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困境與突破

時間:2022-04-16 11:09:43

導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困境與突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困境與突破

摘要: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常態,呼喚國內高校高度重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加強創新創業教育。但目前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普遍在辦學定位、教育理念、文化氛圍、學科地位、人力資源等方面存在發展困境,高校需要在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教學體系、創業保障、教學人才等方面進行突破,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教學體系、構建全方位的創新創業軟環境保障、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兩棲”型專業化教學團隊,構建良性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圈。

關鍵詞:經濟增長;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體系

1引言

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增長步入新常態,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簡稱國貿)專業亦如此。因此,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通過不斷提升本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創新推動創業,從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和提升就業成為必然趨勢。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就已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國家發展戰略;2015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三十八次提到“創新”、十三次提到“創業”、兩次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主要的原因是當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滯后,缺乏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存在不足,學生的專業技能不高等等。因此,如何優化國貿專業的教學體系,積極開展和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推動學生熟練運用所學專業知識進行創新創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將成為當前及未來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

2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2.1國外研究現狀。熊彼特創新創業理論推動了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1912年,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創新創業理論”,他認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而創業就是這種新組合的實現。他認為經濟增長的真正根源就是創新創業。熊彼特的創新創業思想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傳播,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之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展、創業熱潮的風起云涌以及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對熊彼特創新創業思想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通過對澳大利亞醫藥行業48家公司的實證檢驗,Hindle和Cutting(2002)證明創業可以提高就業和公司績效。Natalia和Isabel等(2009)運用計劃行為理論,通過對西班牙卡斯蒂利亞-萊昂地區的354家公司作為樣本進行路徑分析,發現不斷接受管理學和創業教育的人更富有創新性,創新行為與創新教育可以相互促進。企業的經營創新需要學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創新和創業能力(Marie、Anne和Jerry(2009))。而Thursby和Fuller等(2009)通過對在讀MBA和科學與工程博士研究生綜合培訓規劃的調研,認為學生需要能夠將基本知識轉化為技術和創新能力的技能。為此,國外很多高校很早就開始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研究和開發。以美國為例,1947年和1949年哈佛和斯坦福大學分別開始實施創業教育,哈佛在MBA教學中開設《創新企業管理》創業課程。到2003年,美國1600所高校開設了2200多門創業課程,44種相關英語學術刊物及其100多個創業研究中心,它們不斷完善創業教育的教學方法,舉辦各種高校創業計劃競賽,加強創業研究等。其他發達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新加坡、韓國等,都較早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而且在實踐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2國內研究現狀。第一,對創新和創業的關系研究,學者在關注“創業”與“創新”差異(劉鍵鈞(2003)、李乾文(2004))的同時,也在努力探索“創業”與“創新”之間的聯系及其本質上的滲透與融合,李時椿、劉冠(2007)、張映紅(2006)、任迎偉、張寧?。?006)等都認為創業和創新之間本質上具有無法分割的關系。第二,對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及問題的研究,高曉杰(2007)、孫玥,解長福(2011)等認為我國高校目前存在創業基本知識教育相對落后,創業師資力量不足,創業課程體系不健全,缺乏創業實踐指導及創業支持相關措施,創業基地難以提供等問題。第三,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現途徑的探索,王杏芬(2010)、劉艷,閆國棟等(2014)、尹翔,郗芙蓉(2015)等學者認為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契合是價值指向;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的融合是核心素質;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應深度融合;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的整合是實現路徑。第四,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曲秀琴、呂秀麗(2013),蔡杰、韋維(2014),劉艷、閆國棟等(2014),徐曉輝、蘭草(2014),馬利英(2018)等提出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框架基本由創新創業精神培養、創新創業知識與技能訓練、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三個維度構成,課程教學模式可采用傳統教學與案例教學、專業課程與課外活動、模擬教學與體驗式課程相結合,從而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創業素質與相關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v觀以上研究,目前中國的創新創業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同歐美發達國家差距甚遠。在理論研究上,大多是泛泛而談,不能對理論知識的具體方面進行透徹而系統的分析,結合案例分析甚少;在教學實踐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具體專業教育中的研究甚少,缺乏針對性,忽視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本文將通過對國貿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困境和突破提供新思維,助力高校國貿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和深化發展。

3國貿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困境

3.1辦學定位對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制約。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服務于區域經濟、為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培養專業復合型人才的辦學定位,往往造成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忽視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地融入專業教學中,造成對學生創新創業理念、能力培養的缺失。具體表現為:在課程設計上重基礎理論課程輕實踐實訓課程,在教學內容上重理論性知識傳授輕探究性、前沿性專業知識培養,在教學模式上重單一傳統課堂教學輕實訓實踐教學。這在國貿專業人才培養中也是如此。因此,如此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會觀念滯后、思維固化、缺乏創業意識和創新思維,從而導致缺乏合作精神、承擔風險的能力、缺乏組建公司和管理公司的相關專業知識、法律法規常識以及遇到困難時的分析、應變能力等。如此長年累月地沒有新事物的磨煉和刺激,學生就會失去創新的積極性,漸漸的個性就會變成被動型的對世界新事物沒有興趣的人。3.2傳統教育理念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沖突。傳統的高校教育重視大學生通識教育、專業教育以及就業技能等教育及輔導,輕視對創新創業的科學指導,這往往造成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誤讀,認為其是就業“困難戶”專業的“救命稻草”,或是學生畢業后“發家致富”的“必修課”。于是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傳統教育理念里是缺乏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生沒有需求,高校沒有意識。但是,當前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格局和趨勢使更多高校教師意識到各中小企業已成為各國經濟的增長點,“獨角獸”企業數量規模一定程度上成為衡量一國新經濟戰斗力的重要依據,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對人才培養的積極意義,認為其不僅可以創新學生的思維模式,而且也有益于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所以開始有意識的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中,減少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障礙。但據調查,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對此興趣不高,認知不強,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徒增了其個人的學習負擔和提高了畢業門檻,這也導致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阻力增加。3.3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氛圍與創業支持系統不完善間的矛盾。雖然國家大力激勵和扶持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及教育,但是近年來進展緩慢。其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大多數高校校園大學生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仍欠濃厚,課程開發流于形式,相關創新創業比賽停留表面,后續的鼓勵政策支持力度不明顯,僅停留于簡單的場地租金優惠或減免、少量的啟動創業資金支持等,學生在創新創業中沒能掌握科學的方法,導致創業失敗居多,影響創業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這些創業支持系統的不完善,使“孵化”機制無法凸顯,濃郁的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氛圍難以顯現。3.4創新創業教育學科地位的邊緣化。很多高校在制定某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時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如何確定不同層次高校、專業、學科背景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教學內容、基礎課程及教學目標等?還是不分專業、所有學科全面打通?據調查,目前一些高校從事創新創業課程教學的大多要么是管理學學科的兼職師資,要么是學校招生就業部門的師資,這樣往往很難把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起來。而且不少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內容是直接參照就業指導課程,而有的高校卻是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為素質教育的選修課,供普通本科生自主選課,這些都很難保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實施。3.5創新創業教育人力資源的匱乏。目前大多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力資源的來源主要為有創業經驗的個人和創業研究專家,他們大多為校內教師、企業管理人員或政府相關部門人員等。對于有創業經驗的企業管理人員來說,他們更多的是作為高校創業教育活動的評委或嘉賓,很少參與到學校正規的創業教育課程中。這樣其創業經驗就無法有效系統的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生創業意識和提升創業教育成效。而具有創業經驗的高校教師是有限的,專業教育教師專業知識強,創業經驗弱,這往往導致在專業授課中難以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從而使專業教師對學生創新創業思考的影響是有限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4國貿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突破

4.1理念突破:確立國貿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貫徹落實“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精神,秉承“學以致用、授之以漁”的教學原則,以“創新創業”為核心,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一方面加強創新創業意識和興趣教育。通過積極指導學生進行各種創新創業研究與實踐活動,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獲取豐碩的成果。通過積極組織和帶領學生參加各種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如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挑戰杯、國貿技能大賽?。▍^)賽、國賽等,引導學生開創新思維,推行實踐多元化,發揮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將創新精神貫穿于實踐教育活動之中;另一方面加強創新創業基本素養教育。通過創新創業訓練營模塊課的設置、實驗室虛擬仿真模擬、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集中實訓、企業家講談壇等,以及通過支持學生成立創新創業協會或社團等,實現創新創業基本素養教育的校內外聯動;第三方面推進創新創業能力實踐教育。通過鼓勵師生在線上(如創辦虛擬公司)或線下(如到校企合作基地掛職)進行創業鍛煉、協同創新、組建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室,或鼓勵整合多方資源完善大學科技園、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等建設。4.2體系突破:構建多維度的國貿專業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教學體系。創新創業教育在傳統的國貿專業人才培養計劃里一般都缺乏或被忽視,這是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業精神的。因此,結合專業教育,構建多維度的國貿專業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教學體系迫在眉睫。我們將課程體系設置為國際貿易專業知識類、創新創業基礎知識類、創新創業實踐模擬類有機結合的三大模塊,提出校內校外兩大課堂共同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設置一個政府、高校和企業三位一體的國際貿易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保障體系(如圖1)。4.3保障突破:構建全方位的創新創業軟環境保障。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迅速增加與就業困難的矛盾日趨凸顯,自主創業成為緩解這一矛盾的一副“良藥”。但是大學生創業率和成功率偏低的現實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服務體系不完備、不夠健全。為營造積極向上的創新創業環境,高校應該構建全方位的創新創業軟環境保障。首先,政策支持。如推行彈性學分制,為有需要的在校創業學生保留學籍。其次,創業教育支持。突破傳統教育體系,構建各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再次,資金支持。如通過學校創新創業項目立項資助、校友創業基金以及銀行合作等方式搭建資金保障平臺,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活動,且減緩后顧之憂,活力得以激發。最后,孵化支持。學??梢怨膭睢椭鷮W生的創新科技成果進入創新科技園,協調各方面關系,為大學生創業公司的創辦及后續孵化提供優質服務。通過政策、教育、資金和孵化等全方位的配套支持,激發在校生創新創業的活力與潛力,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的軟環境保障。4.4人才突破:打造優秀的創新創業教育“兩棲”型專業化教學團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亟待培養一批“專業化+創業型”的兩棲師資,他們對工作有情懷和對事業又充滿熱情。那么高校一方面需要打造更高綜合素質的創新創業型教學團隊。依托現有的教學資源平臺與教學環境,以教學質量為核心,加強創新創業培訓,以教學改革為動力,以制度建設為契機,突出創新創業,全方位打造立體化創新型教學團隊,培養高水平的創新性人才,實現“1+1>2”的協同效應。另一方面利用現有的校外資源,聘任成功創業者、風投經理、企業家等各業高端優秀創業精英,擔任本校創新創業課程兼職教師,構建一個由校內專業教師+輔導員、校外創業人士+社會企業家等專兼職結合的多元化專家型智庫,為進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保障。

5結語

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背景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日趨緊迫。只有突破目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辦學定位、教育理念、文化氛圍、學科地位、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困境,才能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激發、促進學生創業者的不斷涌現,推進中小企業革新與研發,優化產業結構,撬動經濟的快速增長。

參考文獻

[1]高偉.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問題反思與對策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5,(08):92-95.

[2]王杏芬.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22-26.

[3]馬利英.基于創新教育模式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J].未來英才,2018,(01):171-172.

[4]李家華.創新型經濟視野下的創業教育發展[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0,(09):52-56.

[5]費志勇,陳夢玲.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若干問題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8,(11):97-101.

作者:廖萬紅 孫子婷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