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班級管理中“后進生”的轉化

時間:2022-03-03 09:55:49

導語:小學班級管理中“后進生”的轉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班級管理中“后進生”的轉化

摘要:“后進生”是一個班集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平時的班級管理和教學中,這部分學生群體卻容易被班主任冷漠對待。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后進生的教育,卻關系到班主任工作的成敗,因此不容忽視。本文擬從分析“后進生”的概念出發,進而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來系統探討“后進生”產生的具體原因,最后從后進生本身、家長、學校、社會四個方面提出具體的對策。力求對小學班主任在實施“后進生”管理時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后進生轉化

1“后進生”概念

“后進生”的概念對班主任來說,并不陌生。在整個班集體中,這部分群體或許最令班主任頭疼,部分班主任對“后進生”的管理態度是:冷淡。“后進生”指在后天教育引導下形成的特殊學生,通常表現為學習成績差、行為習慣差等,但這部分學生并不包括先天存在智力和生理問題的人。教育大辭典對“后進生”的解釋:“思想品德發展上距離教育目標的要求較遠,在思想行為上存在較多的缺點,落后于一般同學的學生”。顯而易見,因“后進生”并不存在智力缺陷,促使其轉化為優等生也有機可循,但班主任需具備一定的耐心。

2“后進生”的具體表現形式

2.1厭學,學習成績差:“后進生”在學習方面主要表現:厭惡學習,缺乏求知欲。同時,小學生厭學也是學習興趣缺乏的表現。由于缺乏認真學習態度,從而學習成績落后于一般學生,“后進生”就這樣逐漸形成。小學生學習成績的落后不僅來源于其學習興趣的缺乏,也有部分學生是學習方式不當,進而引起學習成績低于同班或者本校的其他學生。厭學,學習成績差是“后進生”在學習層面的主要表現之一。

2.2行為習慣和品德差:“后進生”也包括行為習慣差的學生。素質教育提倡:通過在教師教學的引導下,學生實現全面均衡的發展。無疑,除了智育以外,德育也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只有當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品德同時合格的情況下,才能稱之為“合格”學生。“后進生”行為習慣差,主要體現:學習環節(不尊重同學發言、隨意打斷教師講課……);道德環節(下課沒禮貌,亂扔果皮紙屑……);處事環節(亂說臟話,給同學起外號……),以上列舉的多種情節,都是“后進生”在行為習慣方面所呈現的具體表象。同樣,社會生活中,“后進生”缺乏社會責任感,無視集體利益。

3“后進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3.1學生方面:第一,小學學習階段,學生身心發展處于飛速上升的時期,“后進生”在高年級尤其明顯。低年級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極強,多數學生能服從教師引導,其行為習慣和品德表現良好,同時,學科知識較為簡單,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上差距較小。小學中年級,學生處理事情時,逐漸出現主觀認識,并不完全遵循老師的意見。此時,自制力強和弱的學生,其行為習慣優劣呈現一定差距,由于學科難度有所提高,學習也呈現出一定差異性。高年級學習中,部分學生開始挑戰教師的權威,相比行為習慣好的學生,學生品行優劣呈現差異性。同時,由于學習難度加大,學習成績也呈現兩極分化。第二,小學生的自我表現欲強而自我控制力弱。研究表明,小學學習階段,學生特別期待受到更多的關注。因此,課堂上,部分學生會通過不正確的方式吸引同學或老師的注意,可卻忽略其行為會影響他人學習。小學生隨地扔果皮紙屑,經常說臟話,這也來源于其自我控制能力弱,不自覺去模仿外界的行為。

3.2學校層面:第一,俗話說:“教師一句話,學生一輩子”。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長久的!教師的不當行為習慣,易引發學生養成壞習慣。比如:教師用臟話辱罵學生,經過一段時間,也許學生就學會說這些臟話。教師的及時干預也是改善學生行為習慣的途徑,當學生做出錯誤行為(如隨地吐痰),教師及時加以糾正,錯誤行為在今后出現的頻率將會減少。反之,壞習慣日漸形成。同時,在學習中,部分“后進生”產生的原因是學習方式不當。此時,教師如果合理引導,比如:鼓勵學生大膽改進學習方式,并為其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和目標,也許學生的成績會很快提升。第二,在學校,除教師外,小學生與同學接觸最多。個別學生在校外養成壞習慣并帶到學校,在學習和玩耍中擴散開,進而在小團體乃至班級中形成壞風氣。班風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假如學生所處環境的學習氣氛并不濃厚,其余學生在學習中也易懈怠。第三,評價一所學校辦學的標準,首先當看學校的特色。特色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在其指引下,不斷積累,形成獨特的風氣(校風)。以校風帶領班風,班風促學風。南寧市濱湖路小學建立在“夢開始的地方”的基礎上,積極踐行培養小紳士、小淑女的理念,在校風的引導下,學生懂禮貌,遵守學校紀律和各項規章制度。由此可見,校風對學生的影響巨大,失去良好校風的支持,良好班風也難以建立。

3.3家庭層面: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根深蒂固,教育孩子決不能純粹依靠學校的努力,家長在學生成長中扮演著不容忽視的角色。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入學之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基本受父母的影響,入學之后,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才逐漸受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共同影響。因此,無論任何時期,家庭教育對學生都有重要的影響。學習生活中,導致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原因多種多樣,家長不重視教育是其中一環。小學生每次取得進步,心里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當學生取得成績時,家長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則會消退,久而久之,成績可能會下降。在農村,有的家長做法尤為欠妥,因自身條件不好,只允許自己的孩子念完初中。基于不良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后進生”形成的概率大大增加。同時,留守兒童問題是長期以來關注的話題,在農村中更加明顯,由于父輩教育監管和親情缺失,學生學習動力缺乏。

3.4社會層面: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信息化背景下,游戲也孕育而生,由于小學生自我調控力弱,易沉迷于網絡,從而造成成績落后。同時,近年來,網絡臟話的傳播速度非常迅速,特別是游戲環境中,說臟話以及不良行為的養成更是快之又快。網絡語是最近比較火熱的詞語,其中不乏有不當的詞語。學生習得之后,易滋生壞習慣。同時,有的學生在沉迷網絡之后,無錢上網時,翻窗偷盜,雖然小學生中案例較少,但不可不防。當然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局限于網絡,也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如闖紅燈、公交車上不主動給老人孕婦讓座、買東西不排隊等行為,都會對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進而導致其道德品質缺失。

4“后進生”轉化的具體策略

本研究基于對后進生產生原因的分析,從學生自身,學校,以及家庭和社會四個方面進行思考,并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4.1學生

學生自身應樹立熱愛學習,勤奮上進的意識。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后進生”轉化教育中,自我教育極具重要。矛盾著的事物是一分為二的,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若想實現“后進生”的轉化,首先需要學生本身樹立熱愛學習,勤奮上進的意識。只有當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意識,在學習中才能做到學有所獲,提高學習成績。同時,當學生端正態度且認真學習時,其品行也會改善。日常學習生活中,他們會以一名合格少先隊員的身份來要求自己。因此,在教育教學中,首先應陶冶學生的情操,引導學生從內心深處出發,做一個愛學習、守紀律的孩子。學生學會注重學習及自身行為習慣時,教師對“后進生”的教育才能如魚得水。

4.2學校

4.2.1班主任應給學生足夠的關心和耐心:在教學中,常常遇見一類學生(學習刻苦,但成績落后)。對此,班主任應關心和鼓勵這部分學生,幫助調整學習方式,促進他們學習進步。在學校,“后進生”由于成績落后或行為品德差,常常受同學排擠。他們外表看似堅強,其實內心卻很脆弱、自卑。對待這部分學生,教師應包容他們、用愛感化他們。小學生行為習慣差,往往來自周邊環境影響,因為其年齡小,自我控制力差,常在不經意間養成壞習慣。但好在其可塑性強,只要教師合理引導,改變其行為習慣也相對容易。班級管理過程中,我們應給學生足夠的尊重,建立良好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其建立對教師的信任感。此時,班主任管理學生將會事半功倍。在“后進生”的教育中,應做到:以說服教育為主,以懲罰教育為輔。素質教育大背景下,對新時期的班級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提倡“以生為本”。“后進生”行為習慣的養成,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學習生活中逐漸形成。因此,班主任對“后進生”進行教育時,一定要滿懷期待與耐心,認真的教導他們,不輕言放棄。同時,班主任應該針對班級后進生的不同特點建立各自的檔案,并制定個性計劃,抓反復、反復抓。[1]

4.2.2發揮班級管理中的集體效應和異性效應:后進生的轉化工作除了班主任之外,還應借助所在班集體的力量,好的班風是每名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因素。[2]良好的班風不僅能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同時班集體不僅具有引導作用,更具有約束作用,其約束力表現在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方面。因此,在整個班集體中,應發揚愛學習、講文明的風氣,形成良好的班風;制定相應的班規,規范和約束學生的行為。同時,巧用“異性效應”,發揮異性效應的激勵和互補作用。在學習中,女生形象思維強于抽象思維,語文成績不錯,而男生恰且相反。班主任在分配座位時,可以讓男女交錯而坐,增加其交流機會,促使男女學生雙方取長補短,達到學習共同發展的目的。

4.3學生家長

4.3.1家長需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不可忽視!學生部分行為習慣的養成來源于家長的影響。小學生年齡小,對事情缺乏自己的主觀認識,喜歡模仿身邊的人。因此,家長需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用榜樣的力量來感化和教育孩子,促進“后進生”的轉化。在生活中,倘若家長自身具備大量不良行為習慣,孩子也難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同時需注意,家長應該表里如一,在生活中的任何時候,都應該嚴格要求自身行為表現。切不可僅僅在孩子面前表現高尚偉大,而其他時候則道德缺失。

4.3.2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呵護:孩子心靈較為脆弱,易受到外界的傷害,也容易得到滿足。因此,家長需要關心和呵護他們,“后進生”原本就是指學習成績差或品行不良的學生,在學校,一旦他們和其他學生發生沖突,無論對或錯,教師一般指責這部分學生。老師反感,同學歧視,“后進生”在學校學習中,承受壓力其實特別大。因此,他們需要更多關愛與保護。倘若家長也打罵他,則容易使其傷心或者反感,產生逆反心理,厭學也會更加明顯。因此,生活中,家長應該多關心和愛護孩子。當孩子對家長建立足夠信任時,再對其進行教育,取得的效果將會更加明顯。所以,請家長不要吝惜自己的鼓勵和表揚,多贊美和鼓勵孩子,讓他們沐浴在愛的海洋里,健康快樂的成長。

4.4社會

4.4.1發揮網絡環境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隨著信息網絡的飛速發展,除課堂學習和閱讀書籍外,計算機也成為學生認識世界的一道窗口。借助網絡,學生能了解更多的知識和文化。但計算機給學習帶來幫助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弊病,如:游戲和網絡不良信息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缺乏,網絡成癮。因此,我們要引領孩子正確使用網絡,幫助其學習。倡導文明上網,瀏覽健康網站。網吧場所禁止未成年人入內,打擊網絡不良信息的者,為孩子提供健康的網絡環境。安裝電腦的家庭,家長要加強監督,合理安排孩子使用電腦時間,使網絡在幫助學生學習發展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4.4.2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社會環境對學生影響巨大,社會不文明現象容易使學生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應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讓整個社會充滿愛和關懷。同時,應該加強社會監督,凈化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打擊各種腐敗行為,加強廉政建設;加強整頓文化市場,尤其是影視文化市場[3]。還給小學生和諧健康的社會環境,在此環境下健康成長。學校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社會。傳遞社會正能量的方式多種多樣,如:通過學校教育宣傳,通過報刊和網絡宣傳,通過家長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者:劉俊銘 梁宇 單位:廣西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邵國明.淺談班級管理中后進生的轉化[J].教書育人,2015(03).

[2]何保玲.淺論小學班主任如何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J].學周刊,2012(07).

[3]朱程程.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J].新課程學習,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