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教學互動意識的培養
時間:2022-08-01 09:50:24
導語:小學音樂教學互動意識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現代教育理念已經逐漸代替傳統教學理念,沖擊著以往教學中存在的局限。音樂本身屬于一種藝術交流,新時期對于音樂教學越來越強調教學因子之間的互動,提升學生感知能力。本文從小學音樂教學出發,探究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加入互動元素,培養學生互動意識,提升學生互動能力,使音樂學習有一個質的飛躍。
【關鍵詞】小學音樂;互動意識;培養
小學音樂教學主要以兒歌為主,初步培養學生音樂細胞,感知聲音藝術的魅力。教師教學方法與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傳統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新課標要求,音樂教學無法跟上時展的步伐。不利于培養可持續發展性藝術人才。在此境況下,互動教學法逐漸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開展的各種互動活動,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去感知音樂、體驗音樂。互動模式下的音樂教學應該是教師運學生共同體驗、創造音樂美的過程,不但能夠提升學生想象力,還可以激發學生創作力。
一、小學音樂課堂中的互動內涵
小學音樂課堂中的互動主要是指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的一種具體學科表現。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教師與學生之間開展的一系列互動形式活動,通過創設音樂課堂情境,實現教學的相互作用以及知識間的雙向傳輸。與其它學科的互動不同,音樂課堂互動主要以培養學生審美特征為主。在互動過程中教師的教育觀、學生的學習觀都體現的淋漓盡致。在互動意識培養過程中,主要有三種形式,分別為雙向型、多向型和網狀型。雙向型主要是師生之間信息互送與反饋;多向型主要指除了師生互動外,還包括生生互動,實現信息的多向傳遞反饋;網狀型主要指除教師和學生外,融入外界環境因子,教師與學生作為節點,向周圍實施互動輻射,實現信息開放。此形式下,教師不再是唯一學習源,而面向網絡信息資源。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互動意識的作用
(一)有助于增強師生感情。互動既發生在學生之間,又發生于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意識更容易打開學生心扉,幫助教師和學生之間彼此了解和親近。此時教師不再高居課堂,也不再是單純的教授者,而是與學生面對面平等地進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師生之間存在的緊張氣氛。增強師生之間感情的同時,又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培養團隊意識。(二)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與交際能力。互動是一門語言藝術,是思維意識的一種外化。在傳統教學中,學生是“啞巴式”聽講,教師是“一言堂”式灌輸,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此種模式叫教育出來的學生應試能力強,但是缺乏與人交流自信,語言表達能力欠缺。音樂屬于一種語言類藝術學科,不僅要學會聽,更要敢于唱。在師生之間頻繁交流中能夠鍛煉學生口才和應變能力,使其能夠大膽、準確地表達心中所想,有助于學生今后發展。(三)能夠提升教學與學習質量。在互動意識的支配下,學生更愿意將心中所想大膽表達出來,教師也能夠準確把握學情。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長期困在枯燥的學習環境會產生厭學情緒,好奇、好動的性格決定了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急需與周圍環境和教師進行互動,以一種寓教于樂的方式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生學習心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樂學”心態提升教學質量,“苦學”心態降低教學效率。在互動意識支配下,學生積極性大大提升,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三、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互動意識的培養策略
(一)音樂基礎知識環節教學策略。小學音樂基礎知識主要包括音的基本要素與形式要素,音樂符號。所以,在基礎音樂知識教學中從此三點入手,培養學生互動意識。小學生對音樂理解處在一個初級水平,教師需要利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在符合小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開展有效互動教學模式。1.教學形式要多樣化。音樂要素作為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也相對比較抽象,建議教師利用游戲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例如在講授“音的高低”時,首先讓學生欣賞《四小天鵝舞曲》初步感受整個過程中音階的變化。之后讓學生模仿動物叫聲體會聲音高低,最后再學習《螃蟹歌》,會有更深的體驗。2.教學要循序漸進。小學生對于音樂學習本身處在一個初步認知階段,此時教師教學需要按照教材內容進行編排,遵循從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的順序展開,幫助學生堅實音樂基礎知識,之后再提高樂理素養。二年級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音的高低、小節、小節線、終止線等,教師可以通過兒歌《金孔雀輕輕跳》幫助學生記憶。3.注重基礎音樂知識實踐音樂實踐主要通過音樂創編實現,對于二年級學生可以進行簡單的節奏創編。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已掌握的簡單節奏融入兒歌中,通過改變歌曲速度,讓學生嘗試自主創編。這樣在自主創編過程中既能夠培養學生創造力,又能夠增強學生互動交流意識。(二)唱歌環節教學策略。1.發揮教師主導地位,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新課標教學中,教師逐漸從傳統教學中的領導地位演變為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在學生團體中起到一定導向作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不但在學生出錯時及時糾正,還要培養學生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發揮主觀能動性。比如設計發散性問題,以此增加師生互動空間。教唱《苗家兒童慶豐收》歌曲時,教師設計問題問同學們喜歡旅游嗎?讓我們一起走進苗族感受豐收的喜悅,同學們仔細聽歌中唱出了哪幾種樂器?讓學生帶著問題聆聽歌曲,會更加集中注意力。之后在回答問題時又近一步強化了互動意識,提升學生分析能力。2.科學利用多媒體。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幫助教育實現了現代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將聲音和圖像合理融合。當然,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播放適宜的聲音和圖像。像二年級音樂教學《米老鼠進行曲》時,首先播放動畫《米老鼠與唐老鴨》作為課堂導入,集中學生注意力,調節課堂氣氛。之后播放曲子的舞蹈視頻,引導學生邊觀看邊模仿,增強師生互動。(三)音樂欣賞環節教學策略。1.重視師生情感共鳴。音樂是在一定情感基礎上創作的,音樂欣賞也屬于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不同學生對音樂的解析角度不同,對同一作品的情感體驗方向也會不同。首先教師可以將音樂背景故事化,比如欣賞《放風箏》曲目時,教師可以先講一講自己放風箏的故事,然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放風箏的經歷,增強學生對音樂背后情感的體驗。2.提升音樂欣賞的具象化水平。具象化主要是借助某種形象、具體的手段幫助學生欣賞曲目。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音樂欣賞是感受音樂的形象和情趣,教師可以借助形象的視頻動畫,讓學生在理解視頻的基礎上跟隨自己互動。像欣賞《鴨子拌嘴》曲目時,首先播放已準備好的Flash動畫,形象表述嘎嘎和哥哥吵架的故事,以此創造情境,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互動意識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力工具。這一階段是學生建立科學認知觀的重要時期,對培養音樂藝術細胞有著重要作用。為此,教師需要重視各個環節的教學策略實施,以增強學生互動意識為基礎,培養學生音樂分析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感知能力,提升音樂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呼萍.互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探討[J].北方音樂,2018,38(10):179.
[2]宋星.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10):94-95.
作者:李開慧 單位:甘肅省嘉峪關市逸夫小學
- 上一篇:小學音樂教學節奏訓練方法
- 下一篇:核心素養下小學音樂教學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