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傳統文化融入班級管理探索

時間:2022-12-05 10:59:38

導語:中醫藥傳統文化融入班級管理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藥傳統文化融入班級管理探索

[摘要]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是學生在學校里學習與生活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載體。學校將中醫藥傳統文化融入衛生類高職學校班級管理探索實踐,建立以“未病先防”為特色的教育機制,進行“三因制宜”為核心的育人實踐,建立“辨證論治”為核心的班主任工作機制,進行“五行理論”為核心的中醫藥特色德育教育,將中醫藥文化與班級管理有機結合,創新探索衛生類高職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關鍵詞]中醫藥;傳統文化;班級管理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高度重視的重大課題。在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新形勢下,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培養傳承中醫藥文化、創新中醫藥事業的復合型和創新型高等醫藥專業人才,傳承、創新、弘揚中醫藥特色優勢,要嚴格遵循我國國情和教育的教學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和中醫藥知識的傳承規律,研究具有中醫藥特色的高職衛生學校學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一、中醫藥傳統文化融入衛生類高職學校班級管理的可行性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我國中醫藥學發展過程中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認識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體系,是中醫藥服務的內在精神和思想基礎。中醫藥文化是醫學文化的一部分,醫學文化沉淀的人道主義、仁愛精神、公益思想、博容理念,中醫藥文化也深刻體現。中醫學是自然科學和人文文化相互融合的產物,具有明顯的科學與人文的雙重屬性,這是中華醫道的本質所在。當前,我國進入文化多元時期,各種因素不同程度地影響著高職學生的政治觀、思想觀和價值觀。高職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學生管理又是一個較為系統的建設項目,它涉及到學生思想教育、班級管理、班級活動組織、就業指導、人際關系協調,以及班風、學風建設等問題。班級是學生在學校里學習與生活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載體。因此,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醫藥文化的優秀資源,正確引導當代衛生高職學生樹立符合其職業特點的價值觀,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課題。中醫藥文化蘊含著極具價值的人文知識和哲學思想,也是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資源。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強調以人為本,相關基本理論有五行學說、經絡、病因病機等,將中醫藥學這些理論和方法與班級管理工作緊密結合,值得很好地研究與運用。

二、建立以“未病先防”為特色的教育機制

中醫有“治未病”理論,即在疾病未發前做好預防工作,如果疾病已經發生,則應爭取早期診斷治療,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與轉變。把此觀點應用于班級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嘗試以“未病先防,即病防變”為指導思想,開展校園內外系列安全教育工作。如,加強班集體的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加強班級應急預案的建設工作,促進班集體的安全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穩步推進;重視進行宿舍和教室消防疏散演習;每班設置安全員,平時注意收集學生各方面的信息,做好“防患于未燃”;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著眼于預防,以“治未病”思想指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醫中藥理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會學生修生養性之道,要注重平時的生活作息、飲食營養,調節情志,讓學生明白中醫理論中的病因病機,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醫認為致病邪氣與機體抗病能力之間相互斗爭發生盛衰變化決定著人們身體的病癥輕重表現;如果由于致病因素影響,導致機體陰陽兩方面失去相對的協調與平衡,就會形成陰陽失調的病理狀態。以班級為單位,讓學生關注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學會重視增強人體正氣和防止病邪侵害;指導學生有健康的心態,采用各種體育鍛煉形式增強人的正氣,如太極拳、太極扇、跑步等。根據自然界氣候變化不同,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起居有常、飲食節制、勞逸結合,引導班級學生相互監督、相互影響。

三、進行“三因制宜”為核心的育人實踐

中醫理論“三因制宜”的主要內容是,在治療疾病時,要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個性體質、以及病人生活所處環境、季節氣候等不同情況,制定與病人相適宜的個性治療方法。因此,班主任老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面對不同的學生或同一學生的不同階段,也要因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采取相適宜的方法,要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根據學生年齡、性別、體質、行為習慣等不同特點,全面觀察學生的整體情況。如建立特殊學生檔案,由班主任和班干部進行一對一的持續幫助,并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成立家長委員會,每個班級都建立家長QQ群。學校設有“心靈氧吧”,為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單獨幫助。應當根據不同季節氣候,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活動。在春夏時期,氣溫由溫漸熱,陽氣升發,學生宜動不宜靜,此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廣播操比賽、趣味運動會、參觀藥用植物園、去藥品相關企業社會實踐等。在此時期,學生行為較活潑,易沖動發脾氣,因此在班級中應當加強對學生的校規校紀法制教育,做好學生思想動態關注和預防工作。在秋冬時期,氣候干燥,人體腠理致密,活動宜靜不宜動,此時開展相應的社團活動,如文藝演出、詩歌朗誦、書法繪畫展覽、校園科技節、文化藝術節等。在此時期,學生行為內斂,易懶散抑郁,因此在班級中應當加強對學生生活、學習的指導,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動態。

四、建立“辨證論治”為核心的班主任工作機制

“四診”望、聞、問、切是中醫了解疾病的四種診斷方法,根據所收集的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最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班主任老師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運用四診診法進行“辨證論治”,全面深入分析學生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對學生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狀況進行全面掌握,從而做出正確判斷和處理。“望”清其各方面的表現,“聞”透班級同學的評價,“問”明其所需,“切”準其思想脈搏,做到“四診”合參、辨證論治。研究學生的心理,思索其行為動機,進而制定具體的、因人而異的教育措施,并根據處理效果隨時修正,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創造和諧的班集體。“整體辨證,審查內外”,把重視整體病情與局部病變的這種相互關系,對應于班級管理中,即重視整個班級的風氣與重點關注個別學生相結合,從而達到對整個班級管理的效果。

五、進行“五行理論”為核心的中醫藥特色德育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其中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已成為國人的人生信條。中醫理論中五行“金、木、水、火、土”,對應五臟為“肺、肝、腎、心、脾”,我校探索具有中醫藥特色對應的德育教育“義、仁、智、禮、信”,由中醫理論引申而出,不僅具有我校中醫藥特色,學生也易于理解和實踐。金-肺-義,金象征著信念堅定,“義”提倡在學習實踐中敢于追求真理;木-肝-仁,木象征著通達仁德,“仁”提倡學生時刻懷有同情心,以德服人;水-腎-智,腎五行屬水,腎為先天之本,“智”提倡專業技術為本;火-心-禮,心五行屬火,“禮”提倡從心而發,講究禮儀;土-脾-信,脾五行屬土,脾為后天之本,“信”提倡誠實可信為做人之本。總體形成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你追我趕的評優活動,促進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

六、中醫藥傳統文化融入衛生類高職學校班級管理的作用和意義

利用中醫藥文化加強衛生類高職學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班級管理,不僅讓學生對傳統中醫藥文化加強的了解,還增加了對中醫藥學相關知識系統學習和應用的積極性。班主任老師通過將中醫藥文化和班級管理有機融合、相互滲透,與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社會實踐等各方面緊密銜接,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醫德倫理,培養學生傳統思維能力與認知能力。這種創新探索衛生類高職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僅讓衛生類高職學生全面感受和實踐應用中醫藥知識,提高了職業能力、專業知識、實踐技能,更能在中醫藥文化環境中建立起來良好班風和學風的熏陶中,身體素質、思想道德、心理都得到健康成長,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高敏,徐明元.中醫藥文化的內涵及其功能[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2(20):629-630.

[2]張繼偉.淺談中醫“治未病”思想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9):1192-1195.

[3]艾瑛,洪標祥,龔玉秀.淺談中醫理論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運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4):144.

[4]李秀杰.談中華傳統文化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影響[J].考試周刊,2018(16):22.

[5]李雋.中醫藥文化融入醫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2015(2):49-50.

作者:蔣 燕 周偉軍 胡 晶 單位: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