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語文信息化教學實踐研究
時間:2022-12-14 09:04:28
導語:高職語文信息化教學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教育徹底改變了大學課程。作為一門大學的公共基礎課程,中國的高級職業課程在傳播文學知識和繼承文化精神方面發揮著作用。在這一信息化改革中,中國高等專業課程通過信息以在線課程為主體,而在線課程則用于解構現有的教育模式和需要建造得到新的課程體系。將面對面的課程,必修的課程和活動的課程相結合,并在專題活動中進行推廣的“兩融合一促進”的多維和三維教育模型,這是一種可以吸引學生興趣的有益課程。以及基于未來發展趨勢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教學。
關鍵詞:互聯網+;實踐;高等職業;語文教育
在信息時代的一般環境中,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信息的影響。教育是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想要的產業,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非常重要。相比傳統的教育模式是實現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的目標的有用補充,但也可能由于教師隊伍的不足導致教育結果不理想。最后信息教育偏離了正確的教育軌道。高職學院的教育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專業人才。高校教育需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大學中文教室的質量,促進綜合發展和更可靠的應用。輸出具有文化素養的精英人才。
一、從互聯網+的角度看高職語文課程改革的意義
(一)共享教育可以實現高質量的教育資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應,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為受過教育的人們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選擇。隨著國際和國內超星幕課課程和在線公開課程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信息平臺,以進行高級職業教育并共享高級教育資源。翻轉教室,微型課堂和微電影也應用于學校。作為基礎課程,中國的高職學院也參與了信息化和教育整合的這種轉變。學校開設了一批主要的職業培訓課程。這不僅滿足了未入讀高職學院的學生的遺憾,而且還允許教師從在線課程中學習。共享優質的教育資源可以使教師和學生受益,并提高教育質量。
(二)可以提高教師的教育能力
教育的主要力量是教師,教師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響教育質量,影響學校人才發展目標的實現。老師們互相學習,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從主要大學引進在線課程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在他們的教育中發現缺乏知識和教學方法的機會。MOOC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師具有強大的在線上課能力。這種教育模式也是提高教師網絡能力的驅動力。
(三)使學生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
學習主體的教育改革,出現了諸如網絡課程之類的先進的教學方法,它始終是基于老師的講座和學生的聽講。盡管教學方法在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題,但是仍然需要通過老師的講授在課堂上向學生學量的理論知識。因此,教師是大多數課程的主題。在教育活動中,學生作為聽眾存在。改革的進行是為了打破原有的教學法,保留良好的教學法和教學法,并分析不鼓勵學生成為教育活動主體的傳統教學法。在分析的基礎上,它釋放了原始的單一平面教學模式,并構建了多維3D教學模式。
二、解構傳統教育模式
作為中國大學的傳統公共必修課,近年來,高等職業漢語課程減少了開設該課程的大學的數量,傳統必修課的地位面臨被替代的命運。或許會被列入選修科目。原因如下。首先,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是大班授課。老師要面對100多名學生。下課后,學生和老師之間幾乎沒有交流。第二是學生的自學能力較低,無法提前預覽他們在教室里正在學習的內容,在聽課時不閱讀教科書,并且學生逃課普遍。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地接受以課堂老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的教學。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課程的內容,學生沒有積極思考的空間,也很少有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教師需要在上課前準備課程,以便他們可以清楚地在課堂上教授他們的知識。即使在信息技術時代,我們也遵循工業社會的思維模式,很少有創新和對知識的詳細消化。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對機械時代的工人進行培訓,而不是對信息時代具有創新能力的創新者和工匠進行培訓。通過使用互聯網作為一種工具,我們可以克服教育的時空限制,實現高水平教育的共享和傳播。
三、建立多維教育模型
首先,在信息技術領域,課程的教學方法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生學習可以分為觀看在線視頻的在線學習和通過與學校老師面對面的指導進行的離線學習。老師指定的在線視頻觀看任務和MOOC系統測試問題必須在線完成,線下是與老師在課堂上一起復習和加深知識。但是,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對學習的興趣并不是那么強烈,學習的自主性仍然是慣性的。因此,從信息化的角度來看,中國的職業課程是建立在在線視頻課程之上的。面對面課程為主體,網絡課程與面對面課程融為一體,必修課程和活動課程融為一體,形成了多維的“二結合一提升”課程體系。(1)依靠在線課程建設更加先進的職業漢語教育體系,建立線下,在線,班級的人文素養培訓的主線,這是一種綜合的培訓模式。教育信息化并不能完全否定傳統教育。這是為了促進傳統和信息化教育的互補利益,并實現兩者之間的融合。信息技術是一種手段。這項教育改革融合了教育過程和教育內容,創新的教育方式可以提高教育質量。從信息化的角度出發,更高級的職業漢語教育首先是任務驅動的在線和線下集成以及在教育過程中的同步。首先,任務指導,明確目標:教師設計學習任務書,以幫助學生闡明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和需要做的事情。其次,熟悉在線和錄制課程內容。學生觀看在線課程,創建和觀看視頻筆記,以及查找資料。第三,同步線下問答,以加深知識。學生互相提問和回答(確認知識),而老師提問(加深和擴大知識)。最后,測試跟蹤和知識整合:課堂測試以檢測學生的熟練程度。在線課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課程內容,僅通過觀看教學視頻很難實現獲取知識的目標。在學生觀看教學視頻之前,將采用任務指導,筆記跟蹤和問題發展方法。教師為每次觀看視頻創建任務書,包括觀看的章節,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的學習方法,筆記摘要,自我診斷問題和推薦參考。線下面對面課程是學生觀看在線課程視頻,記錄學習筆記,然后與老師面對面交流的時間。由于學生在觀看MOOC視頻時對這種新的教學方法感到不適,并且高職學生的學習動力稍差,因此一些學生對此方式感到不適,沒有機會互動和學習。因此,面對面講座仍然是課程的主體。通過使用有見識的教學方法,學生可以系統地理解上課前學到的知識,并在上課前獲得常識知識。面對面的課程需要知識的確認。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是重要的解釋,以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知識。同時,由課前老師創建的自我評估問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尋找答案時發展發現信息的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他們整理信息的能力。這也是學生將來工作時需要使用的能力。學生獲取知識需要進行傳統測試才能弄清楚。因此,面對面的講座旨在提供涵蓋基礎知識的開放式測驗,消化答案的知識,整合知識并達到加深高職漢語教育效果的目的。(2)將活動課程納入義務教育,將人文教育納入活動課程,高職漢語課程在特殊比賽中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是,畢竟面對面的課程時間有限。因此,在提供必修課程的同時,還設計了活動課程。擴展活動課程的主要方式是讓學生在業余時間完成學習。但是,如果沒有老師的監督,大多數學生將無法主動完成活動課程的內容。建立活動課程與必修課程的融合模型在學生入學時,會傳授高等職業漢語的素質教育。學生有空閑時間練習,提交家庭作業和重新測試必修課程。從標準化的漢字寫作考試中,選擇最優秀的選手參加大學水平的鋼筆書法比賽,并進行書法比賽。鼓勵義務教育學生讀書。《職業學院學生參考書目手冊》建議閱讀學生參考書目。學生們將業余時間用來讀書和寫筆記。在學期末,學生提交一份閱讀清單,教師在學生的第三個學期提供閱讀引導。根據必修課程學生的好書推薦,選擇大學水平的閱讀會議參與者并舉行讀書會。教師在活動班級訓練普通話技能,并在職前培訓期間為學生提供一般的動手寫作培訓。學生可以自己學習常用的漢字,然后老師會對其進行嚴格的測試。這種綜合教育模式的運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而且可以達到促進高職漢語教育功能的目的。(3)建立一個結合網絡分數和教師評估結果的評估系統。該課程采用了多種多樣的,面向過程的評估方法。分數結構主要包括在線觀看視頻,在線答案問題,線下出席,課堂問題和答案問題,MOOC筆記分數,優秀書本推薦,課堂活動分數和課堂測試分數。我們真正記錄學生學習的所有蹤跡,以便在學習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成就,并隨時監督學生的學習。它打破了學生在大學考試前突擊記憶的想法,通常卻不會很努力的現象。
四、互聯網教育模式深度整合與高等職業信息化帶來的變化
(1)老師的輔導作用傳統的課堂課程主要基于老師的講座,而學生則主要聽課。老師和學生可能會進行問答,但是許多學生沒有習慣。預先學習他們所學到的東西。MOOC教學法允許學生在上課前通過互聯網觀看講座視頻,并提前熟悉教科書。教師在整體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已經從教師變成了向導。在MOOC教育中,教師扮演著指導者的角色。這個角色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學習任務書中的指南,然后學生才能觀看MOOC視頻。第二是在面對面的課程中回顧知識并加深指導。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教師扮演著領導和領導的角色。(2)學生學習的主體是MOOC教育模式。學生是在線和離線學習的主體。可以獨立觀看在線視頻,知識評論和知識加深都基于學生的想法和問題的答案。(3)教學活動基于學生已經獲得知識的事實,教室可以使用活動來確認和加深他們的知識。例如,通過主要回顧“我要你回答”的知識并在學生之間提問,我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語言表達得到了改善。發起了一場小型辯論賽,使學生能夠倡導特定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的意識。我們進行了配樂閱讀活動和知識頭腦風暴活動。在所有活動中,學生都是活動的主題,獲取知識并將其應用于活動。
參考文獻:
[1]李小龍.工科院校混合教育模式的改革:“MOOC時代”的探索與啟示[J].視聽教育與研究,2015(12).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計劃綱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王新利
- 上一篇:科技期刊網絡信息化建設發展現狀
- 下一篇:行為導向教學法在機械加工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