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現況

時間:2022-07-26 08:59:29

導語: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現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現況

摘要: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加速普及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提升信息教學能力勢在必行。可以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校本實踐為例,剖析現狀,反思問題,并從標準引領、模式驅動、激勵賦能等三個方面提出建議,為高職院校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能力;校本實踐

信息化建設是當今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而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對教育信息化的順利推進有著重要的作用,并且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成敗[1]。2018年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教師需要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2]”《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也將“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列入十大戰略任務之一。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迫使各高校進入“線上校園”模式,卻也成為推動教育事業信息化變革的重要契機。面對新環境、新任務、新角色,增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教師響應時代要求自我提升的關鍵,也是高職院校提升教學質量,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以筆者所在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工商職院”)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校本實踐為例,剖析現狀,反思問題,總結啟示與建議,為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提供有效借鑒。

1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現狀及成效

2016年學校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納入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2016-2020年)》和浙江省優質校建設項目,從頂層設計上開始重視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2018年出臺了《教師信息化教學基本能力提升與考核辦法》,經過五年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1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擴大化、常態化

為更好地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學校制定了專任教師信息化教學標準,并以此為依據,結合教學現狀開展一系列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筆者整理了近三年學校各項信息化培訓通知,發現培訓形式主要分為四類:考核培訓、集中培訓、以賽促培及個人自主培訓,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1.2信息化教學能力考核制度化、覆蓋廣

從2018年開始,學校要求副教授及以下職稱的專任教師接受信息化教學能力考核,內容包括信息化教學素材制作能力、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網絡課程建設和教學應用能力等三方面內容。截止目前共有178位教師通過信息化能力考核,占副教授及以下職稱的專任教師比重為49%。為分析不同性別、年齡、學歷、職稱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考核通過情況是否具有顯著差異,筆者以學校409位專任教師為例,進行卡方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不同年齡及職稱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考核通過情況具有顯著差異,而不同性別及學歷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考核通過情況無顯著差異。進一步進行交叉分析,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及職稱的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考核通過率逐漸降低。

1.3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成效顯著

通過頂層重視、建章立制、廣泛宣傳、加強培訓、考核結果與職稱評聘掛鉤等措施,學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首先,教師信息化教學意識顯著提高。教師普遍意識到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參加積極性逐步提高;同時,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能有所提升。信息化教學軟件應用、信息化教學設計、網絡課程建設等能力得到了鍛煉及提升;最后,教師在信息化教學競賽中成績頗佳。2016-2020年,獲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一等獎1項,省教學能力競賽一等獎5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9項,省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2問題與反思

經過幾年的實踐,學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成效顯著,但也出現了不少問題:信息化教學能力考核通過率不高,信息化教學能力整體不強,發展進程較慢等,與“雙高校”建設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等等。

2.1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缺乏引領性

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能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提供方向及指引,是學校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建設的基石。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由信息化教學能力基礎、一般信息化教學能力、學科信息化教學能力三個層次構成[3]。而學校現行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僅包括信息化教學意識、信息化教學知識、信息化教學技能等3個一級指標及16個二級指標,缺乏針對性和層次性,并且強調理論性,信息化教學技能要求偏低,對更高層次的學科、專業信息化教學能力基本不做要求。

2.2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缺乏系統性

從現實情況來看,學校目前的培訓形式主要為四種,整體上說缺乏系統性及針對性。固定培訓只有每年兩次的考核培訓及每年一兩次的比賽培訓,培訓周期較短,覆蓋面有限。集中培訓及教師個人自主培訓存在偶發性、缺乏系統規劃,且集中培訓沒有根據教師專業結構、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等來實施差異化的培訓,教師自主培訓又受教師個人自主性、經費、時間等條件限制,培訓效果難以保證。

2.3信息化教學考核缺乏驅動力

首先激勵機制不足,根據調查,目前學校主要是通過與職稱評聘掛鉤來達到激勵作用,但該制度僅針對副教授及以下的教師,對年齡偏大或者沒有職稱評聘要求的教師缺乏激勵性,因此考核通過率隨著年齡的增長及職稱的上升反而下降。其次缺乏持續監督機制,信息化教學能力考核為一次性考核,考核要求偏簡單,且無等級之分,考核通過則一勞永逸。教師既無動力也無壓力,影響了學校整體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進程及質量。

3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相關建議

3.1標準引領,優化信息化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以《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等相關文件精神為指引[4],結合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現狀,針對不同職稱、不同信息化能力水平的教師分層、分類構建具有針對性的、動態性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評價標準指標體系,為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評價提供遵循。高職院校可依據相關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課時比重、信息化課堂教學效果等進行常態考核,并把考核結果納入教師年度考核當中,形成信息化教學常規化的管理評價長效機制,實現對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長效的考核評價,促使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

3.2模式驅動,改進培訓實施模式

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關鍵在于對教師進行有效培訓,改進信息化教學培訓實施模式是提升當前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可將教學信息技術列為新入職教師的崗前培訓重點內容,進行專項考核,結合新進教師年輕化的特點,使其掌握最新的前沿信息化教學技術。另一方面,對已入職教師的培訓體系進行完善,采取階梯制的基礎、中級到高級的階段漸進培訓,針對不同信息化程度的教師因人施策,進行分層培訓,并結合信息化教學比賽,引導教師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并熟練操作。在實施模式上努力做到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集中授課與自主學習相結合、團隊發展與個體成長相一致、快速提升與長期發展相協同。

3.3激勵賦能,提升教師學習動力

在為高職院校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化培訓的同時,還應當對其實施相應的考評制度,為高職院校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提供內生動力。首先信息化教學能力考核結果應全面在年終考核、績效考核、職稱評聘等方面予以體現,晉升各個職稱等級的教師考核結果都應達到合格以上,成績優異的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晉升,實現對各階段、各層級教師的全方位激勵。其次建立持續監督機制,在日常教學考核和年終考核、職稱評審中都納入信息化教學能力考核內容,建立科學的等級考評體系,實現對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常態化、持續監督,穩步提升學校整體信息化教學質量[5]。最后,在各級各類教學能力比賽、在線精品開放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等項目立項上積極創造條件,對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出相應要求,為高職院校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提供內生驅動力。

參考文獻:

[1]錢靜珠,丁國勇.“互聯網+”時代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0):78-81.

[2]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

[3]胡曉玲.大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結構分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2,(6):67-72.

[4]曾青蘭,王瑞,陳曉娟.我國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現狀和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0):152-154,157.

[5]潘菊素,劉銳.基于智慧教學環境的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4):1-6.

作者:湯雅蘭 單位: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