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重構

時間:2022-04-17 02:35:25

導語: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重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重構

[摘要]目前,高校大學英語寫作教學面臨諸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單調、教學形式傳統等問題,導致寫作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在網絡信息時代下,寫作教學內容和資源更加豐富,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應該采用多模態寫作教學模式,實施過程寫作教學法,并運用多元評價體系來提高寫作教與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寫作教學;多模態寫作模式;過程寫作教學法;教學模式

英語聽、說、讀、寫四項基本的語言技能缺一不可;聽與讀屬于輸入性技能,說和寫屬于輸出性技能。然而“我國大學教育從總體上來說是重視知識的學習,輕知識的產出”[1]。由于教學資源不足的原因,需要在小班進行更多互動的說和寫的訓練難以實施,這造成了輸入性技能和輸出性技能發展的不均衡。而事實是寫作能力更能證明一個英語學習者的語言掌握水平。所有的中國人都能把漢語聽得好、讀得好、說得好,但不一定能寫得好,不是每個中國人都能成為一位好的作者,因為寫作過程涉及的方面較多。就英語寫作而言,考查的是學習者對基本的語法、詞匯、句法的掌握;對篇章結構的整體把握;對主題思想的內容把握等。一篇好的文章要做到詞匯、語法和句法正確,同時詞匯和句法要做到多樣性;內容符合主題,行文連貫緊湊,邏輯性強;對思想的分析說明切題、獨到、有深度等。高校大學生要想掌握好寫作技能,需要接受系統有效的教學與訓練。

一、目前高校大學英語寫作教學面臨的實際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分為讀寫和聽說兩部分,筆者通過走訪一些高校發現,目前的讀寫課還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閱讀上,往往不涉及寫作部分。而對寫作的教學和訓練也僅限于四六級的寫作上。教師講授的寫作內容單一,對寫作的訓練更多的局限于對句法和語法的考查。實際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還是在于教學目標不明確。作為大學英語教學指導性文件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寫作部分的教學目標“十分含糊,一線教師無法把握寫作教學方向”[2]。加之由于課時的限制、學生數量大等其他原因,教師往往忽略或不重視寫作教學;而學生也是為了“寫作而寫作”,為參加考試而寫作,忽略了寫作作為一項產出性技能的應用價值。(二)教教學內容單調。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寫作教學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嵌入到閱讀課程當中,寫作教學往往是所讀文章的延伸式教學,這樣導致的后果就是寫作內容需圍繞所學文章展開,學生的思想僅限于文章主題,缺乏對寫作技能全面系統的理解。而現實是很多時候由于課時緊張,寫作部分基本會被教師跳過。二是基于全國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寫作教學。對于應試性質的教學,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只停留在詞匯、句法、句式這些語言的低級層面上。而不重視文章所涉及的內容、組織和思想這些更高級的語言層面。但語言規則是無法通過教師的講解便能在短期內大幅度提高的。由于班型較大,批改量繁重,教師往往是通讀一遍后給一個整體分數,并不能細致地就詞匯、語法、句式等一一批改,也不能就內容和組織等做出更多的點評。另外,由于反饋周期長,學生已經忘了所寫內容,作文反饋回去之后也就被放在一邊不看了。這樣低效率的寫作教學導致“在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學生‘聽’和‘讀’的成績在近年來都有較明顯的進步,但寫作成績則少有改善”[3]。各高校重視的四六級英語寫作訓練尚且如此,更何況對大學英語整體寫作技能的訓練和提高,現狀著實令人擔憂。(三)教學形式傳統。目前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教師一人堂,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師生互動少,課堂參與度低,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效果不佳。由于班型大,教師很難實施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個性化教學。“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一般執行統一的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寫作課時緊湊,這就使得教師被束縛住手腳,無法開展個性化的教學,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計劃”[4]。

二、網絡信息時代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新模式

在信息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生的學習空間、學習內容、學習模式、學習思維都在發生巨變。只要有一臺能連接網絡的設備,學習就可以不限于課堂內;學生對于學習資源多方位、多角度地接觸使得他們的學習內容更豐富多樣,因而學習模式也不僅限于傳統課堂上的“老師講,學生聽”。網絡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帶來全新的時間和空間概念,帶來全新的行為和思維模式。依托網絡信息的便利,英語寫作教學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一)實施過程寫作教學法。過程寫作教學法強調寫作是需要過程的,在寫作過程當中,作者、教師和同伴構成一個整體。學生在寫作中需要教師和其他同伴的指導和反饋,依據這些指導和反饋,學生需要反復推敲,不斷修改自己在寫作中的表達,這個過程是需要反復多次進行的,直到最后寫出能夠表達作者真實內心、符合主題、邏輯性強、沒有語言錯誤的文章。因此,過程寫作教學法注重的是寫作過程而不是寫作結果。由于過程寫作教學法強調同伴互評和教師反饋要貫穿始終,所以完全在課堂內實施過程寫作教學法并不現實,因為英語課堂上的寫作時間有限。這時候利用網絡的優勢實施外延課堂就很必要,讓學生利用課下更多的時間進行多稿寫作。在線自動寫作評分系統可以作為外延課堂的一個選擇,例如中國目前兩大自動評分軟件iWrite()和批改網()。但是自動評分系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評分更多的局限在低級寫作錯誤層面,包括語法和拼寫上,其忽視了文章的思想和邏輯性上的高級寫作錯誤;批改軟件的評語過于機械化而毫無創新性等。因此,基于低級語言錯誤進行的指導和反饋可以由在線自動寫作評分系統完成,這會大大節省教師的時間,以便他們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語篇層面的指導上。之后,教師和學生可以利用教學平臺、微信群、博客或是QQ群等一些應用軟件進行教師指導、同伴互評或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來進行多稿反饋和修改。信息時代帶來教育的革新,使得英語寫作教學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基于網絡和應用軟件,“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更多地與同伴、教師進行探討,由一次性成稿轉變為反復修改成稿,由單向反饋轉變為多向反饋”[5]。(二)采用多模態寫作能力的培養模式。信息網絡時代“人們不僅通過語言,而且還通過其他手段進行交際,如手勢、眼神、身勢、圖像、動畫、動作等,同時其他交際手段在社會交際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這樣,讀寫能力就逐步擴展為多元讀寫能力(multi⁃literacies)”[6]。多模態讀寫能力理論最早由新倫敦小組(NewLondonGroup)在1996年提出來,該理論的出現主要是基于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人們交流交際手段由最傳統的單一語言交流模式向多種多樣的基于網絡的交流模式的轉變。多模態讀寫能力的培養能“幫助學生能在不久的將來適應急劇的社會變化,迎接經濟全球化、語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際技術多樣化的挑戰”[7]。它由四個教學模塊組成:實景實踐(situatedpractice)、明確指導(overtinstruction)、批評性框定(criticalframing)和轉化實踐(transformedpractice)。實景實踐強調語言學習要浸入到實際的語言環境中。英語寫作發生環境多種多樣,包括傳統的寫作體裁,還有基于網絡的寫作交流,例如:社交軟件交流、電子郵件、社區評論等。教師在設計寫作課程時,要考慮基于真實的寫作交流環境,“把重點放在語言以及經常與語言協同和搭配進行交際的模態上”[8]。要學生真切體會到語言的真實用途。明確指導強調教師課堂教授的重要性。但課堂教授的目的不是強行灌輸知識,而是有意識地引導和啟發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時進行討論、思考、推理、概括、總結等。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好寫前活動(pre-writingactivity),充分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總結、概括等活動,為后續寫作打好堅實的基礎。批評性框定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使語言學習者能客觀地批判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巴ㄟ^批評性框定,學生能夠以一定的個人或社會距離客觀地來看待自己學習的東西,建設性地批評它,解釋它在整個文化中的位置,創造性地延伸和應用它,并能最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工作”[9]。批評性框定可以發生在寫作過程中的任意環節,無論是寫前、寫中還是寫后的活動設計,教師都要設計問題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力。轉化實踐強調對之前在實景實踐、明確指導和批評性框定三個環節中所學的知識能進行反思和實踐應用。學習者要在這個環節把所學知識內化和固化,并能在不同語境中構建新的意義。教師在寫作教學中不要忘了寫后環節的重要性,因為這是檢驗學習成果的重要一步。例如在摘要寫作中重點的是改述和主要內容摘要兩方面,所以在學習了如何寫摘要后,教師可以布置諸如閱讀其他文章的摘要,或是閱讀其他同學寫的文章摘要,也可以安排一段文字讓學生進行改述,甚至可以讓學生錄制一段音頻或視頻簡要介紹一篇文章等??傊诮虒W設計中,要把“已有資源與新內容結合起來,在前后知識上建立通道,使其不斷深入、固化,成為學習者的知識和能力”[10]。(三)豐富寫作教學內容和資源?!按髷祿勾髮W英語寫作教學內容不只局限于課堂上、教室里,還延伸到課堂外,擴展到網絡空間”[11]。傳統的寫作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教材和輔助教材,內容形式單一。而在信息化時代,高速發展的網絡帶來共享資源的不斷增加,社交軟件的全球同步,以及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學習模式;學習的內容和形式不再局限于課堂和書本,網絡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寫作教學資源,有諸如慕課和在線網絡課程等提供的在線教學指導,也有更加貼近生活的視頻、音頻和文字資源,還有多種多樣的在線詞典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和使用語言。很多在線資源都來自于英語母語者。如果學生在掌握了正確的信息搜索和分辨能力后,通過大量觀看、收聽或是閱讀這些原汁原味的英語,可以增加理解的語言輸入。這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學習寫作的實用性,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明確學習的目的,主動掌握和內化語言知識,從而大大提高語言學習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面對眾多的寫作資源,學生接觸到了多種多樣的寫作體裁,寫作不僅僅是寫一篇議論或是說明的短文,寫作還可以是一封郵件、一封道歉、感謝信、一張簡單的明信片,寫作也可以是在新聞下面的評論、聊天軟件上的文字,還可以是日記、隨筆、反思、小說、故事,等等??梢姡瑢懽鹘虒W也要注重實用性。面對眾多的網絡資源,教師也可以從中找能在課堂上進行輔助教學的音頻、視頻或是文字材料,以此來進行多模式寫作教學。(四)運用多元評價體系。傳統的寫作采用直接考試的形式,即一個題目加一篇作文的形式。確實,用一篇文章來決定寫作能力似乎不太科學?!坝捎谑軠y試主題、時間、場地和學生心理狀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種測試有很多局限性”[12]?!霸u價手段的多元化可以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13]?!按髷祿r代使讀寫能力的內涵發生轉變,寫作教學目標應相應做出調整,傳統的直接考試形式無法對新型讀寫能力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實現寫作評價手段的多元化,對提高寫作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具有積極意義”[14]。多元評價體系主張評估“從動態歷時的角度對個體的認知、元認知過程進行評估,旨在促進個體認知能力的改變并對其發展潛能進行評價,從而使傳統靜態測驗“結果導向”變為“過程導向”[15],意即評價應該側重寫作能力的歷史變化。依據過程寫作教學法,教師應根據寫作教學內容,目標和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評價體系,注重學生寫作過程、寫作潛力和認知的發展。評價體系由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電子檔案評價(e-portfolio)三部分構成。形成性評價從頭到尾貫穿整個課程,它能對學生是否掌握已學知識和技能做出及時有效的反饋。評價內容可以是課堂上或課堂后,線上及線下的學習活動、多稿寫作的修改次數和程度、同伴互評、網絡自動評分系統的成績等。終結性評價發生在課程結束后,它主要考查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成果,評價其是否可以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通常采用直接測試的傳統方式。電子檔案是指學生把整個寫作課程中的寫作成果(修改過的多個版本和最終版本等)以檔案的方式存在網絡上,教師和其他同學可以瀏覽。它既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努力和進步,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又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以此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等。

三、結論

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是大學英語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信息時代給英語寫作教學帶來了豐富的資源和內容,提供了多樣的學習交流平臺,同時也使得英語寫作交流呈現多元形式。大學英語寫作教學要順應時代需求,利用信息網絡和大數據,實現多模態寫作模式和過程寫作教學法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12]王海嘯.大數據時代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改革[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3):67-72.

[2][4][11]陳慶斌.大數據時代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重構[J].外語學刊,2016(3):129-132.

[3]唐錦蘭,吳一安.寫作自動評價系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4):53-59.

[5]楊曉瓊,戴運財.基于批改網的大學英語自主寫作教學模式實踐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5(3):17-22.

[6][7][8][9][10]張德祿.多模態學習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外語研究,2012(2):9-14.

[13]嚴明.高校學術英語寫作能力評價體系建構[J].外語學刊,2014(6):108-112.

[14]陳慶斌.大數據時代的大學英語寫作能力評價研究[J].林區教學,2018(9):49-51.

[15]張艷紅.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動態評價體系建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1):46-50.

作者:趙曉丹 單位:東北大學軟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