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驅動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作用

時間:2022-11-18 10:39:44

導語:任務驅動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任務驅動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作用

【摘要】信息技術課是一門集聚技術性與實踐性、創造性與層次性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然而,在信息技術的諸多教學方法中,任務驅動法應用得尤為廣泛。它能通過一個個任務逐層深入、循序漸進的使學生領會并掌握信息技術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與專業技能。本文首先將闡述任務驅動法這一教學方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實例,其次是深入剖析如何優化任務設計,以此來達到教學效果的提高。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優化任務設計

信息技術課程是小學階段的基礎課程,而任務驅動法作為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力保障。

一、任務驅動法的內涵

任務驅動法作為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建立在建構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因此,我們可以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任務驅動教學法概括為:以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確定任務是核心,怎樣驅動是關鍵,培養信息素養是目的[1]任務驅動教學法通過:1.創設情境、提出任務;2.共同討論、分析任務;3.自主探索、解決任務;4.任務戰士、總結提升這四個基本環節展開。完全達到了了探究式的教學模式的要求,相較于以往的教學方法,它具有啟發性和探究性,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相對獨立的問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

二、任務驅動法的注意事項

1.任務的設計要恰當。首先,任務要取自實際生活,為學生所熟悉的,富有現實意義的,不能是胡亂編造出來的;其次,教師所設計的任務應該是學生所感興趣的,由此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且任務的設計必須給予學生自由創新的空間,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當然,教師所設計的任務應當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能夠讓學生解決具體的問題,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還應特別注意任務之間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關聯性,以此來保證教學的系統性和連慣性,防止教學內容出現重復現象。2.分析任務是重要環節。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通過分析任務,不但能夠達到對綜合任務的分解,明確每個環節的子任務;同時,還能夠因此而找到問題解決的關鍵點和難點,制定其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3.如何驅動是關鍵。“任務驅動”學習的最根本動力來源并不是“任務”本身以及教師這些外在“驅動”,而應該是學生自己,是學生內在的“自我驅動”。因此,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需要不斷激發、保持和強化學生的成就動機,從而建立起具有持續性、自我指向性的一種健康的學習模式。

三、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實例

在小學三年級信息技術中,以學習《操作計算機》這一課為例。該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掌握鼠標器的操作方法,能較熟練地操作鼠標。為了完成這一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授學生鼠標器的基本操作時,首先先讓學生通過文字以及動圖的形式來初步了解,緊接著教師給與學生:“指向”“我的電腦”、“單擊”“我的電腦”、“雙擊”“我的電腦”、“右擊”“我的電腦”、“拖動”“我的電腦”這一個個的任務后,不僅幫助學生明確了鼠標器的基本操作,同時也讓學生通過自我探究的方式知道了這五種基本操作的作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當學生在完成“雙擊”“我的電腦”這一操作后,桌面上出現了“我的電腦”窗口,不難發現該窗口的右上角有三個按鈕,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這三個按鈕分別叫什么,有什么作用呢?于是,為了解決這一任務,學生便會立馬想到可以運用所學的內容,這樣,不僅幫助學生解決了實際問題,也有利于他們進一步加深對這5個基本操作的運用。

四、優化“任務”設計,提高教學效果

目前從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所設計的任務來看,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學目標的設定不夠明確;設計的任務缺乏可操作性;設計的任務不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的任務缺少層次性;設計的任務缺乏靈活性等。因此,我們還需對“任務”設計進行優化,以此來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針對如何優化教學中的“任務”設計,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出發:1.明確教學目標,優化任務設計。教師在設計“任務”中,必須要思考這一“任務”可以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有大目標,還有細化的小目標,因此,在“任務”設計時,也需要逐一細化,充分思考,優化“任務”設計,以此來達到教學目標。2.設計實操任務,調動學生參與。作為新教師,在教學初往往喜歡將教學任務設計得很嚴謹、很花哨,但是,如果你所設計的“任務”不具備較強的實際操作性,也將必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教師必須要設計具有較強實際操作性的“任務”,進而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3.設計趣味任務,活躍課堂氛圍。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所設計的“任務”必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給予學生一個個有趣“任務”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夠在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建立起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由此來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4.設計層次任務,兼顧整體學生。由于一個班的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在設計“任務”時,切忌出現“一刀切”的現象。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所設計的任務必須要具有層次性,針對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任務來滿足整體學生的需求,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享受到任務完成的喜悅感。5.設計開放任務,提升信息能力。沒有人會喜歡一直學習封閉的知識,對于小學生而言更加,他們天玩、思維也相對比較容易跳躍,他們往往對于新鮮的事物沒有任何抵抗力,因此,教師所設計的“任務”必須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由此可以不斷用新鮮的知識來刺激學生的大腦,使之興奮來保持他們對于學習的興趣,從而提升他們的信息能力。總而言之,在教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唯有反復對其所設計的任務進行優化,我們的教學才會更高效、更有意義。作為新時代的教學工作者,唯有改變腦海中原有的意識形態,發現任務設計在教學中的關鍵作用,并從學生的立場上來進行任務設計優化,才能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朝著更有效的方向前進。

五、結語

任務驅動法始終堅持將任務作為學習展開的主線、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采用任務驅動法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師角色的轉變,由原來的“主體”地位變為“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自我探究精神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其中,任務驅動教學中的重點是任務的設計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優化“任務”設計,設計出具有層次性、較強操作性且契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任務,進一步培養小學生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養。

參考文獻:

[1]郭林濤.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構建[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3(03).

[2]黃偉.任務驅動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科研論壇.2009(08).

作者:張靜怡 單位:江蘇蘇州吳江區北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