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教育磨合思考

時間:2022-05-12 04:43:15

導語:大學生創業教育磨合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創業教育磨合思考

一、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差別

20世紀90年代以前,大學生是高人一等的天之驕子,大學更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似的存在,大學校園在世人眼中是純凈的一方樂土。自大學合并擴招以后,大學這方樂土即不復存在了,上大學對大部分家庭來說不再是傳說,同時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每所大學面對的嚴峻考驗,越來越多的媒體與學校考評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大學校內師生也更多地關注專業的前途,大學的功利性不可避免。傳統教育與創業教育一開始有些格格不入,大學的傳統教育是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注重知識的傳授與創新,在大學這個無需擔心衣食住行的小世界里,學習可以是學生生活的全部。而創業教育更注重學生的社會能力,在創新的基礎上,強調學生學以致用,為將來融入社會打好基礎。毋庸置疑,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創業教育更契合時代背景、符合時代的發展規律。大學教師如何調和二者之間的差別,筆者認為,通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方式,可以搭建溝通傳統教育與創業教育、凈土與功利之間的橋梁,也能使大學教師在教學中重新定位。批判性思維與傳統的形式邏輯思維不同,是一種綜合性的思維,是集形式思維與辯證思維、思維認知與情感能力于一身的思維方式,既是一種學習能力,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批判性思維在西方是作為一門大學必修課程存在的,目的是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在學習中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一種生活態度,將批判性思維滲透到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與創業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創業教育并非要讓每個學生都自主創業,更重要的是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其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作為一名非創業教育培訓的大學老師,應該在傳統講授知識的教學方法中,加入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結合專業的特點,配合創業教育的推進。

二、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傳統教育的磨合

根據《教育部關于批準實施“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2年建設項目的通知》,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內容包括創新訓練項目、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三類。創新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個人或團隊,在導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條件準備和項目實施、研究報告撰寫、成果(學術)交流等工作。創業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團隊,在導師指導下,團隊中每個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扮演一個或多個具體的角色,進行編制商業計劃書、開展可行性研究、模擬企業運行、參加企業實踐、撰寫創業報告等工作。創業實踐項目是學生團隊,在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下,采用前期創新訓練項目(或創新性實驗)的成果,提出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創新性產品或者服務,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從以上三點要求可知,創業教育并不是職業培訓,雖然創業教育目的在于讓學生融入社會,但大學并非是學生職業訓練場,學生的創業是在完成現在學業基礎上的創新與發展,因此創業教育不能也不應取代傳統教育中知識的講授與積累,只有當知識儲備到一定量時,學生才會有質的飛躍。因此,調和學生職業實踐與傳統教育的差別,應通過批判性思維進行。

1.課堂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大學教育是對某一專業進行深入學習與研究,更注重專業知識的培養,即將學生限制在一定的專業框架內,對其他專業涉獵較少。因此,首先學生應注重專業知識的積累,這一階段應拋棄功利的影響,認真做學問,教師應在此階段潛移默化地滲透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最能直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課程是邏輯學,尤其是法學專業中的法律邏輯學。批判性思維脫胎于傳統的邏輯學,只有在學好普通邏輯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深化到批判性思維。形式邏輯思維主要訓練概念、命題、推理、論證等一系列內容,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形成邏輯思維。大部分大學都將形式邏輯或數理邏輯作為一門必修課,所以大學生都會受到邏輯課程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將形式邏輯向非形式邏輯引導,可以通過命題推導和論證實現,即以不要求唯一正確答案的方式,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對同一件事物想出多種解決方法。法律邏輯在法學專業學生中能很好地起到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目的。法律邏輯是從屬或依附于法律的,法律邏輯要在法律實踐中,發揮并完善其工具性功能。這種工具性功能是基于法律特征、通過非形式邏輯研究方法提升的,而不是照搬數理邏輯的形式化方法獲得的。在概念講授中,對法律概念內涵與外延的理解要注意到法律概念的特點,法律概念有規定性、模糊性的特點,且正是由于法律概念是人為規定的,所以在具體到案例時,要求學生把握設定該法律概念時的立法政策、司法走向等問題對概念內涵與外延的影響。命題講授一樣要注意法律條文的特點,在隱含命題轉換時,也要注意法律命題與一般性質命題的區別。在推理講授時,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推理規則的基礎上,注意法律推理實踐中的目的性,要結合實踐的需要,找尋適合自己的推理方式與過程。這些都是在形式邏輯講授的過程中滲透到學生思維中的。法律推理的特點使其與傳統邏輯有很大區別。在法律邏輯課程中,與法學專業聯系比較直接的是偵查假設與論證。這兩部分內容在教學中可直接結合法律實踐。偵查假設是根據司法實踐中調查取證、刑事偵查的需要而設置的課程內容。這是一種逆向思維的過程,與事物的發展規律相反,偵查等司法實踐中需要從已經發生完畢的事物中找尋事物發生時的真相,能否實現真相的還原不僅與偵查學中科技使用相關,對于司法工作者來說,更重要的是其逆向思維的能力。不同角色的司法人員,其對于真相的需要是不同的,在法律中,只有法律的真相而無所謂事實的真相,只有能被證據證明的真相才是法律評判中的真相。所以,在此部分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作用很直接,如作為律師搜集證據時,要從當事人的利益考量,以何種問話方式取得需要的證據,鍛煉學生談話技巧與思維的能力;作為刑偵人員,從揭示真相出發,如何從現有證據中推論事發時的真相從而進一步尋找案件突破口,鍛煉學生逆向推理思維的能力;作為法官,如何從正反兩方面的證據中判明事實真相從而作出判決,鍛煉學生綜合推理思維的能力;作為控辯雙方,如何利用雙方證據達到己方的目的,鍛煉學生論證思維的能力。這些思維能力的培養,僅僅以法律邏輯學一門課程的講授顯然達不到預期目的,還有賴于在部門法教學中貫徹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在法學教育中,部門法的比重是最大的,通過部門法滲透批判性思維能在潛移默化中轉變學生的思維方式。法學教育并非要學生熟知現行的一切法規,當然學習法規是其學習內容中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不是背熟所有法條,而是掌握一種理念,要從現代立法的精神出發,了解法的內涵,追求法治的實質。學生固然要為了前途去面對各種考試,但卻不能在考試中變成考試機器,盲目遵從標準答案。“一個只從教師或書本上獲取一切教益的人,即使躲開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使自己滿足于填鴨般灌輸的誘惑,也不會被迫去兼聽雙方觀點。”當學生的思維在應付考試中已成為一種定式時,這將是教師的悲哀。針對各個部門法的特點,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方法也不同。法理、憲法類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主要通過比較中外法學理論基本觀點、文化基礎等對比方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專門的部門法可通過案例講解等方法;與訴訟法相關的部門法可在講解訴訟程序中培養學生思維方式。這些課程的講授固然可以傳達給學生一種新的思維方法,但卻不能讓學生得到有效的實際鍛煉,因此需要學生參加各種學生活動,以達到批判性思維的實際操作。在其他專業中,并沒有如法律邏輯這種專門能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課程,也不能如法學部門法那樣可以與法律邏輯結合。但由于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能力,在各個學科中都可以找到適當的方法。對于文科學生而言,評論即是一種很好的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方法,通過對名著的評論,對外文的不同翻譯,甚至是學生間作品的互相評論,都可以達到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目的。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說,方法就更豐富了,雖然對于理工專業正確的結論應只有一個,但通往這種理論上唯一正確答案的道路卻有無數條。這個正確答案有的要通過無數的實驗才能真正找到,有的要通過無數次演算才能證實。因此,做實驗的方法、效率、結論的準確度等都是對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的考驗。讓學生對自己的實驗、報告的結論能找到進一步完善之處,失敗了也能很快重新振作尋找方法,這才是培養大學生正確學習的方法。

2.教學活動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當知識累積到臨界點時,學生自然會針對專業知識有新的見解,此時應引進創業教育,對學生自己發現的有針對性問題開展社會實踐性的調查與服務。不同專業創業選擇有各自特點,其中創業訓練項目是以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扮演角色達到訓練目的的。如果將角色扮演這一階段加入角色互換這個環節,可以更好地完成職業訓練的目的,這也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一個必要手段。以法學專業學生為例,由教師指導讓學生模擬一個案例,盡可能地讓所有的學生參與進來。由學生出演當事人、證人、警察、律師、檢察官、法官、社會群眾等眾多角色,讓學生真實體驗案件發生過程、取證過程等實踐,案件模擬在開庭階段時會遇到很多“意外”,如證人當庭翻供使原本的設計難以進行的情況,或是原告又拿出新證據等狀況,這些意外很考驗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在實踐中,以“許霆案”為背景,由教師設計一場因銀行人員操作失誤導致的當事人賬戶金額超出實際數額的案件。對于此案,從一開始的案件定性問題,學生們就展開了激烈的爭辯,開庭階段,雙方更是針鋒相對,辯論時已達白熱化,情緒激動,而法官的扮演者此時能掌握庭審的節奏,當即宣布休庭。活動中的各種變化既讓參與演出的同學感受良多,也讓開庭現場的觀眾感受到實際庭審的激烈與戲劇化。正當所有人為法官宣布判決松一口氣時,教師宣布互換角色,即原來的原被告與法官進行角色調換,律師與公訴人進行調換,警察與證人進行調換,目的是打破學生原來的思維慣性,迫使他們站在原來立場的對立面重新思考同一問題。這種思維轉換的訓練經實踐證明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學生們在活動中雖有過怨言,有過爭論,但到活動結束時,卻又意猶未盡。其他專業亦可采取類似方法,結合專業特點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如旅游專業中導游與游客角色,會計專業中會計與審計角色等。智慧來源于經驗,角色互換活動主要考慮學生在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場景作為模擬,而且盡可能讓所有學生參與到各個細微環節,盡量讓角色扮演真實,有真實的參與感,真正實現創業訓練的目的。

三、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傳統教育的關系

創業教育目標明確,對大學生畢業后融入社會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其功利性過強。作為大學教師,傳統教育要求的教書育人仍應是大學教育中的主旋律,在教學工作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完成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是大學教育的根本。傳統教育與創業教育是當代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兩者之間應是主輔關系,傳統教育為主,創業教育為輔,只有在傳統教育完成任務的基礎上,創業教育才具有應用價值,雖然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功利沒有錯誤,但沒有規范的功利必成公害。因此,大學教師首先應完成傳統教育要求的知識積累,然后在此基礎上完成知識創新,最后才是社會實踐訓練。(本文來自于《教育與職業》雜志。《教育與職業》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房麗李國莉工作單位:大慶師范學院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