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民間音樂教學分析

時間:2022-06-13 10:55:21

導語:高職民間音樂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民間音樂教學分析

一、高職院校民間音樂教學的主要作用

民間音樂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蘊含了深刻的文化底蘊,更是非常珍貴的音樂教學資源。高職院校開展的民間音樂教學實踐,能夠有效挖掘其藝術魅力,幫助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民間音樂內涵。具體到教學實踐,高職院校民間音樂教學的主要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幫助學生了解民族歷史文化。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地形復雜、民族眾多。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廣大勞動人民通過生活實踐,運用卓越智慧,創造了繽紛絢爛、特色鮮明的民間音樂。這也成就了我國民間音樂的種類繁多,因為民族特點、地域環境、時代背景、創作題材、審美品位的不同,民間音樂的類型也不盡相同。但都以本地大眾音樂審美為基調,體現了民間音樂產生時的社會背景、經濟狀況、風俗文化、審美需求等。基于此,高職院校開展民間音樂教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了解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特點、所處地域條件、大眾的性格特征等,從而加深對我國深厚歷史底蘊、多元文化類型的了解。(二)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民間音樂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特征和藝術審美,它向大眾傳達著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群體的審美理念和審美品位,包括服飾妝容、生活習慣、風俗信仰等。同時,這些審美要素也逐漸成為各民族音樂形式風格不一的決定性因素。比如:學生看到“嘔欠”(即銀衣),即刻想到苗族歌舞;聽到《達坂城的姑娘》的音樂旋律,便想到美麗的新疆少女;馬頭琴音樂一響,就知是蒙古族音樂等等。顯然,通過學習民間音樂,學生可以了解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的音樂審美特點,提高其音樂審美的敏感度。正所謂“藝術內涵的美是相通的”,民間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綜合審美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三)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民間音樂植根于民間沃土,產生于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之中,是古代群眾主要的休閑方式和精神寄托,尤其是一些充滿了積極正能量的民間音樂內容和形式,更是展現了深刻的藝術內涵。所以,民間音樂也體現了民眾的生活期望與渴求,幫助他們在艱難時期依然保持飽滿精神和奮力拼搏、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這些恰恰是身處和平年代、衣食無憂的當代學生所欠缺的。在高職院校開展民間音樂教學,不僅加深學生對民間音樂內涵的理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其良好的意志品質。

二、高職院校民間音樂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近年來,民間音樂課程逐漸在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學中受到了重視,也進行了很多的創新和改革。然而,由于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民間音樂教學的效果還有待提升。原因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一)尚未引起充分重視,課程比重較小。我國的音樂教學結構受西方的課程構建影響較深,嚴重抑制了民族音樂教學的特色發展。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學雖幾經改革,但一直以西方音樂教學的理論和經驗為基礎,未能突出音樂教學的民族性特色。近年來,面對民間音樂文化的不斷流失,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職院校民間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然而改革效果并不是很顯著。不難看出,當前高職院校音樂教學的課程設置依然以西方音樂教學內容為主,民間音樂課程比重較小,使音樂教育缺失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民族精神的積淀。(二)教學方法較為陳舊,難以吸引學生興趣。由于民間音樂起源于民間,傳統的傳承方式為“口口相傳”,由經驗豐富的藝人直接將知識、技法等傳授給學藝者,即為我們通常所說的“師傳弟子”。然而,不同藝人的教學方式有很大不同,民間音樂在傳授的過程中具有很大的自由性,且很少記載在書本上,因此很多民間音樂沒能完整地保存下來。隨著國家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日益重視,民間音樂逐漸被引入到各級學校的課堂教學內容中。然而,由于民間音樂教學在高職院校起步較晚,教學體系構建并不成熟,導致高職院校民間音樂的教學模式難以脫離傳統教學的桎梏,教學方法的創新度不足,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高職院校民間音樂教學開展策略

作為培養高等應用型人才的搖籃,高職院校須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民間音樂的順利開展,不僅為民間音樂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提供平臺,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出適應時展的高素質人才。(一)增加民間音樂課程比重,重視教學效果。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高職院校的民間音樂教學開展應充分考慮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尤其是在課程的設置上,增加民間音樂內容的比重,構建較為完整的民間音樂體系。涵蓋不同民族的音樂門類、音樂形式及音樂風格等,使學生能夠接受系統化的民間音樂教學,在深入了解民間音樂文化的同時,領略民族音樂的內涵和思想情感。此外,由于民間音樂與西方音樂屬于兩種不同的音樂類型,在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學中,應將兩種教學內容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中西方音樂的異同,使高職音樂教學效果更加突出。(二)創新民間音樂教學方法,豐富教學開展。近年來,“互聯網+教育”模式逐漸興起,這為民間音樂教學方法的創新提供了便利條件。一方面,互聯網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多媒體教學、“微課”教學等,豐富民間教學課堂,使學生產生更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將民間音樂教學內容以圖片、音頻、視頻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民間音樂、解讀民間音樂、熱愛民間音樂。另一方面,互聯網使得師生溝通更為便捷,這也為傳統的民間音樂開展提供了教學途徑。教師可以利用QQ、微信等學生喜歡的互聯網工具,建立民間音樂課后教學溝通渠道,進一步完善教學。教師不僅可以隨時和學生分享民間音樂相關知識,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專業問題,而且方便教師監督、檢驗學生的民間音樂學習情況,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民間音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總而言之,民間音樂作為非常珍貴的教學資源,應該在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學實踐中得到良好的應用和實踐,尤其是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教華.高等職業教育在傳承中國民間音樂文化中的優勢和特色[J].藝術百家,2011(S2):363-365.

[2]陸鈺娟.高職院校民族音樂教育研究[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7):102.

作者:周云輝 單位:晉城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