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策略探究

時間:2022-06-13 11:16:14

導語: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策略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策略探究

新的教育觀和育人觀,勢必影響我們對音樂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對象作出新的判斷和定位。音樂新課標指出:音樂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途徑之一,音樂課應樹立以審美為核心,注重音樂實踐,理解多元文化,鼓勵音樂創造,強調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以學生發展為最終目的的教育觀。新課標還強調: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那么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合唱課型自然就引起了很多音樂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興趣。

一、班級合唱教學的重要性

音樂是思想藝術、情感藝術、語言藝術,而合唱又是一種綜合的音樂表達形式,包涵了音樂的姊妹藝術和多種文化元素,對中小學生在意志品格、人文修養等培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中小學音樂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專門培養歌唱家、演奏家的陣地,也就是說我們面對的是全體,而不是個體。班級合唱這種教學形式能很好的體現全體性、綜合性,能幫助學生學會合作,培養團結互愛精神。因此,只有搞好班級合唱,才能提高合唱整體水平和學生的綜合素養。一是育人的需要。音樂課程的設置不是今天才有的,法國文學家雨果曾說過:“開啟人類的三把鑰匙:一是文字、二是數字、三就是音符。”早在我國古代教育就提出了教學“六藝”暨“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就把音樂排在了很重要位置。縱觀歷史上下,但凡很多有成就的人也受音樂的啟發,日本早把合唱教學從6歲延伸到大學,并作為高級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二是重塑人格的要求。音樂可以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人格,在合唱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做人,培養良好的品質,為人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合作型的社會,人與人之間需要學會合作,學會交流,所以老師們要盡可能的讓合唱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用同一種聲音表現同一個內容、同一種感情,可以培養學生在集體中的合作精神和能力,促進學生的聲音和心靈均衡和諧地發展。三是新課標的要求。《標準》指出:“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豐富的表現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出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作、合作能力,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音樂教師應該重視合唱教學,堅守“音樂課”這塊空地,普及合唱藝術,從而讓學生在合唱教學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能力等。著名匈牙利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音樂學家柯達伊大力提倡合唱,他有句名言:“兩人唱比一人唱更好。”

二、小學班級合唱教學途徑探究

(一)激趣,導學。現代課堂教學主張“樂學,趣學”的教學理念,只要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起來,興奮點被點燃,有新東西吸引他們的眼球,自然就會引起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參與。要做到這一點,這就要求我們做為教師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提高自身的修養、學識,錘煉品格、業務能力和人格魅力,只要學生喜歡這個教師了,自然就會喜歡這個學科,教學效果自然而知。據調查研究,顏值高、風趣、幽默、有學識、有特長、情商高的老師最受學生歡迎,所以老師們要加強內外皆修。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是用“聽”來激發興趣。“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在任何階段的音樂教學中都離不開“聆聽”帶來的感受,在小學階段“聆聽”就顯得更加重要,也是學生對多聲部歌曲有所感知的窗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對整首歌曲的初步印象是首次完整聆聽;有所發現是帶著問題聆聽,這一環節也是學習興趣的初步發掘;再次聆聽和多次聆聽是學生對整首歌曲旋律的熟悉與印象的加深,也是興趣發生后的乘勝追擊。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好了三到五遍的聆聽就奠定好了整堂課的基礎,也極大的激發出了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二是“找事做”激發興趣。就是給音樂條件不太好的學生找事做,學生的音樂素質本身存在差異,如:音準概念差、節奏感不強的同學,他們往往出現節奏不穩、跑調的現象,使得合唱效果打了折扣。我想,在班級合唱教學中出現的這些不和諧的音符我們應該以包容的心態來對待,除了要多引導這些孩子用輕聲的唱法來歌唱外,還要及時發現他們的長處,如果他們不會唱就要求他們奏,如果他們不會奏就要求他們演,如果他們不會演就要求他們聽,總之一定要讓他們有事做,在耳濡目染的環境里進行音樂學習。這樣既能保證合唱的順利進行,又不打擊一小部分同學參與合唱的積極性,讓每個孩子各盡所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三是創設適宜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如果教師只一味按照固定的模式對學生進行重復訓練,將班級合唱進行專業化訓練,很容易使學生漸漸感到枯燥和疲憊,令學生失去合唱的興趣。因此,若想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應當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合唱熱情和積極性,讓學生自發主動地參與進合唱練習當中,這就需要運用一些比較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例如,可以先播放一些關于這首歌曲的表演視頻給學生看,學生通過欣賞這些優秀作品,能夠產生自己也要去學習的欲望;再者,教師可以根據歌曲的內容給學生創設一些比較生動有趣的情境,播放圖片或動畫,增強學生興趣;另外,一些歌曲的背景故事也非常吸引人,通過講述故事,從各個角度激發學生的興趣。(二)創新課堂合唱教學形式。一是從師生合作入手。合唱可以是生生之間的合作,也可以是師生之間的合作。在教唱二聲部合唱曲時,可以先由老師奏或唱第二聲部,與擔任第一聲部的學生合作,以后讓學第二聲部的學生先輕唱,再逐漸放開聲音跟自己一起唱。當感覺到第二聲部的學生較有把握后,自己的奏或唱隨機地大聲變為小聲,完整地變為要在某些音“攙扶”一下,待達到“火候”時,再讓學生兩個聲部合起來,這樣就“水到渠成”了。必要時候,教師可以反過來輔助第一聲部,使之能順利地與二聲部合作。二是合唱教學的輔助形式。傳統的合唱形式以唱為主,不能充分表現出音樂作品中豐富的情感,因此我們必須在音樂作品的內容中加入恰當的律動、打擊樂,對合唱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我們長壽城區學校基本都實施了器樂進課堂,學生也有了一定的演奏基礎,很多老師就習慣將部分樂器先進行歌曲演奏,或分聲部演奏,讓學生互相聆聽,接著合奏,然后要求他們把合奏時的音準和音程感覺轉移到合唱中去。在合唱過程中,每個聲部指定幾個同學伴奏,輪流交替進行。通過這樣有步驟的過渡,合唱的音準問題大都能得到較好地解決。三是降低合唱難度。從教學實際看,現有教材中的很多合唱曲難度偏大,學生很難演唱好。因此適當地進行簡化很有必要。很多合唱曲目好聽但難唱。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既降低了難度,也沒有削弱歌曲的表現力,達到二度創作的目的。對于學生來說能夠通過努力達成自己的目標,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四是用“溫故而知新”提升學生合唱的能力。“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不僅用在文化類課程的學習上有效果,應用于藝術類課程學習中一樣有效果。建議集中練好一兩首合唱曲目,并在課前復習合唱曲目,而且逐漸增加難度,難度主要在作品的處理上作要求,如力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層次的清晰等等,再唱齊唱歌曲。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每節課的復習表演中,學生的演唱技能、演奏技巧、音樂協調能力都在一步步提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音樂素養基礎。(三)豐富合唱課堂教學內容合唱是一項群體性的活動,它既需要合作者有較。好的團結意識和合作意識,更需要合唱者對音準、節奏有較好的感知和表現能力。而這種意識和能力則需要較長時間的培養和磨煉,而且是在具體的演唱實踐中才能逐漸形成。一是從輪唱入手。也就是運用卡農手法,進行二聲部模仿。先以兩拍后進輪唱,演唱時老師和學生分別扮演大老虎和小老虎,大老虎先唱,唱得稍響,小老虎后唱,唱得稍輕,要求學生邊唱邊聽老師演唱的聲部,合作較好后可變換角色演唱。二是創編二聲部節奏。節奏是音樂的骨架,對旋律配以恰當的二聲部節奏既豐富歌唱的層次感,同時又能喚起學生的對歌唱的興趣,加深對歌曲情感的理解,建立和聲意識,活躍課堂氛圍。創編二聲部節奏還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配合及合作能力,尤其配以打擊樂的二聲部節奏,對構建學生的角色意識,培養聽辨能力是有積極意義的。三是創編二聲部歌詞。歌曲單聲部歌詞演唱往往顯得單調,歌詞創編活動并非適合每一首合唱歌曲。因此,在進行歌詞創編活動設計時,教師必須考慮到歌曲題材、演唱形式、音樂風格等因素,提前進行權衡和選擇。歌詞創編要力求簡單、好記、朗朗上口,與主歌貼切,對應,能更好幫助學生理解歌詞內涵和思想感情,增強學生演唱的興趣。總的來說,合唱教學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每一位音樂教師都應該終身探索的課題。不論是班級合唱還是社團活動,合唱教學都應該“以音樂審美教學為核心”“以音樂本體為基礎”“以音樂聆聽為基礎”“以音樂元素為基礎”“以合作為途徑為原則”。香港的著名童聲合唱教育家、指揮家唐少偉先生曾經說過:“搞好童聲合唱的最基本、最有效的辦法是加強學校普通班級的合唱教學……”合唱教育應該從孩子抓起,只有從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合唱的基本學習和訓練,真正普及合唱藝術,才能推動學生其他方面的全面發展。班級合唱教學由于它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是一項長期的、反復的實踐活動,需要師生之間的長期合作與積累,特別是教師既要擔任指導者,又是合作者與實踐者,更需要付出辛勞。相信,只要做有心人,總會看到學生的點滴進步。

作者:程小亮 單位:重慶市長壽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