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對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
時間:2022-11-13 09:26:47
導語:體育教學對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提高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已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心理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適應現代化要求的高質量人才。
關鍵詞:素質教育;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培養
1.前言
現代教育主要表現為素質教育。與傳統的教育不同,素質教育不但包括知識、技能的傳播,更表現為身心素質的建構、社會行為的形成和個性品質的完善[1]。學校體育擔負著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使命,在當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時期,亟待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已引起了我們的重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在體育領域的滲透與運用,體育運動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越來越顯著。實踐證明,它是導致學生是否健康成長、是否成材的關鍵。因此,在體育教學中,研究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學校體育中心理素質的價值
當今社會的高速發展,對人才的素質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當代青年不僅要有文化知識,還要敢于創新,敢于挑戰,并具有較強的身心承受能力。近年來,由于“應試教育”帶來的種種壓力,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日益加重。因此,出現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學生也日益增多,老師、家長、學校、社會都引起高度重視,對他們的教育是刻不容緩[2]。學校體育以體育教學活動(即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為主,學校體育的特殊形式和多種功能,除了以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為主外,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也有獨特的功效。
3.體育鍛煉和體育活動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及聯系
3.1運動中能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運動能帶來流暢的情緒體驗。在這種狀態下,人們能忘卻自我地全身心投入到運動中,并產生來自于活動過程本身的直接興趣和享受。參與跑步者在跑步過程中會出現一種情緒高潮,有人稱之為“體能鍛煉快感”。在跑步中出現良好身心狀態,自身與情境統為一體,動作輕松,忘卻自我,充滿活力,超越時空障礙,在跑完后有全身放松的舒適感覺。這些愉快的體驗是跑步運動風行世界,令參加者著迷的原因之一。3.2體育鍛煉能治療心理疾病。據國外報道,許多國家已將體育活動作為治療心理疾病的一種方法,有60%的醫生認為應將體育活動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宣泄療法來消除焦慮癥,80%的醫生認為體育活動是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手段之一。臨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等中低強度的有氧活動,對治療抑郁癥和抗抑郁效能十分明顯著,能減輕癥狀,增強自尊心、自信心。
4.體育教學中心理素質的作用
4.1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利于培養意志品質和沉著果敢的精神。在體育教學中,體育鍛煉最能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堅強意志品質,發揚沉著果敢的精神,去征服每一個高度和遠度。所以堅持長期的體育鍛煉能有效地增強青少年學生的頑強意志品質和沉著果敢的精神。4.2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技術是發揮學生機體能力最合理、最有效完成動作的方法,而良好的心理素質則是提高技術的精神力量。由此應逐步實現心理與技術的雙向結合[3]。例如在投擲鉛球的教學中,啟發學生體會投擲角度、出手初速度和出手點的高度的不同作用和相互間的關系,認識到把鉛球擲得更遠的關鍵是增強爆發力。
5.如何培養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心理素質
5.1擺正體育課與文化課的位置,端正學習動機。社會上不少人認為文化課傳授的是有用的知識,而體育課則是“玩”的課,即把前者看作是“正餐”,后者則是“佐料”。表現出不重視體育課,把上體育課、體育達標測試當作無可奈何的任務。分析學生對體育課學習動機的種種表現,其心理原因是缺乏對體育課的正確認識,學習態度尚待端正。5.2上好健康教育課,使學生在思想上打下健康心理的根基。健康教育課是國家規定的、列入教學計劃的必修課。每兩周上一節。在此課中加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有了正式傳授的途徑和時間上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可包括:心理健康的標準、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心理保健的方法等。教會學生掌握一些克服考試焦慮的方法和措施,預防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產生的方法。5.3采用體育教學比賽,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和堅強意志品質。體育教學比賽不僅是學生身體和運動技能的競爭,而且更是雙方心理、智慧和意志的較量。激烈的拼搏需要身體、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綜合發揮內在力量進行工作[4]。通過各種體育比賽活動,學生將獲得各種強烈、豐富多彩、鮮明的情緒體驗,體驗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拷⒆宰?、自信、自愛、自強的精神,樹立人生奮斗的旗幟。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心理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體育活動和身體鍛煉對人的心理的積極影響作用,為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素質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此,學校體育應進行全面的改革,擺正“育心”與“育體”的位置,在教材體系、教學方法、教師素質等方面改變傳統的運動競技教育,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努力做到通過教師的引人入勝的體育教學內容,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獨到新穎的教學方法,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自覺主動地鍛煉,達到教學目的,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5]。
參考文獻:
[1]賴天德.試論素質教育與學校體育改革(上)(下)[J]中國學校體育,1998(2)
[2]任未多.身體活動與運動鍛煉的心理效應[J]體育科學,1997(3):75-81
[3]王鳳文.體育教學與學生心理素質培養[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47-47.
[4]蔡武成.體育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J]體育科學研究,2001,5(4):29-30
[5]季瀏.體育心理學(高等學校教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張申 單位:無錫市新吳實驗中學
- 上一篇:商業時代跨境電商與貿易增長分析
- 下一篇:技術性貿易對農產品出口影響及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