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研究
時間:2022-05-25 03:33:15
導語: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漢江師范學院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基于師范類專業認證的“產出導向”理念,根據地方基礎教育發展實際需求和專業自身發展特點,對“鄉村情懷、雙線融通、四方協同”的人才培養特色實踐探索過程進行總結。并結合人才培養實際,從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機制仍需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加強兩個方面對人才培養特色進行過程反思,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產出導向;鄉村情懷;雙線融通;四方協同;小學教育;師范專業認證
漢江師范學院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建立以來,以人才培養質量為著力點,堅持立德樹人、優化師資團隊、建設“金課”資源、強化實踐教學。專業先后獲批湖北省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荊楚卓越教師協同育人計劃、湖北省一流學科建設培育項目、湖北高校省級教學團隊、湖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近年來,根據本科教育“分類指導,特色發展”原則,本專業基于產出導向,積極思考、探索、實踐人才培養的特色,努力發揮專業辦學優勢。
一、人才培養特色的內涵分析
人才培養特色指高校在教育教學實踐與人才培養過程中,長期積淀形成的,符合辦學定位和社會需求的一種特質,具有獨特性、優質性、發展性和社會認同性。[1]自身辦學積淀、地方社會需求、獨特定位取向,是人才培養特色的重要淵源。漢江師范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具有20年的辦學歷史,積淀了寶貴的專業文化,人才培養始終面向地區社會發展需求,形成了“鄉村取向,全科發展”的人才培養定位,具有進一步形成人才培養特色的辦學基礎。地方高師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創新需要把握適用性、實踐性、生態性、開放性四個原則,即人才培養要適應地方基礎教育發展實際需求,要堅持理論知識和實踐運用相結合,要實施整體性、生態化的人才培養策略,要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人才培養共同體”。[2]基于上述理論,漢江師范學院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積極開展人才培養特色的探索。
二、人才培養特色的實踐探索
根據師范類專業認證“產出導向”的理念,專業培養目標要符合學校本科人才培養定位,以及地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重大需求。近年來,漢江師范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積極深入本地區小學一線,特別是各鄉鎮、村小和教學點,實地調研人才培養需求。一方面,本地區鄉村小學存在著教師流失、部分學科教師短缺、兼課現象普遍等問題,急需具有勝任多科教學能力、綜合素質和適應性較強的專業教師人才。鄉村小學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師資短缺,特別在英語、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方面缺口較大。很多學科都是有非科班出身的教師兼帶的。在鄉村學校,兼課是常態,老師普遍都是兼帶幾門課。所以,鄉村特別需要在多個(學科)方面,綜合能力強的老師。另一方面,我校本專業招生生源60%以上來自鄉(鎮)或農村,具有天然的鄉村情懷基礎,學生有一定的投身鄉村教育或扎根本地區從事教育工作的初步意愿。基于此,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緊抓“鄉村情懷、藝術修養、勝任多科、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關鍵目標點,在人才培養實踐中,逐步形成“鄉村情懷、雙線融通、四方協同”的人才培養特色。
(一)培養鄉村教育情懷的人才
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自建立開始,一直把助力鄉村教育發展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服務面向。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是師范生熱愛鄉村教育、服務鄉村教育、扎根鄉村教育的情感與責任。[3]塑造鄉村教育情懷,是助力鄉村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卓越鄉村小學教師的情感基礎和核心素質。1.構建“鄉村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具有教師職業認同感和鄉村教育情懷”是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畢業要求之一。為支撐該畢業要求的有效實現,本專業以課程建設為支點,構建富有“鄉村特色”的課程體系,厚植“戀鄉教育”內容,加強學生鄉村情懷養成教育,形成鄉村教師特有的核心素養。[4]一是設置聚焦“鄉村教育取向”的主題課程。如“農村教育專題研究”課程,在學習教育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重點關注本地區農村小學教育的特點和規律,以因地制宜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鄉村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課程,引導學生挖掘鄉村環境的獨特優勢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為人才培養服務;“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專題”課程,根據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的獨特性,關注其家庭教育的特殊問題。二是植入體現“鄉村教育特色”的課程內容。如“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在學習教師專業發展一般原理的基礎上,重點關注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獨特性,以適應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個性需要;在“小學班級管理”課程中,增加“鄉村小學小規模班級指導”主題,結合本地區鄉村小學班級規模小的特點與優勢開展班級管理工作;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增加“鄉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專題,指導學生根據鄉村小學環境設計符合鄉村小學教育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的鄉村教育情懷和長期堅守的鄉村師德觀。三是增加指向“鄉村教育需要”的優勢課程。針對當前鄉村教育在信息技術應用、課程開發、教育研究等薄弱領域,增設提升鄉村教育薄弱環節的課程,在適應本土化鄉村教育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引領鄉村教育發展的目標。2.打造“鄉村情懷”的實踐教學過程教育情懷具有實踐生成性,需要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不斷積淀和提升。[5]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在學生實踐教學過程中,積極融入“鄉村情懷”元素。利用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平臺,開展面向鄉村建設的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如“官山鎮希望家園”、“自然體驗課程助力教育精準扶貧”、“守望夢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鄉村”、“兩類學校現狀調查”、“星星點燈·精準關愛”、“美麗鄉村”、房縣石埡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調研等。借助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開展“鄉村情懷”取向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實踐,“湖北省關于農村宅基地政策的宣講與農民權益的維護”、“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小學科學校本課程開發”、“互聯網+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遠程指導”等項目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多年的“鄉村教育情懷”人才培養特色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養了一批扎根基層的鄉村教師隊伍。已畢業的專科專業學生,很多成為鄉村教師中的優秀代表,獲“全國優秀特崗教師”“馬云鄉村教師獎”等多項高水平專業發展榮譽。第一屆本科畢業生,也積極投身鄉村教育事業。這些培養出來的鄉村教師為教育精準扶貧、鄉村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構建“四方協同、雙線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
研究表明,打造高師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以及鄉村中小學校之間的“責任共同體”、“育人共同體”和“學習共同體”,實現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和基層學校互動合作的機構管理一體化,中小學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有機銜接的教育過程一體化和大學教師、中小學教師與師范專業學生合作學習的專業發展一體化,能夠更好地服務基礎教育,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健康發展。[6]為此,本專業積極構建“四方協同、雙線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1.四方協同,形成專業發展教育共同體四方協同,即構建師范院校、小學、地方政府、行業團體的長效合作機制,合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包括政校合作、校校合作、行校合作等方面。政校合作方面,探索教師專業發展全過程培養機制,推動“高校-政府-小學”教師培養工作的聯動改革與協同創新。近年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與十堰市、區、縣教育局、教育考試院、教育科學研究院等單位通力合作。一方面聘請相關專家擔任專業課程兼職教師,借助支教實習、社會實踐、“我選湖北”等平臺,開展學生的教育見習、實習工作,夯實學生在理論學習基礎上的實訓環節,強化學生在職前教育過程中的綜合素質提升。另一方面,本專業教師積極承擔國培計劃、十堰市、區、縣教育局、十堰市教育考試院等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為小學教師職后教育提供專業支撐。校校合作方面,強調高校與小學實習基地及其它兄弟院校的溝通與聯系。在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校校合作的四大機制平臺。一是專業建設研討機制,成立由專業骨干教師、小學一線教師、兄弟院校專家組成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探討和實施人才培養相關工作。目前,專業建設規劃、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實習見習、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等重點工作均已開展校校合作。二是人才培養合作機制,以學生聯合培養為抓手,開展校校合作。目前,本專業已建立了常態化的學生教育見習、實習、研習制度,開展專業教師和小學一線教師共同指導學生的“雙導師”工作實踐。拓展與其他高校的人才培養合作項目,2016年以來,先后有6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赴首都師范大學接受聯合學習培養。三是教師培訓合作機制,一方面,本專業積極發揮專業人才資源優勢,開展面向本地區小學校長、教師和兄弟院校新進教師的專業培訓工作。另一方面,積極鼓勵專業教師到小學一線和其他兄弟院校開展掛職鍛煉和進修培訓。四是教學科研合作機制,推動高校與小學建成“教育教學科研聯合體”,聯合開展小學教育教學改革試驗和研究工作。近年來,本專業師生與十堰市相關小學教師合作開展“家庭教育投資對小學生學習適應性影響的回歸模型建構”、“師范類專業認證視域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與實踐”等多項省級課題研究。行校合作方面,加強本專業與教育學會或教育培訓部門間的交流與溝通。近年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積極組織師生參加湖北省教育學會年會、湖北省陶行知研究會年會等相關活動,在湖北省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師范生技能競賽的學習與交流中,強化學生在教學技能、演講與朗誦、三筆字、簡筆畫、課件制作等教師專業技能領域的全面實訓。2.雙線融通,打造綜合素質特色育人平臺雙線融通,即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相互支撐,構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得益彰的“雙線合力”。在第一課堂,構建能夠有效支撐畢業要求、知行融合、結構合理的課程體系。依據課程目標,有效開展課程實施。課程內容充分支撐畢業要求指標點,既強調基礎教育最新理念成果的陶冶,也注重學生的自主與自得,注重時代性和探索性,體現“鄉村特色、基礎特色、前沿特色、實踐特色”等四大特色。積極創建多元互動平臺,通過課前分享、案例分析、課程實踐等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充分參與課堂、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實現認知、能力、素養的有機融合。在第二課堂,本專業積極借助“新六藝”活動教育平臺,打造符合小學教師發展特色的專業文化,發揮文化的隱性教育力量。一方面,著眼學生多元發展,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學院“新六藝”特色活動,融入“課、話、書、歌、畫、舞”六大領域,以教學技能比賽、演講賽、三筆字大賽、繪畫作品、舞蹈大賽等特色項目為平臺,在活動中全方位提升學生專業能力,以適應未來小學教師綜合素養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塑造學生成長的良好文化,配合學生組織,縱向構建了“寢室—班級—專業—學院”的層次化活動教育體系,如“宿舍之聲”———文明宿舍創建與匯報演出、特色宿舍創建與評選、班級匯報演出、班級“六藝”之星評選、專業技能大賽、教育學院六藝素質拓展匯報演出等,從小到大構筑一個覆蓋全部生活場域、良性互動的學生成長文化。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的實踐探索,體現了培養取向的適用性、培養過程的實踐性、培養模式的開放性,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人才培養特色的反思
根據專業認證“持續改進”的理念,為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優化,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在人才培養特色探索過程中,不斷開展實踐反思,分析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改進、優化培養過程。
(一)四方協同的人才培養機制仍需提升
近年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積極構建高校主導、政府推動、行業配合、小學參與的“四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還未形成協同育人的內部統籌機制,育人共同體各方職責有待進一步明確;二是未能建立多方聯動的共贏共長機制,高校對合作小學的貢獻值不能有力支撐長期性、常態化的合作機制,對小學主動參與合作的吸引力還需加強;三是由于我校偏居西部山區,與本地區校校合作的多,與其他地方高校和小學交流、聯系得不夠。基于上述問題,首先,本專業需從主動面向小學一線開展社會服務入手,在開展教師集中培訓的基礎上,針對小學一線教師最困惑的發展問題,如合作教科研、學生心理輔導等,拓展服務項目,提升專業對小學一線的吸引力,強化小學的主動合作意識。其次,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從個案小學入手,建立常態化的UGS研討交流機制,在人才培養方案、實習見習、畢業生職后教育等方面開展合作,擴大合作機制的影響力,以點帶面擴大合作范圍。再次,充分利用教育學會、小學教師教育委員會等各級學術組織平臺,加強與其他地方高校和小學交流聯系,拓展師生學習視野和就業面向。
(二)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加強
在特色人才培養過程中,還存在著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不足,表現為學生申報和參與科研項目的人數匱乏,參加社會調查、學術論文撰寫等科研活動的人數有限,覆蓋面不充分,教師對學生科研領域的指導不足等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應進一步借助各類科研平臺,如農村教師發展中心、教師各級課題、學術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鼓勵學生參與教科研課題研究,提升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完善本科生導師制,將指導學生科研工作作為評價本科生導師工作的重要指標,將學生創新成果作為學生評價的重要指標。
參考文獻:
[1]尹云彥.蘭州大學藝術人才培養特色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0.
[2]陳慕杰.地方高師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化創新的路徑探析———以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高教探索,2019(4):97-98.
[3]高汝偉.基于蘇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觀的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培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33):94.
[4]于海洪,王殿東.大數據時代地方師范院校培養鄉村教師的供給側改革[J].大學教育科學,2017(2):65.
[5]王萍.教師的教育情懷及其養成———基于教育現象學的視角[J].當代教育科學,2020(9):22.
[6]李進金,余益兵.實施“四項計劃”做好“三項銜接”協同推進鄉村教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16(11):38.
作者:李光 姚炎昕 夏小林 單位:漢江師范學院 教育學院
- 上一篇:小學教育專業公費生鄉土文化探討
- 下一篇:小學教育專業數學類課程體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