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骨關節系統教學研究

時間:2022-10-19 09:40:32

導語:信息技術與骨關節系統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與骨關節系統教學研究

在目前的醫學教育階段,傳統學科為中心的教學課程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醫學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的[1],為了培養符合新時代教學要求的醫學生,有必要對骨關節系統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教學,以骨關節系統為中心,將解剖學、影像學和臨床實踐進行融合教學。骨關節系統的教學內容較為復雜和抽象,既往在骨關節系統的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教師機械教學、學生死記硬背的情況,難以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傳統的醫學教學其教學資料內容有局限性和時限性,教學模式相對僵化固定[2];而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其教學資料內容生動形象,過程直觀明了,教學資料能夠長久保存、持續更新,教學模式多樣豐富,有助于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信息化教學不僅僅是課堂學習的補充,更是目前高等醫學教育改革新的方向[3]。本次研究將信息技術整合于骨關節系統的整個教學中,通過與常規整合教學模式進行對比教學,比較兩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17年1—12月,選取2014級五年制醫學生36名,2013級八年制醫學生16名作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均分組原則進行分組,五年制醫學生均分為4組,八年制醫學生分為2組,五年制醫學生中,男性17人,女性19人,平均21~24歲,平均年齡為(22.8±0.8)歲,八年制醫學生中,男性7人,女性9人,平均23~26歲,平均年齡為(24.3±1.1)歲。五年制第1組、第3組和八年制第1組醫學生作為實驗組(n=26);五年制第2組、第4組和八年制第2組醫學生作為對照組(n=26)。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教學內容。對骨關節系統的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骨關節系統解剖內容的教學采用三維解剖軟件進行教學;骨關節系統影像內容的教學采用解剖和影像同步對照進行教學;骨關節系統的體檢采用臨床拍攝和錄制的圖像視頻進行教學;典型癥狀和特殊體征的教學采用示意動畫結合臨床實踐進行教學。1.3教學資料制備。利用三維解剖軟件,收集整理骨關節系統各斷層面和功能面的相關解剖內容,進行教學處理;將骨關節系統的影像資料和對應解剖圖進行配對,對解剖結構和影像進行一一對應;拍攝和錄制臨床診治中相關骨關節疾病的典型體征和特殊體檢手法;在視頻網站購買相關模擬動畫及視頻,對其進行剪切處理,選取合適的內容與臨床資料進行匹配,制作教學視頻。1.4教師信息化培訓。選取2名骨科授課教師,對其進行信息化教學培訓,從信息化教學理念、信息化教學模式、信息化平臺和信息化教學工具的使用、信息化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培訓。完成培訓后在科內進行試講,經考核合格后正式開始經過信息化整合的骨關節系統教學。1.5教學模式。實驗組進行信息化整合的骨關節系統教學模式,對照組進行常規骨關節系統整合教學模式,通過課堂大課、臨床小課及臨床實踐的模式進行教學。大課教學實驗組以三維解剖軟件和斷層解剖影像進行教學,對照組以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臨床小課實驗組以信息化的骨關節系統教學內容結合P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組以P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臨床實踐實驗組以信息化的骨關節系統體檢結合實踐操作進行教學,對照組以實踐操作進行教學。1.6教學評價。建立骨關節系統題庫,題目類型以單選題、多選題為主,醫學生通過網上測試進行考評,采取一課一測的模式,全部課程結束后進行總結測試,最終分數組成:平時測試成績占30%,總結測試成績占70%,出科前全體醫學生通過移動端通訊軟件填寫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對骨關節系統的教學課程進行滿意度評價。

2結果

成績測試:實驗組醫學生(>90分)8人,(80~90分)15人,(70~80分)3人,優良率(>80分)為88.5%;對照組醫學生(>90分)6人,(80~90分)15人,(70~80分)5人,優良率(>80分)為80.8%。實驗組醫學生成績測試優良率高于對照組醫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實驗組醫學生對于骨關節系統的知識點掌握程度優于對照組醫學生。問卷調查:問卷調查采用移動端通訊軟件進行調查,收到有效問卷52份。調查問卷從內容接受度、課堂滿意度、學習興趣、能力培養等四方面進行評價。實驗組醫學生滿意度得分為(87.26±6.12)分,對照組醫學生滿意度得分為(81.20±5.77)分,從統計結果看,實驗組醫學生對與信息化整合骨關節系統教學課程的滿意度高于常規整合骨關節系統教學課程的對照組醫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對教育的信息化提出了具體要求,高等醫學教育作為國家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同樣需要積極探索、努力實現高等醫學教育的信息化[4]。作為國家整體教育的一個分支,高等醫學教育有其特殊性:1)高等醫學教育具有時效性,目前社會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新技術、新方法層出不窮,醫學知識也隨之快速變化發展,書本和課堂上傳授的醫學知識受到自身載體的限制,更新速度較為緩慢,遠遠落后于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更新程度;2)高等醫學教育具有抽象性,醫學教育傳授的是人體結構、疾病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受到多種客觀條件的限制,許多疾病的產生機制無法進行直接展示,大部分教學內容需要醫學生進行抽象的思考才能理解;3)部分高等醫學教育的授課內容具有不可重復性,人體疾病的發生發展時間不一、過程不一,其典型的癥狀、體征可能僅僅存在于一瞬間,許多罕見的病種、典型體征需要在臨床進行長時間的工作后才能夠接觸到,對于醫學生來說,受到實習和見習時間的限制,并不具備這種條件[5]。目前階段大多數高等醫學院校中主流的教學方式依舊是傳統醫學教育,這樣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已經無法跟上目前急速信息化的社會,急切需要進行變革、發展和更新。有必要對整個高等醫學教育的教學進行全方位的信息化改造,對醫學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理念和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行培訓和提升[6]。在高等醫學教育中部分較為復雜、較為抽象的內容醫學生大多很難有直觀的感受,難以在短時間內真正理解相關的教學內容,通常是通過機械記憶記住結論,完成應試后就不再深究,這種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難以達到現代高等醫學教育的要求和目標。骨關節系統是醫學生進入到骨科學習階段的重點和難點之一,重點在于掌握人體骨骼關節的各種結構后才能對其活動機制乃至相關疾病有進一步了解,難點在于人體骨關節結構復雜,活動機制各異,單純使用圖像、教具難以讓醫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和了解。將骨科學、解剖學、影像學進行整合教學能夠幫助醫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本次教學研究通過使用信息化技術,對骨關節系統、解剖學、影像學、臨床實踐等相關教學內容逐一進行信息化處理、對醫學教師進行信息化培訓、對教學模式進行信息化改造。從教學結果的數據分析看,經過信息化整合的骨關節系統教學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實驗組醫學生在知識掌握度、課程滿意度方面都比傳統整合課程的對照組醫學生有明顯的提升。從本次的研究看來,經過信息化改造后的骨關節系統教學能夠有效的提升醫學生學習興趣,增加醫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培養醫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增加醫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幫助醫學生理解難點和重點。經過信息化改造后的課程對提升高等醫學教育有巨大的幫助,對實現現代化高等醫學教育的教學目標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閔理,曾靜,張聞力,等.骨骼運動系統整合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4,14(8):1017-1020.

[2]劉喆,尹睿.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內涵與提升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14,35(10):31-36.

[3]李曼.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架構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2(8):32-36.

[4]舒濤.努力開拓國際視野以器官系統為基礎整合醫學課程[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7):54-56.

[5]劉晨琛.醫學類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與趨勢[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5):842-843.

[6]王文君,王衛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實踐分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2,34(3):67-74.

作者:周欣 劉祖德 王偉 張超 肖偉元 宋輝 董宇啟 韋民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