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兒童音樂劇設計思路

時間:2022-08-01 03:21:17

導語:小學兒童音樂劇設計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兒童音樂劇設計思路

[摘要]為使音樂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提升,將兒童音樂劇這一藝術形式融入音樂課堂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的雙重發展,為音樂教學帶來新的契機。

[關鍵詞]小學音樂;兒童音樂劇設計思路

兒童音樂劇是一種以兒童為表現主體,集音樂、舞蹈、美術、表演、化妝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教師在引入兒童音樂劇時,要貼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多角度、多層次地為學生呈現音樂的美感,使學生感悟到音樂的無窮魅力,發展學生的音樂表現力、想象力和審美力。因此,在音樂課堂中,教師要針對音樂的劇情、形象、節奏進行整合與分析,讓學生勇于創編,挖掘每位學生的閃光點,促進他們的全面協調發展。

一、整合音樂劇情,激發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兒童音樂劇以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日常生活,以豐富多彩的情節扣人心弦,推動故事深入有序地發展,契合兒童活潑天真、樂于表現的天性。因此,教師應及時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找準適合的切入點,將兒童音樂劇和課堂教學完美融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音樂表現力。例如,蘇少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的《豐收之歌》,這是一首丹麥民歌,學唱歌曲。充分感受勞動人民的勤勞質樸,并能用歡快活潑的歌聲表達,通過音樂與舞蹈動作的結合,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這是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師首先出示一組丹麥的豐收圖,學生立即被異國風情所吸引。接著,教師結合配圖播放歌曲,讓學生感受農民大豐收喜悅的心情,并讓學生創編一段簡短的音樂劇。同時,教師做出示范動作,引導學生把扭秧歌、花鼓燈、扇子舞、腰鼓舞等動作融入其中,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上述教學,教師的激勵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課堂教學自然獲得好的效果。同時,教師打破學唱模式,大膽進行創新,鼓勵學生在理解歌曲風格的基礎上,通過動作創編呈現音樂劇情,激發了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二、解析音樂形象,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

兒童音樂劇中一般都蘊含深刻的道理,以成語故事、生活故事、寓言故事等形式呈現,能夠帶給學生為人處世的啟迪。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從解析音樂形象的角度進行學唱,指導學生深入剖析音樂形象的特點,用心刻畫故事中塑造的形象,并引導學生在表演音樂劇中發揮想象,對音樂進行個性化創新。例如,教學《飛吧飛吧》時,這是一首德國民歌,通過表現小鳥的飛翔來啟發少年兒童要珍惜時光,努力學習,勤奮勞動。小鳥是學生都很喜歡的小動物,教師教學時先讓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小鳥,然后把學生分成燕子、百靈鳥、孔雀三組,并且為學生準備了相應的演出服和頭飾。教師彈鋼琴伴奏,讓學生模唱,并且做出飛翔的動作,表現出所表演的鳥類的特征。學生隨著音樂做律動,經過教師的深入啟發,他們意識到了自己如小鳥一般朝氣蓬勃,要好好學習,展翅飛翔,方能不負青春好時光。上述教學,教師的設計非常成功,通過引導學生對音樂形象進行解讀,既使學生掌握了音樂知識,又充分發展了學生的個性。這樣教學,學生的參與度很高,對歌曲內涵的把握也更加精準、深刻。

三、關注音樂節奏,提升學生的音樂感受力

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以教師范唱歌曲、學生模仿和跟唱為主,導致學生對音樂知識和技巧的掌握能力不足,音樂想象力和創新能力也有所欠缺。兒童音樂劇囊括了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應關注兒童音樂劇的節奏性,篩選具有教育價值的音樂劇,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仔細聆聽、觀察,培養學生對音樂元素的敏感度,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熱情。例如,教學《雷鳴電閃波爾卡》時,通過聽賞歌曲,感受打擊樂器在塑造音樂形象、渲染氣氛和形象上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音樂創造力,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師在教學時播放音樂劇:“一個夏日的清晨,在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上,一群歡快的人們正在載歌載舞,突然‘電閃雷鳴’,縱然雷聲轟轟、電光閃閃,但人們卻依然興高采烈、載歌載舞。”教師引導學生說出音樂劇的節奏,即第一主題的節奏歡快強烈,第二主題的節奏緊湊舒展,第三主題的節奏舒緩熱烈,提升了學生的音樂感受力。上述教學,兒童音樂劇的介入讓音樂課堂妙趣橫生,使學生體會到了音樂劇的美感,油然生出對音樂的親切感,既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豐富了學生的音樂體驗,又促進了學生藝術綜合素養的發展。

總之,將兒童音樂劇融入音樂課堂,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和藝術修養,使學生體會到自主創作的趣味和快樂,為學生學好音樂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繆娥 單位:江蘇如東縣馬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