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原則的現代重建
時間:2022-04-11 08:55:34
導語:體育教學原則的現代重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梳理《體育教學原則》的設計思路,廓清《體育教學原則》的新訂理念、特點及設計思路,希望能在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展開《體育教學原則》的學習研究,架起一座集思廣益的橋梁.借助其真理價值加快推進學校體育的建設,增大《體育教學原則》對體育課程實施的能動作用.
關鍵詞:體育教學原則;新理念;重建
1問題的提出
任何話語的問世與演進,都有深刻的時代背景.概莫能外,遵循使體育課程獲得最大化有效教學的理念,人們構建了體育教學原則.它是體育教學干出來的經驗、走過來的道理,根據解決教學特定“議題”規約出來的“制度”,凝結著從教學經驗走向科學理性的認識.其蘊藏著價值觀的追求和解決問題的啟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廣大體育教師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因而,它是導引與典范體育教學的重要規準,扎根教學有效性的堅實方略.為此,它不僅是勾連課程和教學之間的可效度和可測度的科學準繩,為體育課程的正確實施提供保障.也是推動廣大體育教師實踐感知和理性認知“教學世界”的橋梁.可為教學解釋情境、選擇判斷、做出抉擇、實施行為,提供“何以可能”的依據和方法;可為防止教學“潘多拉盒子”的打開,提供“沒有規矩難成方圓”的遵行,是保障廣大教師擺脫教學錯誤的指南和化解偏離的航標.以此視之,其不僅為教學的“成熟”提供著一種程序化的設計傾向,也是除舊布新鼎立廣大體育教師“認識教學”、“改造教學”的機抒.因而,體育教學原則是解碼一個國家學校體育的比照,是支柱一個國家學校體育的“標志”,也是文脈一個國家學校體育的“章程”.按照馬克思唯物主義觀點“不是從觀念出發解釋實踐,而是從實踐出發解釋觀念”[1].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文本,而是與時俱進的長青.體育教學原則不是一個循環往復的圓圈,而是一個具有歷史性和能動性、永遠在路上行進的“認識”,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既存有對教學客觀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也存有告別教學客觀現存事物的改變理解,“才能守得到頭接的下去”.但體育課程教學的發展歷程表明,自體育教學原則發軔之日伊始,教學原則就在周而往復之中運作至今,未有新逮,只有昨天沒有今天.而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指出,體育教學的發展存在著不同階段性的特點,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對待.按照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的標準,無論哪種科學理論與思想觀念,都必須適應新的歷史條件和具體環境才能走向真理深處,原地踏步、沿襲教條就會走上窒息的泥淖,異化引發主觀觀念與客觀事物之間僵硬的對立.體育教學原則的“執政能力”必須對接體育新課程“把教推向學”的統籌,使個性化學習成為體育教學圍繞的“太陽”才能實現其價值和意義.而非像現在只有教的對話,沒有學的對話.就此視之,體育教學原則還存有與新課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難以相向而行的矛盾,未能實現以體育教學原則的“內圣”,開出體育新課程“外王”的功治.即存在沒能運用新的理論重新認識體育教學原則的文本,文脈教學耦合體育新課程“為學習而設計”新行為的理解.誠如馬克思在《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導言中所說,研究政治經濟學有兩條道路:“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2]偉人易言指出,任何話語都不是一個孤島,只有一種聲音的真理是缺乏認識和發展的.因而,對其的揭橥、理解、重建與篤行就成為必須駐足的崇高.但是翻檢現有成果,對這一命題的把脈,尚為諸家忽略.以致未能發揮其原則的“職能”、借助其真理價值指導體育新課程教學.誠如馬克思在《給予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八條開宗明義地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這個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地解決,才可能真正地把握現實.”[3]基于此,對其的駐足與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2討論
上述得出,體育教學原則是“甄別”體育教學行為合法性的“法度”,內生教師新教學設計活力的“資源”.為體育課程不同教學階段的設計提供著基本原理;為促進教學圖式由順應向同化的建構,提供著有效路徑;為精心合理地安排一系列有效教學活動事件,提供著基本方略,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論.但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體育教學原則的預設,風聲了教師在教學設計決策的程序與活動方式的抉擇[4].質言之,體育教學原則具有在教學前對教學結果(概念關系圖)的假設建立,提供著詮釋和導引,對教師備課時的認知有顯著的控制效應.同一教育學的研究也證明,學習者與學習材料原有的知識關系沒有實質性的自然邏輯關系.教學方法選用的價值規范受人為意識的制約[5].由而觸摸出,教師有什么教育價值觀就會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師駐足于傳統教育價值觀就會采用“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相反,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師就會采用“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基于這一認識,本文認為體育教學原則存有影響教師教學思路的選擇關聯,留印著教師教學設計的“前理解”.可“樹之風聲”地章程教師怎樣教的設計,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具有前置作用.誠如學者張華所言,“教學方法的選擇本質上是教育價值的選擇,明確著特定的教育價值觀及相應的課程與教學目標,是選擇教學方法的基本前提.”[6]以此察之,傳統教育基于受時代的制約,其取向以如何有效傳授知識,增大知識積累為天職.為此,受這一時代訴求的折射和體現,體育教學原則的選用多以教授法為主要形式.致使過去我們只走向教師教的原則研究,闕如學生學的原則研究.這一缺失,阻塞了“體育教學原則”在學習方面的聯結,無法應答體育新課程需求的教學定理.不能契合21世紀教育發展要求,教育應由尋求普遍性的教育規律走向尋求個人情境化的教育意義,為“數字化時代”、“大數據時代”培養人才.即教育要把人本質中的個性內在能動凸顯出來、發展出來.為個人知識的意義理解與建構提供支持,滿足新知識時代對人發展的需求.拉開人類社會由知識取向的教學理解(側重于知識性積累的擁有)、能力取向的教學理解(側重于知識的把握與創造)、開始邁向解放取向的教學理解(以發展人的個性的能動性為核心)的路程.這一討論,顯豁出個性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核心,只有實現個性學會學習的教育才是時代的追求.為此,解放學習者潛在能力,挖掘學習者的能動性,促進學習者學會學習,就成為體育教學原則需要完成的任務.恰如眾多教學成果的研究表明,在體育教學的研究方面,我們試穿了在教的方面各種各樣的鞋子,獲取了豐富的經驗,但在學的方面的研究其無疑是貧血的.基于此有論者于素梅作了如下的理解和闡述:“通過學法研究的分析發現,由于缺乏系統學法理論的指導,教師們依然不知道什么是學法,及如何運用學法,極大地影響了體育新課程的實施.”[7]鑒于上述認為,體育教學原則不能再是一個有教無學的范疇.對它的探討不僅本身具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深刻實質性意義,而且還涉對著學校體育發展的認識論思考.本著鋪好一磚一瓦,發掘好一點一滴,做好學校體育教學基礎理論的愿望,以下對其進行客觀省察、理性分析與概括,新說其在學習方面燃犀的功能與作用.并由此嘗試展開其在學習原則方面重建的提出,啟蒙體育教學原則在學習方面新視閾、新行為的指導實踐.以把體育教學原則認識得更透徹,理解得更徹底.正如巴班斯基的一個著名主張,“教學即必須把教的最優化與學的最優化融合在一起”[8].
3體育教學原則的重建
從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經驗來看,道路的成功離不開制度的保障.為此會理體育教學原則在學習結構的特征和認知建立,提出新訂體育教學三大原則來消弭不足.完善體育教學原則的教學性和學習性的統一,意向顯化體育教與學視域的乘桴完備,為體育新課程實施提供支撐.恰如恩格斯曾經指出:“一門科學提出每一種新見解,都飽含著這門科學術語的革命.”[9]3.1“為學習而設計”的原則該原則規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把教推向學,努力把更多樂學的因素帶到學習活動中去.支持和促進著學習量度的燃犀.教學中不是設計教師如何教,而是著眼如何為學習者學會本課的教學內容生發更多的聯合因素.著眼在集體學習的基礎上,盡量挖掘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自己學習的體育運動方式.衡量的標準不是看教師的教學內容有沒有完成,而是看學生有沒有學會,有沒有實現汗水+笑聲的“懂會樂”.有沒有鼓勵個性學習,讓每個學生的運動潛能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從而達到養成他們終身體育的觀念、能力與終身享受體育運動的樂趣.改變傳統體育教學設計,以統一進度、統一模式、統一方法和統一要求的教學設計的不足.如可運用快樂教學模式、成功教學模式、領會教學模式等,通過挖掘教材內容和教學組織的情趣美完成這一設計.燃犀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效率.使教師為掌握而教,學生為掌握而學,真正享受和體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和體育學習的意義.恰如巴班斯基曾經指出“教學方法的本質實際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認識活動學和教師相應的活動教的邏輯—程序方面和心理方面.教學方法決定于學的方式和教的方式行動上協調一致的效果.”[10]3.2“為理解而教”的原則該原則意指有效教學發生在為理解而教的時刻.規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減少學習障礙和增加學習理解的機會.具體在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變化教學環境銜接學生的原有認知經驗引起學習應答生發;二是,變化教學策略與學生認知的層級變量適配.如根據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同化-平衡-順應”等認知規律;從已有的教學條件出發,科學選擇適應學習者理解能力的需要的教與學策略,消除學習者認知能力存在的障礙.如學習者原有的知識與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為接受新知識與表象創造有利條件,教學的知識意義建構就會發生困難.則會引起“順應”過程的發生,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這樣學習的時間就會延長教學效果就會降低.告誡我們,必須把教學結構改造成適合學習者該階段能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形式,使其范圍、深度、速度能同教學對象的實際水平相適應,良好的學習行為才可發生.例如下次課學習“網球”,學生頭腦中如果沒有這一圖式,不能建立“同化”效應,就會產生“順應”干擾(認知負載量大,難以記憶,學習慢、錯誤多,不靈活、呆板的發生),引發認知的改造與重組而延誤教學時間.教學前就需要教師進行“先行者組織策略”的學習安排,給學生頭腦插入這部分知識提前形成圖式感知.這樣在教學時就會出現“學習的意義建構”.把教師主導的教學方式變成師生互動的領會學習方式,縮短了因了解新授知識所需要的認知時間,提高了教學效果.3.3“學習自由度”的原則該原則解碼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著眼于形成個性“知識傳遞”的教學環境,創設符合學習者需要的教學形式;給予學習者適合自己個性學習自由度的組織安排.展開多樣化、多類別、多層次的“選學”教學、分層教學等個人理解的自主建構.讓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認知能力去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負荷.改變傳統體育教學流水線式、千篇一律地一個標準.避免有的學生吃不了、有的學生吃不飽.如學習“跳高”時可采用《風車轉轉》的教學設計,圍繞跳高桿布置三塊墊子,設置“高中低”三種不同的高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自由選擇練習的高度.用這種原則可激發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在第一高度練習中能瞄準下一個高度,在完成第二個高度的練習后接著向下一個高度沖擊.給學生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消除有的學生吃不了,有的學生吃不飽的現象.誠如英國教育家亨特(Hunt,1981)斷言:“教學適應學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12]采上而知,上述三大學習原則的理論提設,可明顯給教師提供在不同認知階段的行為規范,精確教學設計,有助于控制和排除影響有效教學不良刺激因素的漣漪.從三個方面法度教師體育教學不是標準化的統一,體育學習不存在差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領域,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認知風格.只要根據學生的喜愛去教學,有意義的學習就能發生,體育教學的目標才有可能有效地完成.曾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建立學習跟知識之間的和諧,是學校面臨的最重要的實際和理論問題之一.”[12]
4結語
歷史證明,體育教學原則不是一個“永恒的格式化”,它是一個國家的學校體育在歷史進程中與時俱進的表征.對它的探討不僅得出體育教學原則必須與歷史、現實、未來相通才是真理的必然,而且還轅動出一個“好”的體育教學原則,只有把教與學和諧統一,才能守身為正,執手“曲有誤,周郎顧”的教學永恒.百年學校體育發展歷程告訴我們,理論上的成熟是實踐堅定的基礎.因而,對其的探討既是學校體育實踐的渴望、也是理論研究的焦灼.但愿本文的駐足與研究,能夠為“體育教學原則”的體認作出更加準確的認識.為其的走進體育新課程的實施閶闔添柴,光亮體育教學原則的“執政能力”.正如列寧所說,“我們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13]
作者:凌軍 張振華 單位: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袁銅墻、張振華.體育課程論的建構與辨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7(5):500-504.
[2]夏瑩,崔唯航.改變世界的哲學現實觀[J].新華文摘,2015,(1):42.
[3]楊耕.當前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五個重大問題[J].新華文摘,2014,(20):35.
[4]李曉文、王螢.教學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
[5]張振華.體育教學策略與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7.
[6]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27.
[7]于素梅、毛振明.體育學法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7.
[8]尤•克•巴班斯基.論教學過程最優化[M].吳文倪,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174.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
[10]巴班斯基.中學教學方法的選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5:7.
[11]姚利民.有效教學論:理論與策略[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121.
[1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23.
[13]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9.
- 上一篇:茶文化體育教學論文
- 下一篇:多元智能理論在體育教學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