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學在英語閱讀的應用

時間:2022-10-23 02:51:58

導語:支架式教學在英語閱讀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支架式教學在英語閱讀的應用

摘要:根據我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高中英語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與方法并改革教學。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應在課堂中適當采取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模式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幫助者,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支架式教學主要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搭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1]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法,英語教學,閱讀能力

在傳統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當中,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著重以教師的講解與教導為主,實行“填鴨式教學”,在課堂上逐字逐句地講解閱讀,翻譯文章,強行把重要知識點和相關有用內容灌輸給學生,但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并吸收所學知識,只是浮于表面,硬性記憶。顯然,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這種傳統的教學法已經不合時宜,并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在這種社會條件與背景下,國內外教育領域涌現出許多有效實用的英語教學理論和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英語教學水平、改善學生學習效率。在眾多教學方法中,支架式教學模式以其獨特的教學效果,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并且廣泛地應用于英語教學中,尤其英語閱讀教學中。[2]

1支架式教學的理論及其內涵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支架式教學正是以此理論為基礎。支架式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和前提,提出應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為輔助,由此幫助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Scaffold原意是建筑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這里用來形象地說明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引導著教學的進行,使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從而使他們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簡言之,是通過“支架”(教師的幫助)把管理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3]根據上述概念的理論指導,在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設計教學活動以及安排教學任務,了解學生的已有的知識水平以及學生在他人幫助下可以達到的知識水平,有計劃有目的地展開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進程中,教師要以教學內容及任務為依據搭建適當并合理的腳手架,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學生逐步深入探索學習時,漸漸地撤掉腳手架;假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或困難,不能夠獨自繼續進行時,教師應給予適當的提示,以便學生的理解從而繼續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提示與幫助的次數要隨著學生的深入學習與探索而減少,從而使學生最終能夠獨立的完成學習任務,使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2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現存的問題

傳統的高中英語閱讀比較注重學生對所包括的知識點和語法的掌握以及對文章的翻譯,導致所用的教學法傾向于突顯文章中知識點與單詞的意義,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而這種傳統的教學法已不在適應于現代的英語閱讀??梢詫⒂⒄Z閱讀中現存的問題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2.1只注重于知識點的教授,忽視文章文化背景。以往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閱讀當中的重要知識點、單詞以及語法的運用,而且要求學生可以通過通篇翻譯來掌握文章內容以便完成習題,并不重視對文章本身的意義進行理解,忽略了文章的文化背景,使學生只能片面地理解文章,并不能真正領會文章的文化意義。真正的閱讀不應該如此,而是要在充分了解文章背景的前提下,閱讀文章,深挖文章所具有的文化意義,真正從閱讀中汲取有營養的內容。2.2以完成習題為主,不重視語篇意義。傳統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注重練習與做題,并不重視對語篇意義的理解。教師逐字逐句地通篇翻譯并講解文章,目的是讓學生找出與習題相關的有用信息,而且有時還會把與做題無關的內容直接略過,直接造成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十分淺顯,不夠全面,使文章失去了本身具有的語篇意義。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應該局限于完成習題,應把握文章的語篇意義,才能夠真正地全面地理解文章內容及意義。2.3以考試分數為主,忽略文章真正意義許多高中學生大量閱讀并不是為了提高閱讀量,增長知識水平,而是單純地以刷題為目的,認為閱讀題做得多才能夠熟能生巧,抓住出題思路,提高閱讀考試分數,可卻忽略了文章本身所傳達的真正內容和所代表的真正含義。每篇文章都具有自己的價值與意義,單純地以考試為目的進行閱讀,直接導致了學生對文章內容與意義理解不充分,達不到培養并提高閱讀能力的作用。

3支架式教學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及具體應用

在高中學生學習英語閱讀的過程中,需要摒棄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采納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也就是本文所論述的新型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輔助,使課堂教學實用并高效。在學生不能獨立完成閱讀任務時,教師為學生提供外部幫助,隨著活動的進行逐漸減少幫助,確保學生可以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再收回幫助。支架式教學模式主要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搭建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3.1搭建腳手架。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者認知的發展需要借助他人的幫助才能實現,即要為學習者搭“腳手架”。[4]教師應秉持遵循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原則,對學生已有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及在閱讀過程中在教師的幫助下能夠達到何種程度的知識水平有一定的了解,讓學生充分了解所閱讀的文章背景,從而有根據有計劃地為學生搭建腳手架。教師首先要明確閱讀目標,確定閱讀問題,然后安排合理的教學任務并開展教學,引導學生獨立進行學習探索。學習是一種雙向的活動,只是教師單方面的輸出是不夠的,教師更要強調以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經驗為基礎,然后根據文章背景搭建腳手架,幫助學生將新舊知識經驗相結合,從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并達到更高的知識水平。3.2進入情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須把學習活動置于一定的情境內,也就是要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學習活動。支架式教學模式強調在教師成功搭建腳手架后,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進入閱讀情境。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融入其中,讓學生對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真切的感受,能夠起到促進學生知識的正遷移作用。情境的創設主要呈現在閱讀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根據所學閱讀內容以及相關的背景信息設置一定的閱讀情境,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與閱讀課堂教學的環境融為一體,可以對所學閱讀內容感同身受,由此培養并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3獨立探索。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說,學生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利于信息的處理,學生應做到主動構建知識的意義。教師應引導學生進入自己創設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獨立探索文章內容,使學生盡可能地脫離教師的幫助獨立學習,達到閱讀目的。學生不應該只是接收教師所傳授的東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學習和理解所需掌握的閱讀內容與意義,通過自主學習來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在此過程中,倘若學生遇到困難導致閱讀任務無法繼續進行時,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外部幫助,從而使閱讀過程順利進行并完成閱讀任務。3.4協作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活動應具有文化的參與,須通過單獨的學習者加入某個共同體的學習活動中,來建構有關的知識的過程。學生進行獨立學習之后,可以在班級中或是以小組為單位與同伴對文章內容進行討論交流,相互交換意見與想法,進行思想的碰撞,將他人的想法與自己的想法進行歸納總結或者是對比分析,從而得出比較全面的、正確的結論,最終完成對知識的重新構建,真正做到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理解文章內容。3.5效果評價。在閱讀過程的最終需要進行效果評價,一般的學習效果評價包括學生對自己的評價、組員之間的互相評價以及教師的評價。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閱讀教學中的效果評價應概括為如下三方面的內容:學生是否達到了所預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否對小組協作學習做出貢獻;是否對所學閱讀知識的意義進行建構等。[5]效果評價的具體內容要包括學生是否完成了預期設定的閱讀目標、完成的情況如何、學生是否能夠獨立解決問題、學生的自學能力如何、是否將新舊知識經驗相結合完成知識的重新建構等。效果評價可以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全面且客觀的評價,使學生能夠真實并正確地認識和了解自己,不斷提升自身并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語言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束語

為了改善以教師為主導的“填鴨式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為了能夠真正改善并逐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支架式教學模式能夠在英語閱讀課堂中有所作為。支架式教學模式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放在首位,使學生真正在學習活動中成為主體,能夠真正培養并逐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趙蒙成.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評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2(9):15-19.

[2]陳雪,馬丹.“支架式”教學模式在英語閱讀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交際,2018(06):13-14.

[3]范琳,張其云.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英語教學改革的契合[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4):34-38.

[4]韋健.多模態輔助支架式教學法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4(2):33-36.

[5]何克杭.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74-81.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7]Vygotsky.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es[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8.

作者:王海薇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