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策略分析

時間:2022-03-04 02:48:29

導語:農村學校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學校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策略分析

摘要:語文不僅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基礎,更是學生重視發展的基礎,所以,語文教學改革要站在新時代的高度,貫徹黨和國家對教育的新方針、新目標、新期許。為此,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提高全社會站在民族復興的高度,認識教育的真諦,營造素質教育的社會氛圍;需要加大農村一線教師的培訓力度,讓農村教師深入思考“我們的語文教學已經具備哪些新思想和新方法?我們還缺少哪些新思想新方法?我們需要怎樣的改革”這些問題;需要強化農村學校的內部語文改革力度,把各種新思想新方法用在新的課堂中。

關鍵詞:農村;語文;課堂;策略

語文教學改革牽扯到諸多方面,它需要社會各階層的合作互助,更需要把重點落在比較落后的農村,放在最基礎又最薄弱的語文學科上,還要把焦點聚集在課堂上。

一.提高全社會對新時代語文教育新思想的認識水平。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對語文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全社會務必站在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基礎之上,以“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高度,從這些哲學思考中去認識語文教育的意義與目標、過程與方法。為此,要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全社會對新時代教育新思想的認識,特別要加大行政領導和學生家長對教育的新認識,要引導他們樹立語文教育的大視野。只有行政領導提高站位,才能千方百計地加大語文教育的投資力度,拓展語文教育的渠道,出臺語文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優先發展的優惠政策,激勵語文教師全身心投入到改革的大潮中;只要行政領導深刻理解黨的教育方針了,才能從固有的落后思想中解放出來,全面正確的指導語文教育、評價語文教育,不再以語文升學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簡單地判斷語文教育的好與壞,評價語文教師的優劣,正確引導教師從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和課程標準進行教學改革。一句話,只有學校的外部環境改善了,才能進行高效的內部改革,否則,學校和一線教師始終甩不開膀子,他們會始終以素質教育為名,扎扎實實地搞應試教育,這樣的改革,永遠沒有理想的結果。

二.加大農村語文教師的培訓力度。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遵循,而對標準的深刻解讀就至關重要。但農村語文教師由于水平有限,常常出現許多斷章取義的解讀現象,致使教學改革出現了諸多問題。語文教學改革,宏觀上體現在教育理論、課程標準、教材編寫等諸多方面,而這些宏觀層面的東西,最終要靠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落實,因此,加大農村語文教師的培訓力度就成為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相對于城市學校來說,農村地處偏遠,信息相對封閉,辦學條件相對落后,陳舊的觀念相對固化,要轉變思想的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綜合各方面因素,進行綜合性改革,要加大對農村語文教師的培訓力度,就需要用“走出去”的方法,讓農村教師走進城市,走進專家,在專家的“頭腦風暴”式的培訓中變革陳舊的思想觀念,接受“新生事物”。要讓農村教師走進城市學校,參觀訪問,親身置于城市學校與他們的課堂中,在觀摩中深切感受城市學校辦學的新理念及其課堂教學改革的新局面,認識到差距,產生改革的念頭。有專家就說:課改的關鍵點在于改課,即課程改革要以課堂教學的改革為落腳點。一線教師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者,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主人。適應于黨的教育方針的新思想和新方法要在課堂教學中來檢驗它們的正確性、先進性,也要通過課堂教學的落實來反映它們存在的問題,進而通過問題的解決來進行更深入的變革。課堂不僅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陣地,也是整個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一線教師既要把專家學者的理論吃透,還要把專家學者的理論變成具有操作性的策略,讓策略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形成一座橋梁,這就是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推動理論的過程。廣大教師只有對課堂教學的地位與意義有深刻的認識,才能把精力投到課堂教學中去,改革不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教學思想與方法,用新時代的新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用新時代的新技術進行課堂教學革新,完成新時代的新使命。在此基礎上,用“請進來”的辦法,讓專家學者來農村學校,為農村學校來把脈,診斷農村學校在辦學思想與方法等方面的問題,開出“治病”的良方,指導農村學校從宏觀層面上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落實新時代的新思想,同時,把城市學校的優秀老師請進農村學校,讓他們手把手地指導農村一線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城市學校教師在農村學校的課堂示范,就是現身說“法”,“你說得好聽,不如你做得有效”,農村學校老師的“頑固”思想,光靠“說教”是很難改變的,只有你做出成績來,他才信服,才愿意接受你的新思想和新方法。這些年來,有不少城市老師來農村支教,其效果就非常明顯,因為為這種課堂教學的現場培訓,既有理論指導,更有現實的操作技能,能夠讓一線教師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只有真正“牽手”活動,方能讓農村學校的教師在對比中認知新時代的教育新思想新方法,在實踐對比中這樣的思考:新時代的新思想是什么?我們已經具備哪些新思想和新方法?我們還缺少哪些新思想新方法?這樣的思考,就能夠明確改革的目標,產生改革的動力。

三.強化農村學校語文教學改革力度。落實新時代語文教學新思想的主要陣地在課堂,強化課堂教學改革力度,是學校語文教師內部改革的重點和關鍵。1、組織教師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語文課程標準》。綱要與標準是教學改革的指導性文件,不僅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實施原則、內容目標、方法步驟,而且有具體的建議。深入領會文件精神,方能理性的對照存在的問題,也能知曉改革的目標,確定改革的內容,運用文件中提供的改革策略,從而使改革不盲目,有方向,有措施。2、研討語文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學科教學的行動指南,它界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提出了課程教學的新理念、擬定了課程的總目標與學段目標,還提出了具體的教學建議。它不僅能夠讓一線教師明確學科教學“教什么”這一內容問題,還能夠讓教師明確“教到什么程度”這標準問題,也為教師“怎樣教”提出了一些建議。教師掌握了課程目標,教學時就既有課程的宏觀把握,又有教學的微觀操作。特別是學段目標,它是教師教學時對“度”的衡量尺度,能讓教學的難易程度處在合理區間,不會使教學陷入難度過高而無法達到的困境,也不會讓教學在容易的區域里膚淺的巡回。3、理解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系。教材是綱要與標準思想的具體體現,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載體與憑借,深入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整體構架及其系統性等是理解教學內容的關鍵。吃透教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應該邀請教材編寫組成員對教師進行培訓,或者邀請專家對此進行講解,這樣做才能有效解決“教什么”的核心問題。理解教材的時候要對整個教材體系有一個整體的全面的把握,比如,對農村教師來說,要把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教材看作一個整體,從一年級到九年級有一個完整的理解,不能小學與初中分離,更不能只鉆研某一個年級的,只有整體把握,才能知道每一個知識點、能力點等要素在整體中的位置,這樣,才能在施教過程瞻前顧后,融會貫通。4、把集體備課引入教研活動中。備課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工程,我們常說的“不打無準備的仗”,就是指課前的精心備課。備課本來是教師的極具個性化的行為,但為了課堂教學改革能夠集思廣益,就有必要在教師單獨備課的基礎上,適當的搞一些集體備課活動,讓教師把自己的獨特理解和設計呈現給教研組成員,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取長補短,擬定出一個有集體智慧的最佳方案。這種活動,就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培訓活動,大家在這個活動中,能夠在爭論中辯清許多問題,達成許多共識,提升許多認知。5、課堂觀摩是最有效的改革措施。教學方案最終要在課堂上去落實,組織教師觀摩課堂教學,是對教學進行綜合性改革的舉措。一堂課學什么,怎樣學,學習的效果如何,只有在觀課中去獲得。課堂教學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展示,教師的學養、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語言、教學狀態、隨機應變能力等等,都在課堂教學中彰顯,各種缺點也都在課堂中暴露。教師是否把傳統的滿堂灌變成了新時代要求的自主學習,教師是否執行了師生平等原則,是否體現了課程的新思想、是否應用了新方法,這些都在課堂中一目了然。評價一堂好課的標準很多,可以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深入剖析,這些評析看起來雜亂無章,但它反映出不同老師的不同關注點,這些不同點集合起來,就是對這整個課堂的全面認知,教學改革就是從這些點點滴滴的不同觀點中匯集起來的長河,長河能否奔涌不息,就要看這些不同的觀點能否被課堂施教者接納采用,所以,課堂觀摩至關重要。光觀看還不行,還要評析,要非常清楚上課者教了什么?怎樣教的?還要以課程綱要和課程標準以及教材編排意圖為準則,分析其內容選擇的科學性,分析教學目標制定的合理性,分析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分析教學效果的優劣,更重要的是通過分析,讓大家清楚許多為什么,比如:為什么要教這些內容?為什么要擬定這樣的目標?為什么要選擇這種進行方式方法?還有讓大家明白:為什么出現了這樣的錯誤或者不足?怎樣做才能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等等。只有這樣,課堂教學的改革才能落到實處。

作者:王映斌 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漢家岔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