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校教學中合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時間:2022-11-25 03:22:56
導語:中職學校教學中合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中職教學中合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健全其人格。本文中職生心理問題進行闡述,剖析內外致因,探討在中職教學中合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完善中職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中職學校;學科教學
近年來,有關中職學校學生暴力、自殘等不良行為報道較多,引起公眾的關注,也讓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面臨挑戰。分析其中個案,不難看出中職學校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很大問題,不少學生存在自卑、自閉、抑郁、狂躁等心理問題。對一些中專生的調查顯示,超過三成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其中一成的學生心理問題較為嚴重,且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呈逐年遞增趨勢,成為新的社會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剖析學生生理、心理特征及發展規律,以心理學教育方法來培養學生心理素質。面對中職學校學生突出的心理問題,應積極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將其合理滲透到日常學科教學中,以解決學生心理困擾,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因此,尋找中職學校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契合點與滲透面,積極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完善奠定理論基礎,是十分必要的。
1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問題
(1)生活無目標,行動無主見,情緒波動大。在我國特殊國情的影響下,現如今一大批中職學校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被嬌生慣養,對自己的生活毫無規劃,日常生活中不論大小事宜都聽家長安排,遵循家長意見,動手機會少,行動能力差;遭遇復雜問題的概率小,一旦真正遇到來自學習、生活中的繁瑣事務,只會縮手縮腳、畏懼挑戰、害怕失敗;一直順心順意的中職學生陷入不理想的生活、學習狀態后,易變得郁郁寡歡、無精打采、自暴自棄、自甘墮落;情緒控制力極差,加之青春期的躁動心理,容易發脾氣。
(2)自信不足、自尊缺乏、自負感嚴重。中職學校學生大多是中考成績不佳的落榜生,面對考試成績對心理造成的沖擊,易帶著心理落差與負面情緒到中職學校接受教育,他們大多認為自己資質較低,主動將自己劃定為差生,他們在新階段教學中對課程內容興趣低,對學校組織的活動缺乏參與積極性,不懂得從生活中獲得人生經驗。面對社會對他們的歧視,他們常常破罐子破摔,同時自身心理壓力大,又不愿意與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不懂自尊自愛,經常在充滿自負感的情緒中與人交往。
(3)人格易扭曲,個性易走向極端,社交無技巧。中職學校學生大多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無法將興趣點放在探索求知上,易在緊張郁結的情緒下隨意釋放個性,追求特立獨行;喜歡穿奇裝異服,喜歡追求刺激,爭強好勝,目中無人;內心雖然渴望與人交往,期待友情的滋潤,但大多缺乏主動性,且沒有科學合理的社交手段與技巧,往往主觀上希望和要求別人符合自己的心意,不能以正確的三觀來看待他人的優缺點,容易吹毛求疵,不能容忍他人的缺點,在與他人交往中易產生沖突。
2中職學校學生典型心理問題的致因剖析
2.1家庭不良教育的影響
中職學校學生嚴重心理問題的產生與家庭的前期教育有直接關系。父母對獨生子女傾注了較大的希望,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愛。所以中職學生的大多數物質需求,家長會滿足,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家長也會選擇包容,學生從小過分依賴父母,難以直接承受外界事物對其造成的沖擊。不少父母望子成龍,對學生設定了較高的預期目標,因此,學生心理負擔重,面對一些失敗,學生易逃避、悲觀,心理陰影增大。還有一些父母對子女過于嚴格,無端的要求與期望易讓他們萌生自卑心理。一些父母過分炫耀子女成績,易讓學生變得傲氣,產生妒忌心理。需要注意的是,當前社會離婚率飆升,導致無數家庭破裂,學生失去家庭的溫暖或喪失家庭觀念,從而一蹶不振、自甘墮落,或是想利用自己的反常舉動讓父母關注自己。
2.2學校課程教學缺乏影響力
中職學校的教學目標常設定為培養適應市場與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課程設置與教學中注重專業理論與實操教育。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缺乏關注,一些課程的教學流于形式,難以符合中職生實際需求。很多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開辟心理咨詢渠道,不少心理咨詢室資源浪費、無人問津。學生長期處于心理問題積累階段,難以較好地完成其他學科的學習任務。
2.3社會不良環境因素
隨著社會與網絡的發展,學生接收的信息越來越真假難辨,中職學校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增多,很多學生面對新的時代變化感覺無所適從。一些學生選擇盲目跟風,以無畏來掩蓋無知;還有一些學生不愿意聽到社會對中職學生的種種負面評價,因而減少與社會接觸的機會,這無疑是其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3.1于課堂內實現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1)營造良好的合作探究式課堂氛圍。教師要意識到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主動釋放親和力,保持良好教學態度,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在關注個體差異的同時積極調整教學方式與內容,讓所有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關愛,鼓勵學生參與有關課題的小組討論,增加交流與思想碰撞。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通過設問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不同學科教師要分析本專業教學內容,思考其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點。
(3)采用鼓勵性評價方式,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應該主動設問,并創設合理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對于學生存在的失誤或失敗,要正確看待,不斷激勵學生以冷靜客觀的態度來對待成敗,以提高學習積極性。
(4)及時了解并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擾。教師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學生情緒或情感的穩定性,盡可能讓學生不帶著負面和消極情緒進行學習,同時主動利用學科教學內容中蘊藏的人生哲理來開導學生,此外,還要引導學生講出自己的困擾,為學生出謀劃策。
(5)教師要注重自身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中職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儀表端正,讓自己在言行舉止間散發出足以影響學生的自信、樂觀、沉穩、正直、積極、認真、堅毅、擔當等人格魅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逐步擺脫心理障礙。
3.2于課堂外實現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1)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與興趣小組活動的作用。中職學校教師應關注學生在課堂外相關活動中的表現。為了讓心理健康教育能在不經意間影響學生,課外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興趣小組活動,盡可能以某社會科學類課題作為探索內容,學生為盡快達到課題要求,會積極參與及配合。教師可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整個興趣小組活動中,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提高教育效果。通過合作完成興趣小組活動,學生的心態擺正了,思想包袱放下了,對外界事物的偏執放下了,真正成為情緒放松、心理健康的個體。
(2)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黨團組織活動。中職學校學生大多是共青團員,因此,可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共青團相關工作相結合,充分利用各種板報、學習園地、廣播臺、學習角等陣地或載體,讓更多的中職學生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可以在共青團集體會議或活動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宣傳。
(3)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社團主題活動。中職學校有根據學生不同興趣愛好和特長組建的社團,而一些游戲性、競技性的社團活動蘊含著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因此,可在社團活動中設計一個或多個環節來調節學生的心理狀態,讓學生敞開心扉,融入群體,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4)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與父母的關系等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學校應該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學會交往、協作、謙讓等。
4對完善中職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思考
4.1開設心理學選修課程
中職學校應該通過科學研討與論證,增設心理學專業課程,以選修方式與其他學科課程共占學時,探索整體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強化心理學教學內容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促進作用。
4.2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可適當組織各種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座談會、演講賽、辯論賽、故事會等多樣化活動,通過廣播、板報、微博、博客、公眾號、朋友圈等媒介渠道來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4.3開辦專業心理健康咨詢中心
學校應整合資源,考慮學生實際需求,開辦專業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評,并向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積極排查心理存有問題的學生,主動干預。4.4打造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積極選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訓練基地,并開通心理咨詢熱線。將輔導員、班主任、學生會、團委以及思政教師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以關愛心理健康協會的方式為學生服務。
5結語
中職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干預。在中職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多法并施,把握好原則,時刻關心學生,尊重和理解學生,及時對出現心理問題苗頭的學生開展針對性教育,塑造學生健全人格。
參考文獻:
[1]鐘平.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徑探討[J].黑龍江科學,2016(3):68-69.
[2]劉麗.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
[3]梁香花.家庭離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2017(92):28.
[4]謝桂花,張戈,黃林萱.提升心理咨詢在大學生群體中影響力的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3):130-133.
[5]王東記.讓學生在激勵性評價中輕舞飛揚[J].小說月刊,2016(5):227.
[6]郭愛云.中職學校整體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2):156-157.
作者:張淵 單位:甘肅省水利水電學校
- 上一篇:學習共同體轉變農村學校教學方式
- 下一篇:面向藝體生英語課堂教學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