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胡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策略

時間:2022-11-26 04:19:21

導語:高校二胡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二胡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策略

音樂不同于任何語言形式,它在全世界范圍內都能夠實現通用語言的效用,透過音樂藝術我們能夠感知到作曲家、演奏家豐富的內心情感。正如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所言,“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參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世界各國在不同文化的影響下誕生出了紛繁多彩的音樂藝術類型,如民歌、戲曲、曲藝、歌劇、交響樂、搖滾樂、爵士樂等等,這些音樂藝術形式獨具特色、內涵深刻,都是人類社會的智慧結晶和寶貴的文化遺產。開展多元化音樂教育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開拓師生眼界,使其在感受不同音樂藝術形態魅力的同時,實現我國傳統音樂藝術文化的國際化傳播,這無論是對于學生的學習還是我國傳統音樂藝術的傳承發展都是極為有益的。

一、多元化音樂教育概述

多元化音樂教育簡單來講就是開拓學生視野,將世界多元化的音樂形態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對不同地域、民族、風格、形態音樂藝術的解析與賞析,來幫助大學生了解不同音樂形態的創作背景、結構形式等,由此達到對不同人類文明體系了解的目的。將多元化音樂教育塑造成學生看世界的一個窗口,使學生透過音樂感知不同種族極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傳統習俗等等。與此同時,本身我國就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不同民族之間在風俗習慣、文化背景方面有著天壤之別,實施多元化音樂教育符合我國教育體制改革要求,對民族融合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從本質上來講,多元化音樂教育并非是無限制的多元化,而是要在一體化教育的基礎上,根據音樂教育大綱要求實施非泛化的相對教育,是在我國基本國情之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有益于促進不同文化的融合發展。因此,我們可以將多元化音樂教育理解為一項音樂計劃,涉及到了音樂課程中一個廣闊領域內音樂文化的教授,能夠使學生在對不同音樂的實踐中獲得收獲。二胡作為我國極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在我國整個音樂發展史上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并且在漫長的民族音樂發展過程中,經過歷史文化的浸潤,二胡以其獨特的音樂韻味早已成為了人們抒情言志的一種重要方式,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或粗獷激烈、或細膩婉約,南北風二胡音樂體系的形成,更是在內容上增強了二胡獨特的文化價值。在此種情況下,將多元音樂教育與二胡教學進行融合,不僅有助于我國二胡音樂人才音樂素養的提升,更有助于二胡這件傳統民族樂器及音樂的大范圍傳播與發展。

二、高校二胡教學現狀

二胡有著極為悠久的發展歷史,尤其是劉天華先生創作的十首二胡曲以及《二泉映月》、《江河水》、《戰馬奔騰》、《長城隨想》等優秀二胡音樂作品的誕生,將我國的二胡音樂藝術推向了更高處,使二胡成為了我國傳統樂器中發展最快、最好的一件民族樂器。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我國二胡教育應運而生,二胡的定弦、多把位演奏、記譜、演奏技巧、音樂創作等方面逐漸具有了系統的理論支撐,使得二胡演奏更具理論指導意義,同時練習曲的誕生也為后續二胡教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為了實現學生音樂表演能力及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我國各個高校在教學改革政策的引導下,相繼開展了一系列的二胡教學改革工作,結合我國二胡藝術發展現狀對高校二胡音樂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明確,制定了相對科學化系統化的人才培養方案,這對于二胡教學事業發展、提升民族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實現我國高校二胡教育更好的發展,在看到我國二胡教育可喜成就的同時,也必須以理性的目光來對目前我國高校二胡教育進行不斷的審視和思考。在梳理、分析其中的經驗教訓的同時,深入剖析目前階段我國高校二胡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從而為后續教學模式改革與教學策略的創新提供重要的參考。總體而言,目前我國高校二胡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升。我國二胡音樂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人才基礎,這些人才資源基本滿足我國二胡教育工作的開展。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二胡教師只注重自身演奏技能的提高,而忽視了專業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與二胡教學理論與實踐能力的提高。導致當前二胡教學片面的注重技巧教學,使學生也一味追求高速度、高難度技巧練習,而忽略藝術修養、文化素養與綜合藝術能力的培養。二是,缺乏豐富音樂文化的浸潤。雖然大多數二胡音樂教師都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對音樂文化具有相對豐富的認知,但具體到教學工作中,一些教師由于陷入繁重的教學工作,加之二胡教學大綱、教學時間對教師教學工作的束縛,導致教師無暇顧及多元音樂文化在二胡教學中的導入,只能夠專注于二胡專業演奏知識、演奏技巧的教授。缺乏多元音樂文化的浸潤,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培養變得舉步維艱,二胡教學也逐漸由一門文化藝術類課程淪為了單純的以教授技巧為主的枯燥課程。三是,二胡教學管理方式有待完善。由于我國二胡教學起步時間較晚,因此在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上主要沿襲了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方式,主要的步驟是,學生先認識曲譜,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相關技法,并加強學生對技法的練習,讓學生深層次了解二胡的演奏方法[1]。雖然這種教學方式成效顯著,有助于教師對學生二胡學習情況的實時把控,但隨著高校教育的擴招,這種教學模式的局限性也逐漸暴露,尤其是師資供給矛盾的突出使得這種教學方式在大多數教學中都無法獲得較好的效果。同時,一些教師對二胡文化、技巧、理論等教學內容把控得不夠準確,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二胡教學體系的不完整。此外,隨著近年來二胡等級考試與各類藝術比賽活動的興起,個別教師存在功利性的教學思想,這不僅對二胡教學規劃造成了影響,更導致教師無法從音樂專業的角度對學生的二胡音樂素養及學習情況予以專業、理性、科學的評判。

三、二胡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策略

多元化音樂教育的提出與發展,為高校二胡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是增強其隱含魅力的有效路徑。基于上述分析,結合實際情況,以多元化音樂教育為理念先導,堅持問題的導向功能,本文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幾種高校二胡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策略。(一)扎實師資保障。關于教師這個群體,始終惦念于心,并深刻指出:“遇到一個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則道出了教師在現代教育發展中的定位及價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授人以魚也要授人以漁,讓學生在自己的教導之下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好二胡的基本樂理知識,也要引導學生能夠在課前對所學內容進行預習,課下空閑時間還需要對課上所學知識進行重復練習[2]。教師作為教學主導,是高校二胡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的關鍵保障,其專業化發展勢在必行。同時,宏觀素質教育生態下,音樂教育作為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多元化教育理念的植入、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對教師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首先要樹立師資人才戰略意識,擺正其在教學模式改革創新中的定位,以多元化音樂教育為切入點,細化對二胡教學教師的崗位職責要求,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展開系列培訓教研活動,扎實該項工作基礎,確保其產出價值最大化。在具體的踐行過程中,高校教管部門應緊隨時展的腳步,積極響應國家素質教育改革戰略部署,強化對多元化音樂教育理念的認知,完善頂層規劃設計,量化崗位責任,確定二胡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方向,保證其始終行進在正確的道路上,鼓勵教師有效作為。同時,堅持人才“引進來”戰略,面向更為廣闊的人才市場,“不拘一格降人才”。嚴把崗位準入關口,綜合審查應聘者的素質素養,擇優錄取,并制定管理機制,尤其提升高層次人才的福利待遇,形成內部良好競爭氛圍,激勵師資隊伍的發展活力,助力二胡教學模式多元化開發。另外,學校還應組織展開多樣化的培訓教研活動,廣泛邀請學術大家、業務能手參與,從不同維度、視角深入對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分析,及時更新從業教師思想理念,不斷豐富教師的學識結構,共享學術前沿成果和教學實踐經驗,使之在不斷的交流中碰撞出更多創意的火花。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素養水平,為之在專業領域釋放價值奠定基礎。對教師個體而言,亦應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主動深入教學研究,善于在最新的教育發展模式中汲取養分,并充分融入到教學實踐中,輸出高質量育人服務。(二)沁入豐富文化。二胡作為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代表,有著十分悠久的傳承歷史,凝聚著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智慧,其獨特的發音、優美的音色令無數人為之著迷。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基本落點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括但不局限于音樂知識、演奏技能等,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素養,并潛移默化中提升其合作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表達能力等,是其更好適應現代社會競爭挑戰的重要資本。多元化音樂教育背景下,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進行教學,并做出詳盡的解析,把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以及價值體系看作一種發展的必然,從而培養學生對世界文化多樣化的認知,汲取精華、剔除糟粕,是實現我國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如此,唯有將二胡教學沁入到濃重的文化氛圍當中,才能進一步提升其感染力,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吸引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在具體的踐行過程中,必須在學術內容傳授的同時滲透文化價值[3],以多元化音樂教育為著力點,完善二胡專業校本課程開發,豐富其知識內容結構,嵌入多元文化信息,進而開拓學生的視界,為之創新創作鋪墊基礎。同時,要對樂器形制、部件、構造等方面進行全面解析,讓學生了解樂器的發聲原理,并適度關聯樂器發展歷史,援引背后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作為中國民族傳統樂器,二胡有著鮮明的代表性和地域性,應當重視地方特色文化的植入,并通過與其他文化藝術的比對,提升學生的感知力,豐富學生的二胡藝術體驗,從而使其更加靈活、生動地演繹出來。另外,藝術源于生活并豐富了藝術生活。在二胡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美好,從生活中擷取廣泛的藝術素材,增強不同文化藝術的感染力,并將傳統與現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使學生迸發出更加火熱的情感,通過二胡的演奏表達出來。綜合來講,二胡校本教材開發作為一項相對龐雜的系統化工程,絕非易事,應加強高校之間的互動聯系,攜手開發并共享優質二胡教學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并由此生成龐大的數據庫系統,方便師生調配使用;助力多元化音樂教育發展,對促進教育教學亦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三)創新教學方式。長期的實踐經驗表明,科學的方式方法選擇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分析所述,隨著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發展,面對二胡大規模教學需求,傳統“一對一”的組織方法顯然難以適應,不但耗費了教師大量時間和精力,還造成了學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對此,要盡快從這種固有模式中跳脫出來,緊跟時展潮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裝備,面向廣大的學生群體展開個性化教學,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具體而言,教師要始終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結合他們的既有水平,深入二胡教學分析,精準把握音樂理論、文化教學、實踐教學等環節工作的深入程度,切勿過度灌輸多元文化,造成學生學習壓力。在此基礎上,可著力建構“翻轉課堂”,借助互聯網絡共享功能,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課前預習,并了解二胡音樂的特性,開拓自己的文化視界,為更好地參與課堂學習鋪墊基礎,減小阻力,同時帶著問題去學習,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同時,課堂教學環節,教師還需努力創造濃郁的文化藝術氛圍,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組織情景式教學,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語境環境當中,深刻體悟各類文化內涵,從中獲得更加豐富的音樂情感,使得二胡表演更加生動。由于二胡樂器與各地區戲曲音樂關系緊密,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其作為切入點,從一個音樂類型開始,往后可以加入其他不同的音樂類型,從本土音樂出發,讓學生對本地區本土音樂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礎上,再轉移到二胡樂器教學中。借助傳統音樂文化較強的代入感,來增強學生對二胡學習的興趣。還可以選取本土特色民間小調、戲曲片段,以分組教學的形式,教授學生不同聲部,以配對練習的方式來促進其學習效率的提升[4]。另外,高校還需重視第二課堂的開發,組織開展多樣化的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促進二胡專業學生與其他音樂專業學生之間的交互,領略不同文化藝術的魅力,為之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演奏水平,且有助于形成校內濃郁的文化氛圍,是其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有效路徑。除卻上述這些,高校和教師還要大力推進二胡教學評價機制改革,立足學生發展,從專業、客觀的角度對整個過程進行評判,有機地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全面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素養水平,及時發現其中存在問題或短板,有的放矢地加強訓練指導,為之開具個性化處方,這是提高教學實效的關鍵。在此基礎上,充分整合學生的相關建議或意見反饋,并將之納入到二胡教學模式改革規劃當中,平衡教學服務供需動態。

綜上所述,多元化音樂教育為新時期的音樂教育發展提供了思路,以此為理念先導,進一步加強高校二胡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這也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重要選擇。具體的踐行過程要善于從多元化音樂教育的角度切入,重新審視高校二胡教學實踐,探尋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導向,依托高素質師資人才保障,不斷完善校本課程開發,沁入豐富文化,創新組織方式,從而擴大對大學生的影響,吸引他們的有效參與。筆者希望學術界大家持續關注此類課題研究,以多元化音樂教育為切入視角,從不同維度入手,針對性地提出更多有效的高校二胡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策略,以使高校培養出更多高質量藝術人才,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呼嘯宇.高師二胡教學中“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性研究[J].戲劇之家,2020(19):175-176.

[2]湯璐.提高二胡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策略[J].戲劇之家,2020(9):165.

[3]何知蕓.高校二胡教育教學中的文化價值分析[J].北方音樂,2020(6):164-165.

[4]梁碧祺.淺談本土音樂文化在二胡教學中的滲透[J].黃河之聲,2020(4):123.

作者:申慧磊 單位:海南熱帶海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