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與大學英語教學創新探討

時間:2022-01-17 10:42:38

導語:微信公眾號與大學英語教學創新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信公眾號與大學英語教學創新探討

摘要:電子革命和4G時代的快速到來不斷沖擊著傳統課堂教學,大學生學習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足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訴求。微信公眾號的快速普及在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中帶來了新的創新和思考,微信其移動、即時和交互的特點有助于加深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學習交流。本文探討了教師微信公眾號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優勢,采用皮爾遜分析法探討了微信公眾號平臺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之間的相關程度。

關鍵詞:微信;大學英語;高等教育

近幾年,社交網絡的普及使用加速促進了移動學習的發展,形成了一股全民學習的分享型學習模式。微信公眾號平臺更是實現了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的即時傳播和分享,在高校中如何將課內學習和課外應用創新結合起來,滿足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成為了一個需要高校教師不斷努力解決的問題。

一、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全國大部分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只針對大學一、二年級開設,每周4個課時,每學期大約68個課時,而且采用分班教學,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大約在40—45人。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課程主要分為《大學英語讀寫教程》和《大學英語聽說教程》兩門課程。在授課過程中面臨著班級人數較多、課程進度快、課時有限,以及班級之間學生語言水平差異大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建構主義學派皮亞杰(J.Piaget)(1972)認為,學習是基于個人過去的學習經驗從而構建起自己對外部環境的理解,學習是學習者自己對知識的建構,而非通過教學活動得到的。建構主義學者認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首先要了解學生過去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從而通過安排教學活動來指導學生在過去舊的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新的知識結構。大學英語課程屬于應用類課程,微信公眾號平臺的出現能夠最大化地把教師的知識體系和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結合起來,打破傳統課堂學習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習變得沒有界限。

二、國內外社交媒體與教學活動

國外的社交媒體發展較早,各類社交應用軟件和網絡課程發展較為成熟,如“推特”(Tweet)這類社交媒體早就成為了高校、學術期刊和師生日常工作、學習的一部分。慕課(MOOCs)和翻轉課堂(FlippedClassroom)等也都是移動式學習的不同形式,都主張將新知識以視頻的方式展現在課前,注重課前預習和練習,以及學習資料的共享。但是語言類的課程尤其是大學英語,僅僅通過看視頻學習并不能夠滿足訓練語言的實際能力,并且目前國內大學英語類的微課程資源也不充足。騰訊公司于2010年推出的微信手機應用軟件(WeChat),現在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社交不可脫離的一個重要互動方式,在學習中享受知識共享的樂趣變成了微信的一大特點。由于龐大的信息量和缺乏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往往面對海量的信息不知所措。市場上出現的英語應用軟件和公眾號是普遍針對英語級別類的考試和廣告營銷,而非注重學生實際語言能力的提高,而且這些公眾號無法做到有效針對某一個地區、某一個學校、某一個班級的學生開展課內、課外教學活動,無法有效針地對大學生的差異化學習訴求。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英語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方式主要是以QQ群、博客、個人微信號和面對面交談等方式,碎片式的交流和重復性的問題花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并不能夠有效地分享學習資源和整合學習資料,比如同樣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有可能重新詢問一次,對于學習興趣不高的同學則是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學生對于西方電影、新聞、著作、電視劇、音樂、運動比賽(如NBA)等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但是由于語言功底不夠學生很難通過個人能力去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這時候,如果高校英語教師能夠建立個人微信公眾號平臺扮演一個信息中轉和甄別的角色,在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篩選并展示出來,則可以有效地彌補了傳統課堂無差別化教學帶來的諸多問題。

三、微信教學模式的構建

作為高校教師的一份子,筆者建立了一個針對本校內授課班級的英語微信公眾號平臺“敏敏許和她的英語班”,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關注用戶人數已超過500人,其中大學生群體為90%,英語學習愛好者數量為10%。公眾號的建立旨在為《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新視野大學英語聽說教程》和《商務英語》三門課程提供移動學習模式。課程開始前教師向學生推送課前學習任務,學生既可以進行課前預習,也可以進行小組在線討論。根據教師得到的反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選擇性地講解相關內容,開展小組討論。課后,教師和學生可以繼續就課上內容進行討論和交流。教師通過微信公眾號菜單窗口,將學習資料加以整理編輯,適當地提供詞匯注解、中英文翻譯、圖文并茂、添加視頻、音頻等然后推送出去。微信推送提供了留言和私信的功能,方便了讀者和信息者之間的交流。通過查看點擊率、閱讀量以及讀者反饋,教師可以知道哪一類的學習資料更受學生們的歡迎,即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在課堂教學中解決主要的學習問題。

四、微信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相關性分析

為探究該學期微信公眾號對英語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對相關的問題進行問卷分析和皮爾遜積差相關性分析。樣本選取了海南大學應用科技學院2015級2個大學英語班級和2014級2個大學英語班級,問卷調查時間為2015—2016年第二學期,調查內容為微信公眾號與大學英語實際教學效果,使用問卷星投放問卷后一共回收118份有效問卷。問卷設置了10個和該學期大學英語教學情況相關的問題,采用李克特量表,選項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確定”、“同意”、“非常同意”。問卷設計的問題包括:“我認為大學英語按成績分班的模式有助于我的學習”;“我在英語課堂上不會感到焦慮”;“我認為我喜歡學大學英語”;“英語課堂上我經常積極回答問題和參與互動”;“我能按時完成老師安排的作業”;“我認為自主學習對英語學習很重要”;“我認為目前大學英語的教材難度適合我目前的英語水平”;“我認為老師的公眾號推送的學習資料有助于我的英語學習”;“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我能看出自己的英語水平有了提高”。通過皮爾遜積差相關性分析得出,使用微信、QQ、手機等應用軟件學習英語的頻率與對大學英語的喜愛程度的顯著性水平為0.000,相關系數為0.415,存在顯著的中等程度的正相關性;與認為自主學習的重要性顯著水平為0.000,相關系數為0.397,存在顯著的低等程度正相關性;與認為大學英語教材是否適合英語水平的顯著性水平為0.000,相關系數為0.415,存在顯著的中等程度正相關性;與認為教師公眾號推送的學習資料有助于英語學習的顯著性水平為0.000,相關系數為0.526,存在顯著的中等程度正相關性;與認為自己英語水平提高的顯著性水平為0.000,相關系數為0.566,存在顯著的中等程度正相關性。

五、結語

通過相關性分析得出結論,教師使用微信公眾號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活動與學生大學英語的學習有顯著的正相關性。大學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優勢開展教學,將語言學習與教學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創建微信公眾號平臺,共享信息的同時也將好的學習資源、學習經驗、有趣的生活經驗等分享給學生,真正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作者:許慧敏 單位:海南大學

參考文獻:

[2]端義鐳.大學英語聽說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與評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

[3]苗寧.基于微信的大學移動學習策略研究[J].教學實踐與教師專業發展,2016.

[4]姜紅梅.微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英語[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