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主題式自主作文教學研究

時間:2022-05-24 10:29:33

導語:語文主題式自主作文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主題式自主作文教學研究

摘要:本文從九年級語文教學現狀談起,詳細闡述了如何在九年級教學實踐中實施自主作文教學模式。自主作文就是教學中遵循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和寫作的內在規律,通過教師的課堂引導啟發,提升學生寫作興趣,以“我口寫我手”的一種作文教學模式。在九年級學生疲于應付中考、寫作思路趨向枯竭的語文寫作教學現狀下,實施自主作文教學模式既體現了新課程語文教學改革要促進學生寫作個性發展的精神,也符合當下初中語文教學的現實需求。

關鍵詞:九年級;主題式作文教學;教學探究

語文作為學科的基礎,考查的是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其中作文作為兩者的綜合體現,更是在語文教學中占據極為重要的位置。多年來,基礎教育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師一直把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點,讓學生想寫、能寫作為語文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例如,指導初中生在進行以寫人敘事為主要特征的記敘文寫作時,如何構建一篇文從字順的記敘文,能以小見大、以情動人,體現作文真善美的主旨意趣已成為當下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自新課改席卷中國教育大地以來,各種課改新概念不斷涌現,其中“生本”“學本”的教育觀念影響深遠,一些名師在作文教學的實踐中摸索出一些較為成熟的模式,對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鄭尚洲的“四定六步”作文法;蔡明、施桂香的農村中學四步作文法;舒蘭縣第二十一中學“三課型、四課時、五步驟”作文模型教學等等。這些探索猶如一股春風,喚醒了作文教學的大地。《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語文寫作有如下要求:(1)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2)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3)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標準》中所定的要求是符合初中生思維發展特點的,但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九年級的學生因面臨中考的壓力,在寫作方面思維僵化、組織素材能力較弱、作文布局結構單一,導致作文常出現內容千篇一律、描寫乏味、質量不佳的狀況。

1九年級語文寫作教學現狀

對初中生而言,尤其是九年級的學生,作文教學由于時間分配與成效等方面的原因,在一整年的教學中所占據的時間甚微。九年級畢業班的學生因平時學業負擔重,每日往返于教室、宿舍的“兩點一線”式生活讓他們接觸生活面甚窄,難以兩耳聽聞窗外事,這些現實問題讓學生作文材料特別是生活方面的體驗積累少,于他們而言,寫作文著實是一件痛苦之事。從筆者近幾年的寫作教學觀察中發現,九年級學生作文大多存在以下問題:作文素材雷同、語言匱乏、結構單一。他們在行文過程中往往是一則材料用到底,只要是老師上課點評過的好素材,他們就會取其一磨煉成文,更換不同題目去用此則材料,老師所強調的高質量的作文素材須從生活中來、從閱讀中來等觀點對于他們而言,是無用的廢話。如“媽媽在校門口縫衣服”一事,教師在講評該作文時學生都連連點頭稱妙,于是在下次的寫作中就會出現十幾篇“媽媽在校門口縫衣服”抑或是“在校門口縫衣服的媽媽”,這些雷同作文讓改卷老師唏噓不已,待向學生調查原理由搪塞。從學習的經歷來看,九年級的學生看書寫作的量理應呈現一種疊加的狀態,并對寫作的質產生正向的推動作用,但實際情況卻與理想相距甚遠。一方面,在迫近中考的九年級,語文教師不敢有所創新,中考高分卷是怎樣的,就按著怎樣的套路去教,在方法和形式上不敢有所逾越;另一方面,九年級的學生面臨沉重的復習壓力。在時間和精力都不允許的情況下,“不敢”有所想法,也無暇有所想法,于是出現的只能是這樣多次重復的有量無質的作文,寫得不靈動,內容單調、言語乏味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改變九年級學生的現狀,改變他們現有的寫作思維,從主題活動切入來設計作文教學,有條理地幫助學生積累素材,提升感悟,是初中九年級語文教學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2主題式自主作文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主題式自主作文即是老師通過主題的確定,引導學生帶著主題去觀察生活、進行閱讀積累,在相互修改作文中積累素材,從一文中形成一類作文的寫作,從而幫助學生提升作文能力的一種作文教學模式。2.1以主題為線讀生活,體會感知勤積累。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大書,“書”中的知識需要我們細心體會,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的積累應從生活中來,從閱讀中來。九年級學生的學業壓力較大,過多的習題訓練會讓他們的寫作思維和素材選取局限在試卷小閱讀的素材中,沒有時間去體會生活百態是學生們共同的感觸。因此,筆者采用主題式觸發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思考,讓他們循著主題去觀察生活,從生活事件中深入拓展思維,了解人生百態。《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階段學生要求是要學會關注身邊人、身邊事,而九年級的學生疲于應付考試,疏懶于觀察身邊人與事,通過主題式作文教學讓他們換個角度,即能得到新的感受。如“升旗的眾生相”,通過指導學生在每周一集合升旗時,通過觀察集合前、升旗時、解散三個時段老師和同學們的言語行為、外貌神態,取一典型進行描寫,從觀察對象的外在表現揣摩他們的心理,從個體描寫到群體描寫等多角度進行觀察并思考,最后進行材料收集、辨析,從而形成自己獨特視角。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注意設計一些“主題小活動”來擴大學生的觀察視野,在觀察生活中增長見識,增加積累,如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課前五分鐘的故事分享活動,對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和增強感悟就很有價值。筆者以“身邊的小感動”為主題設計活動,目的是使學生留意觀察在自己身上發生或者同學們身上發生的小感動,從而提升讀生活的能力,積累文章材料的能力。在活動中,有的同學通過與同學們分享清晨教室中的讀書聲,感受學習生活的激動;有的同學則通過分享樓梯的值周同學們的微笑和問好,體驗有關愛的禮儀走進視野的愉悅;還有的同學通過分享鄰居阿姨給他送上烙餅的小故事,講述讓友善住進心里的暖心。這個主題以一個“小感動”作為觀察的突破口,展示細節,觸動學生的心弦,豐富了學生積累素材的情感體驗。類似的主題還有“社區中的小關愛”“路上見聞”“身邊奮發讀書小故事”等等,筆者在教學中通過各種小主題的切入,引導學生學著觀察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討論其以小見大之處在哪里、動人之處在哪里。在學生有足夠的作文素材基礎上,筆者又進一步把課堂五分鐘小主題分享演變成“三分鐘演講”。通過演講一個材料,探討材料凸顯的內涵,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過一個學期的積累,學生學會了用關鍵詞積累素材,用精巧的語言點化材料,使得自己的作文積累更豐富多彩。2.2以主題為綱讀文本,與學生共交流。目前,小學和初中課本使用的“部編版”教材對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得閱讀者得語文”一語雖有夸張之嫌,但卻說明了當下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而閱讀與寫作本就是相輔相成的,閱讀面廣,素材積累自然就廣,思維也就逐漸向縱深發展。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版本,課文的學習都是有主題有綱要的,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心靈成長的小說文篇,如《故鄉》《孤獨之旅》等,帶給學生對于成長的思考;第五單元是明清小說,讓學生通過整個單元小說文篇的學習,了解明清時代文學傾向。這種單元的主題設計在“部教版”教材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可見這是語文學習的一種趨勢。因此在九年級的作文教學中,應以本為本,以本為綱,通過與學生的探討交流深化寫作思想,讓作文帶著一種思考,呈現一種高度。筆者在進行九年級相同主題課文的教學時,特別注意選擇切入文本素材,讓學生在學過的知識中提升自我。如“感悟親情”這一主題,可從課本中篩選出不同的文篇,如《我的母親》《背影》《我的叔叔于勒》等不同角度、不同人物的親情,讓學生從多角度感知,遷移到生活中去。此外,寫作素材與語言的積累還可以從大寫作中來,即老師先通過綜合性學習的形式,學生在收集整理材料、班級活動交流過程中激發寫作靈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形成文字,“我手寫我心”,下筆成文。如《母愛》這一作文主題詞是通過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感悟母愛”中,收集資料,課堂展示與交流后循著這一活動最終確立的作文主題。在活動伊始,很多同學打不開思路,由于他們生活范圍較窄,對母愛的感受不夠深,大多數同學認為母愛是情感里一個共同的點,對于司空見慣的母愛,很多人都不以為然,筆者結合課文綜合性學習的要求,讓學生們廣泛閱讀各種體現母愛的文學作品、歌曲、詩詞,從不同的角度對母愛這一人類共有的情感做一個廣度的了解,從而拓寬自己對母愛的認識。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生都能通過討論、相互交流與形象拓展,形成一個主線,慢慢理清在自己生命中出現的那些母愛的足跡,學著用文學作品中的母愛形象作為自己作文的參照。經過“尋找”“甄別”“篩選”“交流”等環節,許多同學都能對母愛進一步認識了解,從而為自己的寫作做準備。2.3以主題為點修改作文,與學生同推進。“文章不厭百回改,反復推敲佳句來”。作文初稿在體會感悟行文后,須經過反復推敲修改才能形成較好的文篇,在這個推敲的過程中,除去獨思外,還需要交流。筆者在實踐中根據“一明確主題;二交流評改;三細節呈現”三個步驟來指導學生完成作文的精細化創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明確主題”,即每節課明確修改的主題,學生作文收上來后老師做一個統籌規劃,針對一些共同的問題初步確定本次交流添改的主題方向,如“如何進行詳中詳的描寫”“環境描寫與心理描寫搭配生花”“讓真情在細節中流淌”等。教師根據課程安排做主題作文的修改,提供課堂平臺;“交流評改”,即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作文并進行評改。針對每次的作文主題,教師提出評改的目的與范圍,給學生們一個自主批改的參考方法,經由局部到整體推進的方法,逐漸成文。這樣的交流以“同桌交流”“小組交流”以及“班級交流”三種形式進行,以使自己的作文在交流評改中二次成型。“細節呈現”,即教師針對小組交流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的引導,利用投影儀把主題修改中發現的細節在班級中呈現出來,學生集中點評細節,從不同角度自由發揮,教師做適時的點評,最后總結歸納,循著主題細節修改的要求去第三次修改自己的作文,使成文的質量再次提升。這樣,在課堂環境充分展示中,學生對自己作文中的某一部分進行一個優化修改,對主題細節的作文評改模式會有一個新的認識,最后能自主總結歸納出一類作文的經驗,再通過多次的練習實踐,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理性方法的掌握。這樣“一課一主題、一課一修改”的作文教學,不僅提升了學生反思歸納的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表達演繹能力的發展。筆者通過主題式自主作文教學方法的實踐運用,幫助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擴展了寫作的視野,有效地提升了作文的水平。

3結語

九年級主題自主作文貼近學生實際,學生樂于接受,從傳統作文跳出來,把課內外知識結合鏈接,學生在高頻率的學習中得到一泓清泉。

參考文獻

[1]余洪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教學的思考[J].吉林教育,2009(8).

[2]徐蘇萍.興趣———打開寫作之門的金鑰匙[J].中學教學參考,2012(8).

[3]石國光.學生作文重在求真[J].文學教育(下),2007(4).

[4]王密芬.如何提高初中作文教學質量[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4).

[5]金力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構建“生本”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0(1).

[6]李艷.談談初中作文教學[J].新課程(下),2010(10).

[7]袁偉鋒.提高初中作文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2(8).

作者:陳縝 單位:廣西南寧市三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