輯中,引導高職生在對情境的認知中,實現自身感知的思維重組。教師很快會發現,面對同一問題,不同思維圖式的高職生展現出不同的感知內容和結果。第二,策劃開放主題,培養高職生的理解力,搭建觸發主體間性的內容平臺。探究式數學有既定的活動設計,也有主題導向,但與傳統數學教學的區別在于主題設計的開放性。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開放式主題意味著“萬變不離其宗”,讓高職生在開放式的主題活動中發現僅屬于自己的世界,感受自己賦予世界意義的過程,表達自己感知的世界,獲得對主題內容的理解力。第三,現場引導啟發,培養高職生的探究力,推動高職生主體間性的自我獲得。探究式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高職生在生疑和解疑中獲得理解力提升的喜悅和情感表達的體驗,包括擁有獨特感受的幸福感、個性表達的真實感、群體認同的榮譽感和自我實現感等復雜深刻而豐富的情感體驗。第四,專題閱讀分享,培養高職生的鑒賞力,引發高職生主體間性的相互尊重。高職探究式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高職生作品的點評和欣賞,促進高職生對不同思維方式的理解和尊重、幫助高職生養成從不同視角觀察同一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3],品味不同作品風格背后的豐富個性,在師生、生生之間的分享中經歷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共鳴,獲得對彼此主體間性的深刻尊重。
3結束語
因此,探究式數學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高職生獨立自主的數學學習實踐為前提,以教師策劃的教學情境為基礎,以數學開放式主題為內容,以高職生生活世界為參照物。通過數學教學為高職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高職生通過數學相關教學活動,表達自己,獲得自我認知和群體認同。高職探究式數學教學中主體間性的呈現主要有兩個角度,可以描述為情境設計、策劃主題、引導啟發、分享、點評提升等環節。
參考文獻:
[1]何安平.基于語料庫的英語教師話語分析[J].現代外語,2003(2):161-170.
[2]林崇德.思維心理學研究的幾點回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35-42.
[3]張三南,孫玉鳳,李佳軒.淺淡分形論及其對國際關系學教學實踐的啟示[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1):105-109.
作者:李春梅 單位: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中英語閱讀詞匯教學論文
- 下一篇:外語教學文化差異影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