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的生活藝術學探討

時間:2022-04-12 03:07:21

導語:思想家的生活藝術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家的生活藝術學探討

一、赫費對生活藝術的解讀

赫費認為,生活藝術探尋的不是關于事實情況的知識,它涉及的是一種技能,一種盡人皆知的生活技能。在赫費看來,生活藝術具有以下兩方面特點:第一,它是非專業的、廣譜的,涉及生活的全部。專業性、規則性、可傳授性及可習得性這些基本概念只是部分地適用于生活藝術。通常的一些技藝實踐局限于某一專業,生活藝術則不同,它涉及所有專業及生活的各個領域。第二,生活藝術不受制于文化及時代。一些專業知識會老化,但生活藝術則不同,一些前人的生活建議憑借正確的闡釋,當今依然像幾個世紀前那樣地令人信服。現代科學技術的特點之一是不斷有新發現及發明來替代原先的發現,生活藝術卻并非如此,它適用于任何文化與時代。正因為生活藝術具有上述特點,赫費強調這種非同一般的技藝需要一種同樣是非同一般的傳授及習得形式。別的許多技藝可在一些相應的學校習得,然而卻沒有一所專門傳授生活技藝的學校。掌握生活藝術者雖然可以被稱為生活藝術大師,但他無法確保自身過上幸福生活,更不用說確保他人過上幸福生活。人們更不會相信依靠一些生活藝術書籍而過上幸福生活。此外,在赫費的視野中,以原則為重的生活藝術,有別于理論哲學,應被稱為實踐哲學。理論哲學認為在人的生活之上和之外所建構的世界才是真實、完滿的。赫費把其生活藝術稱之為實踐哲學,為的是讓哲學研究的對象從與人無關的彼岸世界回到人的現實生活的此岸世界,將自然、理性與人的活動凝為一體。他的生活藝術學以哲學的途徑,即采用概念、認證及反思等形式服務于生活實踐。他指出,一種注重原則的生活藝術學應始于幸福概念,由此發展出一些合乎道德的準則,借助這些準則提出一些預計能帶來幸福的生活策略,并指出實施這些策略的通用性的方法及可能會遇到的一些障礙。

換言之,生活藝術教給人們有益的生活策略,使人們能在相對永恒的環境中運用生活技巧找到更多的幸福感。但赫費明確指出,具體的行動與否應該由行為者自行決定,生活藝術不提供相對具體的規則,只提供一個框架。個體可根據自己的天賦、狀況、文化環境等因素采取他認為合適的行為。獲得幸福的關鍵是具有自我思考、自我澄清的能力,能客觀地進行自我評估。此外,還必須正確地評估周邊環境,并具備從失敗中吸取經驗之能力。有些人抱怨在期望與現實中實現了的幸福之間存在著鴻溝,為克服這一鴻溝,赫費提出一種“雙重策略”:或者降低對幸福的期望,或者擴大幸福實現的門檻。赫費的生活藝術學注重在提高業績前,首先降低對幸福的期望。這種生活策略能使人們盡管并非生活在極樂世界的情況下,仍能過上一種幸福生活。綜觀赫費生活藝術學的源頭及他對生活藝術的梳理與闡發,不難發現,赫費生活藝術學的重點,不是建構體系化的抽象理論,而是探索人們該如何思考自身的生存問題:我們自身究竟是誰?為什么如此思想、行為和生活?我們有沒有別的可能的模式或方式改進我們自身的思想、行為和生活?什么樣的生活才是當代人應當追求的?他對這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多元多維的思考分析,以其深邃的思維構建了一個動態的、開放式的關于生活藝術的學說。

二、赫費生活藝術學的特點分析

根據以上赫費對生活藝術的闡述,不難發現,赫費的生活藝術學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第一,首先,赫費的生活藝術學借鑒了心理分析學、詮釋學等西方現代人文科學的方法,并把生活藝術與元哲學問題關聯起來,從哲學存在論的角度理解生活,從而使生活藝術從認識論的闡釋框架轉向生存論的闡釋框架,恢復了形而上學與人的生存本性之本質關聯。其次,在思維方式上,赫費的生活藝術學有別于傳統的生存學說。傳統的生存學說往往把“生存”當作一個名詞來理解,對它作孤立的靜止的抽象的分析與概括。這種實體性的對象性的思維造成了主觀與客觀、現象與本質、感性與理性等諸多二元對立的矛盾。赫費的生活藝術學破除了此種實體性的二元對立的形而上學思維模式,以生存一元論克服二元對立的思維,借助生存中各個因素間相互聯系和多元共生的辯證思維,說明人的生命不僅具有可以無限伸展的廣度和深度,而且能夠達到非凡的張力與和諧,并依據主體間性理論,以實踐與思辨相結合的方法對人的生存展開多層多維研究,在此基礎上建構了一種體現新的思維范式的生存哲學,彰顯了其對生存獨特的運思及哲學反思。第二,赫費的生活藝術學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古代的生活藝術,如斯多亞派的“按照自然生活”學說及中國的“天人合一”“天地合德”思想的發展。“按照自然生活”是斯多亞派為一種成功的生活提出的口號。這一口號要求人們順從宇宙的普遍法則。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人的理性確定性及世界的理性秩序必須協調一致。“天人合一”“天地合德”是中國先哲對人的生存方式所作的深入思考,是中國傳統道德思想追求的最終價值目標,即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交融與發展。它不但為人倫道德找到了深遠的根源,也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提供了理論根據。今天,我們所熱衷討論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話題,可以從“天人合一”中找到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根據。但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只是一般性地為二者間的和諧相處提供了本體論上的根據,沒有為如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一種具體途徑,且就天與人的關系而言,在肯定天的絕對性、至上性的前提下討論天與人的關系,其結果必然是人局限于自然的規定之中,人消融于天。

從赫費對生活藝術的解讀中可以看出他把人與自然協調一致的思想理解為一種實用性的生活定位,這種定位引領人們生活,使人的生活愿望、需求及素質與外部條件及自身的能力協調一致,即人與自然達成和諧。但赫費對斯多亞派的“協調一致”學說及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做了新的闡釋,在赫費的生活藝術中,他強調個體不僅要與外界的各種規定協調一致,同時也要把自己當作開放的可改變的個體,在各個生活階段依據情形不斷調整自己的生活策略。因而人們可以把他的生活藝術學稱為符合實際情況的生存哲學,即把對生活的基本定位與較大程度的自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赫費也意識到,一方面生活現實在不斷地改變,另一方面一個人的個性發展在持續進行,完全協調一致最終是實現不了的。但人們在不斷地向其邁進。唯有憑借自我與世界、意愿與能力間的持續協調,人們方能過上一種較為成功的生活。這便是赫費生活藝術學所再現出來的斯多亞派的協調一致思想及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其生活藝術的意蘊所在,換言之,赫費的生活藝術要求人們創造性地實現自己的潛能,既與世界融為一體,又維護自己的完整性,既注重對人的現實活動、實踐的探討,又注重實現幸福活動的客體對現實活動主體的規定性,并通過一系列可操作的技術、技巧與策略讓自然這一客體符合個體的一些需要。正如他在書中所言:“自然界原本是自在之物,人類從無知到有知,自在之物便轉化為事實領域,主體以‘統覺’統率這一知識經驗領域,不僅意識到人之所以為人的人類本質,而且能反思事實世界的種種聯系,并以一定觀點為視角,依據事實材料,應用邏輯思維來把握事實世界,在該世界中尋找到適用于人的需要的現實可能性,并創造條件使之化為現實,為個體所用”。

第三,赫費的生活藝術學是一種生存美學。在美學史上,“美”指的是一件作品的完滿形式。但在赫費的生活藝術學中,“美”指的是具有實踐智慧的人借助于德行以及針對生活的具體情形適時調整生活策略,并用審美標準對自己的生活加以錘煉、鍛造,從而把自己的日常生命活動和社會實踐變成一個具有美學價值,符合某種風格準則的藝術品,它凸顯了一種人的自我相關性,是人的生存體驗性的敞開,同時也是人的生存領悟性的敞開,是人學本體論的終極性范疇,是比實踐更為本源的東西。因而可以說,赫費的生活藝術學是一種深入到個體人生境遇層面的生存性的人文美學。它把人的個體生存價值及其意義在審美和藝術的研究中明確地擺在了中心地位,以現代人的生存狀況為邏輯起點,詮釋生存方式、生存過程、生存意義等。自然,在此過程中,理性也發揮著一定的作用,那便是克服生活塑造過程中出現的障礙,使生活更為圓滿,從而使幸福最大化。

有鑒于此,我們可把赫費的生活藝術學視為對生存的一種命令:“如此塑造你的生活,使你的整個生活過程譜寫出一首富有魅力的詩性般生存的贊歌,成為具有美學價值和特定倫理氣韻的藝術作品,使它能得到認可!”第四,赫費的生活藝術學體現了對生存的一種反思性關系。赫費在其著作中指出:“從生存視域看,生活藝術是對人類生存境遇及存在方式的反省和解蔽”。可見,他的生活藝術學所要透視和把握的,便是人的有意義的生存或人的本真的生存何以可能的根據,因而它對生活本質的回應是自覺的、能動的。他倡導生存不應僅活著,也不應機械地或像動物那樣地重復舊日子,應對人的實實在在的生活進行超越。他要求個體自覺地思考跟生活實踐相關的種種因素,如人的生存根基、生存方式、生存境遇、生存理念、生存價值等。經過一系列建立在反思基礎上的質疑活動,概括出成功與失敗的方法、條件、理念、方式、手段等,知悉如何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適當的情況下用適當的手段做適當的事情,以為自身謀取幸福。有鑒于此,可以說,赫費的生活藝術學體現了當代生存研究的一個新路向:在他的生活藝術學中,現實的生活世界離開了它單純的物性和感性維度,成了生活藝術的基本理論視界;人這一主體也在其生存活動中,獲得了新的內涵與本質規定性,為人的“合乎人性”的“本真”生存提供了根本性的思維和理念。另一方面,哲學也不再僅僅停留在玄思的層面,而是切入生活實際,從人生真諦方面,對人進行內在性的反思,從而實現了哲學對生活本質及其人文背景的真正還原,也為哲學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理論話語空間和全新的文化生活實踐。第五,赫費的生活藝術學中的個體是具體的、實踐中的、不可替代的“自我”。赫費用現象學所倡導的“面向事物本身”的方法面對現實的具體的人的生存本身,追問“人的生存如何可能”這個最本質的理性支點問題,由此對本質論的“存在”范疇進行了現象學的還原。“生存是自我生成、自我敞開的存在,是個體不斷地實現著某種可能、不斷地生發著某種意義的整個生命和生活”。

這些獨特的個體在各自際遇里的生存實踐,構成了赫費生活藝術學的研究重點。因而他的生活藝術學提供了不同于康德“絕對命令”的另一種倫理尺度。對于康德而言,重要的是找出適用于每個人的道德準則;對赫費而言,至關重要的是個體如何尋求通向美好生活的途徑,或者說,赫費關心的是每個個體在面對世界、人生過程中如何不斷地深化、構成自己。但赫費的生活藝術學不提出一種對每個人均適用的規范性風格,而是強調一種非格式化和非系統化的生命展現風格,強調個體的生活是一種有待創造和有待實現的潛在的生存形式,這說明了赫費的生活藝術學體現的是一種前后關系變量,這種關系的基調已明確界定,而這種變量實際的內容得由個體在一個給定的社會習慣的框架內確定,它不能機械地、借助演繹確定,應與社會現實及個體實際情況的多樣性維系在一起。在這點上,赫費完善了西方哲學的研究思路。“自我生成性”作為人學的研究支點,在西方哲學史上一直給予了較多的探討:西方哲學的源頭是自然哲學,它將物性直接等同于人性,這種將人視作自然存在物的研究思路,在中世紀被推到了極端,神性代替了物性。近代哲學雖然讓人的關系重新回到了人自身,然而又以形上理性捆綁住了活生生的人。現代哲學以懸置形上理性為突破口,最終也沒有擺脫理性的桎梏,相反卻陷入了非理性的神秘體證。后現代主義哲學雖拒斥、消解一切理性,強調人的自我生成,但反對人在社會實踐中生成。可見,這些哲學確立的研究支點均不是個體具體的生存實踐,沒有從個體的生活實際去詮釋人的生存,去思考人與自身、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因而稱不上是一種實踐性的生存理論。

三、赫費的生活藝術學的現實意義

赫費強調生活藝術對生活實踐的引領作用這一點相當符合當今倫理學的發展要求,因為,生活藝術出于如下兩個原因在當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顯得更為迫切:首先,現代社會的多元化削弱了一種天然的群體倫理的一致性。群體道德對個體的制約越來越小,個體處于一種日趨增大的定向的迷茫及決策壓力之中。此外,生活的框架與生活風格并不像傳統社會那樣一成不變,個體對如何過生活方面的咨詢需求變得越來越大,此種需求涉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如在學業及職業選擇、擇偶或結交朋友這些人生的關鍵時刻,非常需要生活智慧。生活藝術學可引導人們對生活開展積極的思索,不盲目地順從既定的一些規定,努力尋求可達到目的的途徑,并從生活是否完美的角度對此進行權衡。其次,當今的多元化社會中,個體的自由空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與此同時生活中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此外,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及虛擬生存也對人的現實生存提出了挑戰,因而作為哲學的生活藝術學必須在生活藝術研究及生活藝術的多元化方面更為專業化,以幫助人們征服生活中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赫費的生活藝術學能給人們在這方面提供啟迪,我們可把它作為思考如何過一種充滿意義的幸福生活的一個總體框架,在這個框架內規劃我們的人生:首先應該遵循幸福的普遍原則,使自己對幸福的主觀認識與幸福的客觀本性相符;其次必須正確選擇,使自己對幸福的選擇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相符;最后必須培養和發掘自身的創造性,借助于此,過上一種成功及幸福的生活是很有可能的。如今,隨著生存問題的解決,我國逐漸進入消費社會。但是人自己也成了物的“奴隸”,喪失了主動性和自主性,成為一個被物化的主體。赫費的生活藝術學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喚醒沉睡的主體的自我意識,使人在現實生活中自主反思、自主恢復,最后達到自我超越,因而赫費的生活藝術學也有助于“以人為本”的價值原則在當代社會的落實。

作者:沈國琴單位: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