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調查論文:略論學生體育調查及強化

時間:2022-02-01 02:57:15

導語:體育調查論文:略論學生體育調查及強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調查論文:略論學生體育調查及強化

本文作者:李廣周工作單位:重慶三峽學院

調查方法及樣本選擇

共設計出15項指標。針對問卷設計出的三個體育人文意識維度和15個具體指標,請五位教授進行結構效度檢驗,檢驗結果令人滿意。遂即在三峽學院對同一批5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前后兩次,間隔一周的關于問卷的信度檢驗,結果顯示該問卷信度達85%以上,可以實施相關問卷調查。在重慶五所高校中,隨機抽取大學一年級至大學四年級大學生共1536人,對其進行有關體育人文意識狀況問卷調查。問卷回收后,剔除無效問卷117份,剩余有效問卷1419份,有效回收率達到了92.4%。問卷根據受調查者的選擇來判斷程度狀況,采用Linket量表方式,按照回答遞進程度,分為五個層次:很濃厚,較濃厚,一般,較淡薄和寡淡。其中有兩項是對高等院校學校體育“人文意識”整體感的調查,正面提問學校體育“人文意識”程度高低,其余四個單項為滿意度調查,包括范圍有對體育“人文意識”的重視程度、體育課堂理論人文教學、體育教學“人文意識”感受、“以人為本”的體育教學管理服務、“以人為本”的體育課程設置等問題。

調查結果與分析表

總體分布情況分析從上表1調查結果分布看,現代大學生的體育人文意識分布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正態分布,即兩頭小,中間大。然而我們再仔細觀察其具體分布特征,則會發現,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分布上,處于“一般”水平的占據絕大多數,達37%之多;其次是人文意識較淡薄的群體,接近五分之一為此類。兩者相加,超過半數,即相當多的大學生在接受了高校高等體育教育后,在其運動技能、體育知識、身體素質達到一定水平后,其體育人文意識狀況尚停滯于較低水平。從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論觀點出發,我們不難解讀出,為什么那么多大學生,在接受了十多年規范的中小學及大學學校體育教育后,一旦其脫離了校園這一特定生活環境,其自主體育行為即告終結。究其原因,是淡薄的體育人文意識使然。在關乎大學生能否終身體育方面,大學生的內因最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局部情況看,相當多的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淡薄,其所占比例不容小覷表1調查結果顯示,有11.3%的受調查大學生的體育人文意識極其淡薄,這表明高校中有超過十分之一的大學生在體育人文意識方面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導,致使其對于體育人文性內涵長期處于無意識狀況。這與高校學校體育局限性有關,也與之前的中小學體育教育也不無關聯。這一結果與大學生本人肯定有直接的關聯,但與長期教授其體育課程的各類體育教師也不無關聯。有這么多大學生的體育人文意識處于盲區地位,這是一個值得廣大體育教育者深刻反思的問題。我們不得不追問,當前的體育教育是否需要重新設定教育目標?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中“以人為本”理念調查狀況分析“以人為本”作為體育人文意識主要維度之一,其實質主要指以人的生存、發展為本,關心人,重視人的價值,鼓勵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簡言之,即關心人,尤其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從體育人文意識這一維度的調查結果看(見下表2),大學生對于通過體育實現個體健康生存與發展方面較為認同,超過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對于運動的價值意識相對明確。當然仍有近五分之一的大學生對此持消極態度。這與大學生仍處于其生命力最旺盛時期,運動與健康關聯并不明顯相關。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中“張揚人的理性”理念分布狀況“個體理性”作為體育人文意識另一維度,主張通過體育參與張揚人的理性,尊重科學,正視體育運動的實際價值。從“張揚理性”這一體育人文意識維度的調查結果看(見下表3),呈現了以下特征:大學生對于通過體育運動促進自身全方位發展方面認同度有限,持積極觀點者僅占三分之一,觀點相對中庸的占大多數。這一結果充分顯示,大學生對于通過體育參與獲得個體發展的體驗程度有限、認知度不高,加之我們在日常體育教學中,未曾涉及此方面內容的宣講或深度解讀,使得大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諸多益處心存疑惑。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中“超越性”理念分布狀況“實現個體超越”作為體育人文意識較高維度,主張在充分尊重人的價值基礎上,通過體育運動實現更高理想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從這一體育人文意識維度的調查結果看(見下表4),呈現了以下特征:該維度的理念分布呈現出較為均衡的分布特征,持積極、一般、消極態度的大學生比例基本均等,各占三分之一。說明部分大學生對于通過自身的體育運動參與,最終求得國家、社會、民族和諧發展方面有一定認知,其較高層次的意識水平尚待提高。

導致目前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水平低下的原因調查分析

教育非均衡發展是造成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淡薄的致因之一調查顯示,大學生中部分人群體育人文意識淡薄的原因主要與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教育發展不均衡有關。部分來自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偏低的地區的大學生,由于該地區學校相對忽視體育教育,甚至部分農村高中在高中三年間,體育課形同虛設。連基體育課的傳授體育知識、體育技術、體育技能的基本教育功能尚且無法保障,提升學生的體育人文精神更加無從談起。我國各地相差較大的教育環境造成了來自此類地區的大學生在體育人文意識教化方面仍處于啟蒙階段。另外,當前我國教育存在發展的偏向性,社會和學校對體育文化教育普遍存在重視度不夠的現象。據調查,67.8%的人忽視體育教育,只注重文化知識教育。56.4%的學校目前對學校體育教育重視度不足。在相關中學生調查中,有82.6%的中學生重視文化科目學習,忽視體育教育,有86%的家長認為重視文化教育,將學校體育教學視作可有可無的內容。不同性別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存在顯著差異性由表1調查結果顯示,體育人文意識處于“很濃厚”狀態大學生分布占14.5%。細分其中不同性別人群,我們發現男女大學生間在體育人文意識方面存在較明顯差異。分類統計顯示,有15%的男性大學生認為自身體育人文意識“很濃厚”,在女性中這比例僅有10%。可見在當前為數有限的體育人文意識較高群體中,男性對體育人文意識的認可度比較高,女性對體育人文意識作用的認同相對偏低。這種分布狀況是可以理解的,目前男性參與體育運動的頻率比女性高,因由此造成兩者在體育人文意識方面產生了差距,這屬于正常情況。但是在體育發展過程中,性別差異造成的體育人文意識的認可差異,可能會影響今后體育人文精神在女性中的發揚。可見大學女生的體育人文意識亟待提高,我們不應忽視對高校女生的理性的體育教育。相對滯后的教育模式是造成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淡薄的另一致因本調查發現,當前我國大中小學的體育教育模式相對滯后,以教師為絕對主導的傳習式體育教育模式仍主導學校體育教育。究其原因,體育教育過度重視顯性教學效果,滿足于淺層次教育目標的實現,這恐怕是推脫不掉的原因之一。傳統的注重競技體育發展的社會體育模式下,學校體育也追求達標與技評,似乎體育教育除了達標與技評,其他皆不重要,皆可拋棄。這種對體育教育的粗線條認識理解導致學校體育重表而輕里,忽視了對體育運動真正主體———人的教化。體育一旦忽略了育人,體育的功效則將會大打折扣。當前青少年普遍對體育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這與其體育人文意識普遍淡薄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體育人文意識不足,還在于體育育人宣傳作用不足。體育發展的價值在于體育的育人作用,國民對體育參與性不高,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在于體育文化宣傳不夠,或宣傳只停留于表面,這造成了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淺薄。

提升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的策略之選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們對體育人文精神理解不深,只是停留在冠軍和優勝者上,忽視運動場上不斷超越自我和奮力拼搏精神[4]。可見當前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均衡性,在體育教育方面還存在誤區。大學生對于體育促進國家團結,實現民族振興等方面的人文精神培育認識有限,這也是以后體育發展應該注意強調的重點。高校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狀況既是深刻目前我國運動參與主流人群對體育價值深度理解的真實寫照,更是將來我國群眾體育發展的內在源動力所在。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關乎我國國民現今及將來我國體育發展,對我國全民健身運動及國民體質健康發展具有直接和間接影響,可以說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是未來我國體育價值變化的先行指標。因此,探討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極具社會意義。本次調查在與數位高校體育教育資深專家座談基礎上,歸納各專家針對我國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薄弱情況提出的應對策略后,形成了以下策略之選:以人為本:是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的體育教育意味著必須促進人類的自我完善與發展。體育運動所蘊含的體育價值觀、體育道德倫理、體育思維方式、體育行為方式等,都是對體育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對體育人文精神的標識。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和諧”。體育人文精神具有引導健康的體育文化和體育價值、激勵個體全面、協調發展、推進人的社會化進程的重要價值[5]。實踐證明,體育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和諧穩定,促進了社會文明的傳承。但不可否認,體育尤其是競技體育也是一把雙刃劍,運動很可能會帶來運動傷害。因此,體育的發展必須符合人類發展規則,體育與人類社會發展相互適應和協調,否則,以人為本的體育發展目標就難以實現。弘揚體育精神,充分發展體育人文精神和個性化競技體育發展顯示人類的個性。沒有發展個性,就沒有人類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發展是站在全民族的基礎上的,實現人類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這是體育發展的根本目標,個性化顯示了體育與一般活動的區別。在某些層面由于功利主義思潮的影響,淡化了體育以人為本的根本宗旨,降低了體育促進人發展的功效。體育的發展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充分體現體育的人文精神價值,使其真正達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6]。為了實現體育“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體育發展應走出“金牌至上”的誤區,并實現“以人為本”等多個功能目標。體育的發展歷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逐步從單一價值向多個價值集成過度的多元函數。然而,我國體育發展過程中,也越來越偏離人文精神和個性化,體育發展越來越趨向以“國家為本”作為唯一價值判別標準。我國目前的體育雖然也重視為人文精神服務,但為祖國爭光的政治功能的過分強調使體育的其他功能逐漸被遺忘,體育發展成為單一值函數。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特別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體育發展實現人文精神的重要轉變。要向全社會廣泛宣傳體育的價值觀,宣傳體育的育人效應,增強國民對體育活動的社會意識,讓社會關注青少年的體育活動,讓一些家長支持其子女參加體育活動。這既有利于優秀人才的培養,又有利于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7]。倡導和諧社會下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以人為本的體育生活方式,是社會實踐發展中逐步形成的健康生活形態。體育發展的人文意識的價值在于體育發展滿足了人類社會健康發展,滿足了人類發展的生活所需。它是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體育人文精神的作用改造了人類生活的壞境,體育人文意識滲透人類生活,促進了人類生活更加健康的發展。科學體育發展,不僅僅塑造了強壯的體魄,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種社會文化氛圍。在體育文化氛圍中,塑造了體育對社會化功能的突出貢獻。體育發展關注人類健康體育的人文意識,增強了人類健康同時,促進了人文精神的培育。倡導和諧社會下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就要重視體育發展對人類優良品質的培養。體育活動中蘊含著勇敢、上進、拼搏、公平和正義等一些優良的品質,這些又恰恰成為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促進體育發展,就是要把這種優良的人文精神呈現出來,讓國民理解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理解奮斗精神的重要性,培育國民良好的體育人文精神;倡導和諧社會下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就要重視體育發展對人類發展社會功能屬性,體育發展滿足了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需求,體育發展帶動了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的發揮。體育活動的開展,特別是競技體育發展本身作為一項經濟活動,創造了社會財富,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在競技體育崇拜經濟價值的體育價值觀盛行的年代,體育道德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學生在本來純潔的校園中學習、生活,讓他們遠離“骯臟”的背離道德行徑的社會現實,讓他們在體育人文精神的照耀下養成良好的體育道德修養,從而內化并遷移成為自我的道德品質[8]。體育活動的開展,同時也是一項社會文化活動的開展,它所折射的人文內涵和科學精神,促進了現代體育發展。體育科學精神的張揚與人文精神的失落,導致了它們在近代的背離和分化。體育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整合匯融已成為其發展的主旋律,體育人文精神為體育科學的發展指明了人文方向;體育人文精神和體育科學精神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既相對獨立、各具特點,又相互滲透、相互包含[9]。同時在體育發展中,愛國主義教育和體育道德教育,生命的價值教育功能也會呈現,體育的人文價值功能必能促進我國人類文明的不斷傳承。強化“以人為本”的體育人文精神教學從本次調查結果看,體育人文意識主流分布令人擔憂,大學生體育人文意識相對比較單薄,大多數人的體育人文意識急需進一步強化,這應該引起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在體育教學中,應要重視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入。通過全方位體育教育,促進學生學習,培養基本生存能力,改善人們生存環境,調節人們生活節奏,推動和完善人格塑造,培育人們良好心理素質等等。同時加強體育人文意識發揮,提升民族素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加強社會安定團結,推動社會文明發展。體育發展的重要作用,不僅僅是增強體質,對培育學生優良的品質和良好的道德倫理觀、體育價值觀、生活價值觀等是十分有意義的,體育人文精神是體育價值的重要集中,這就需要在教學發展過程中,強化對學生“以人為本”的體育人文精神教學。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在體育教學目標中,建立多元化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學生需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共同發展,實現體育人文精神在教學中作用的發揮。縱觀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下的體育教學,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體育課程興趣不高,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發揮的現象。從教學指導思想、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體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手段、教學效應等多個相對獨立,而又彼此關聯的邏輯系統中,人文性的缺失,值得我們認真思考[10]。課堂文化要充分體現個性、人道主義精神,從而形成一種內在的素質聚合力,促進其人格的形成。而“體操課課堂文化”是一塊待開墾的寶地,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這份豐厚的資源,必能促進班級工作和教育教學工作,必將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體育人文精神[11]。

當前體育人文意識觀點單薄,體育人文文化氛圍弱,是影響居民體育發展的核心因素,也是一個難點。增強全民健身意識,塑造大眾文化氛圍,擴大體育文化輿論勢在必行;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差異,特別是城鄉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差距偏大,挫傷了農村居民體育健康的積極性。加大體育基礎設施健全,增加經費投資,縮小城鄉體育設施差距,對促進全民體育發展又推動作用;政府是體育人文意識發展執行者和調控者,全民健身推廣中,政府在明確全民健身意義,塑造全民體育健身氛圍,推廣全民體育工作,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