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
時間:2022-07-01 03:53:08
導語:民辦高校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大學越來越成為一個疊加的場域。除了傳統的學術底色外,大學主要受到社會經濟等場域的滲透,產生場域疊加效應,對青年教師的發展造成阻礙,從而造成大學青年教師接受學術場域的規范作用減弱,發展信念發生動搖,學風走向浮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進一步規范大學青年教師的“入場”秩序,完善他們的利益表達機制,優化大學青年教師發展的支持性條件。
關鍵詞:場域疊加;教師發展;對策
提高教師隊伍水平是高校提升辦學水平的核心戰略,也是當前國家高等教育宏觀政策調整的優先方向。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明顯的分化現象,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能夠較快適應高校的學術環境,順利完成角色轉化,逐步成為教學和科研骨干。但是,也有不少青年教師的發展遭遇困境,逐漸陷入迷茫,甚至有一部分人拋棄學術堅守,失去初心,思想和行動極端功利化,追求精致的利己主義,這是當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借用場域理論,對此加以分析并嘗試提出適宜的解決策略。
1大學場域疊加的內涵闡釋
1.1場域及其特征。場域是布迪厄“場域—慣習論”的核心概念,“從分析的角度看,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net-work),或是一個構型(configuration)”[1]。因此,場域是具有自身邏輯和必然性的客觀關系空間,如果說場域是一張社會之網,那么位置則是這張網上的各種網結。場域同時也是一個爭奪空間,占據不同的位置,就會有不同的資源,從而發揮不同的作用。場域還是一種形塑的中介,影響行動者的因素總是通過場域的特有形式和力量的特定中介環節,才能產生影響。資本是場域中競爭的目的和手段,包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1.2大學場域的疊加效應。大學場域以學術為底色。高校是培養人才、追求真理、創造知識、傳播文化的物理和精神空間,這為高校打下了學術底色。這一場域是獨特的,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校場域的“入場費”是高昂的,需要長時間的知識積累和能力磨煉,從本質上說拒絕一切投機取巧和急功近利;二是“無功利的”,學術人的勞動價值不是金錢而是報酬,這種報酬通過同行的評價,通過獲得聲譽、獎金、職位和參與社會團體的活動而得到保證,他們只對真理感興趣。大學場域呈現疊加趨勢。所謂大學場域疊加,是在關系思維和場域開放性特征作用下,大學學術場域不斷受到其他場域(主要是社會經濟等場域)影響和滲透的現象。一方面,從大學的社會責任和使命來看,其功能越來越走向多元化。市場和權力的誘惑無孔不入,大學失去了往日的寧靜,更多趨于迎合而日趨喧囂和浮躁,傳統的學術目標逐漸淡漠,對真理的追求精神逐漸被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所侵蝕。另一方面,從現代知識分子特性來看,他們具有二維性,“知識分子一方面獨立于宗教、政治和經濟等權力之外,尊重知識界的特殊規則,關注公共領域里批判話語文化的建構;另一方面又必須對自己的階級利益、政治權威、個人地位(名聲)孜孜以求,成為‘追逐名聲的動物’”。[2]兩方面的影響對大學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自我發展的選擇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
2大學場域疊加對青年教師發展的阻礙
2.1大學青年教師接受學術場域的規范作用減弱。場域具有符合自身特征的規范性力量。大學場域受到社會經濟等場域的疊加,將會嚴重影響學術場域的相對獨立性,從而削弱對青年教師的規范作用。學術場域規范作用減弱退出的空間,必然被經濟等場域力量補充。盡管大學場域的起點在于學術,它擁有自主化的趨勢,但這種自主化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大學演變成斗爭性場域,越來越趨于無序,不僅是學術資本,而且權力資本、經濟資本都成了競爭的目的和手段。在這樣的場域中,青年教師身份較低,受到的限制也就越多,獲得的各種資源、機會相應減少,一部分教師甚至成為受排斥、受壓制的弱勢群體,事業心被嚴重挫傷,成為大學場域的“游離部落”。2.2大學青年教師的發展信念發生動搖。改革開放后,中國市場經濟興起,經濟權力開始侵入大學場域,高校辦學曾被當作拉動經濟的手段。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大學教師視野更加開闊,競爭意識增強,效益觀念提升。與此同時,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對于大學教師發展的負面效應也逐漸顯現,一部分教師的職業信念開始動搖。他們把獲得經濟收入當作成功的標志和追求,從而放棄道德堅守,社會責任感淡漠。以往在高校教師中倡導的“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對學問的敬畏成為稀缺現象,“奉獻”“人梯”從個人詞典中逐步退出,關注點也從精神向物質層面位移,校外兼課、公司兼職、投資炒股成為普遍現象。有的青年教師對工作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學校成為掛名的地方,主業當副業;有的能夠“玩轉”大學場域的青年教師,也多由于權力資本和經濟資本的優勢,視學術為江湖,自己成為成功混跡于學術場域、媒體場域和權力場域之間的“兩棲”或“多棲”知識分子。2.3大學青年教師的學風走向浮躁。大學青年教師在入職前已經做了多年的準備,但是,“他們卻對自己希望工作的地方從組織到功能都知之甚少。他們的觀念與行為是他們在工作中形成的”。[3]大學在理性上承諾讓教師靜下心來從事科研和教學,但實際上對社會的盲目迎合卻愈演愈烈。在管理的價值取向上,學校雖然宣揚“以人為本”,但實際上仍然強調大學排名指標上的數值,強調個體對集體的服從。在管理的具體手段上,看似完美的制度設計營造的卻是短視、急功近利、惡性競爭的環境。例如,當前大學通常都把教師當成一種資源看待,無論是引進人才還是對現有教師的態度,所關注的都是他們能夠帶來的學歷層次、科研成果、論文級別與數量。對于能夠決定教師學術資本增加的諸如職稱評定、評優評獎、項目申報、出國進修等遴選中,仍然只強調上述這些硬性指標。這種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必然造成大學學風越來越浮躁,甚至成為一些青年教師學術不端的溫床,他們投入精力的目的只是為了一些業績表上的數字,從而離真正的學術越來越遠。
3促進高校青年教師發展的主要策略
發展離不開適宜的場域,對于當前大學青年教師的發展來說,可以引導他們采取健康合理的發展途徑和方式,達成學術發展目標。維護大學場域的學術環境,創設一套適合自身運行邏輯的場域規則至關重要。3.1規范青年教師的“入場”秩序。青年教師進入大學場域,“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就需要為他們規范“入場”秩序。1)強化大學場域的學術特征。大學教師的物質報酬并非最多,但許多人愿意從事大學教職,其初心往往在于理想大學場域學術邏輯的純粹,學術自由的魅力,學術法則的公平,以及為學校和社會多作貢獻的愿景。“大學場域也應是這樣的一個場域,參與者置身其中,保持自立,在彼此發生異議時,應該拋開一切不科學的手段”[4]。強調學術場域規則的支配地位,讓教師擁有對真理的信仰,對公平競爭的渴望,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預期,讓他們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價值,享受教書育人的樂趣,對于增添教師對大學場域的內在認同至關重要。2)努力減小權力、經濟因素的干擾。目前大學場域缺少的并不是工作壓力和競爭力,而是創新的活力。大學與企業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以追求知識和價值為目的,后者是追逐利潤為旨歸。因此,學者們需要的是思想的自由氛圍以及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大學不能用僵化的程序、嚴格量化的指標、單純的物質利益對教師加以控制,從而改變大學教師渴求知識和真理的習性,變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對于剛剛入職的青年教師,這一點更為重要,只有自主創新的工作環境才是對他們最高的激勵和獎賞。如果任由經濟和權力因素滲透,其中的壓力與競爭圍繞的很可能并不是真理和學術,而是權力經濟資本的爭奪。因此,大學在開展學術活動時,應該把強調學術原則和排斥權力、經濟等非學術因素的干預和威脅作為根本,并且把它作為大學青年教師“入場”即要堅守的準則。3.2完善青年教師的利益表達機制。1)提高對完善利益表達機制的認識。現代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已經成為一個巨型機構,大學內部的管理體系日趨擴張,管理方式日益復雜。由于青年教師處于職業生涯的初期,各類資本均處于劣勢,他們的處境更為不利。所以,高校必須完善青年教師利益表達機制。2)完善傳統利益表達渠道。美國現代社會學家威廉•多姆霍夫指出:“如果與其在總人口中的比例相比,一個群體或階級的代表人數過多或過低,那么,人們就可能推論出這個群體或階級是相對強勢還是相對弱勢的。”[5]因此,首先要增加青年教師在各類代表大會和委員會中的比例,讓他們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其次,推進信息公開,讓青年教師能夠及時了解關涉自身利益的事項;另外,要嚴格執行信訪制度,及時處理相關問題,積極引導青年教師合理表達訴求。3)拓展新型利益表達平臺。按照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參政模式,“更好的決策取決于公共參與,而不是依賴于官僚人員或技術人員,公共利益可以通過群體最大限度的參與決策來體現”[6]。高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開設qq群、微信、“網絡論壇”“青年郵箱”等,讓更多的青年教師參與進來,為他們提供便捷的表達渠道,減少中間環節,讓青年教師的訴求直達決策核心,避免信息失真,提高解決問題的時效。3.3優化青年教師發展的支持性條件。大學青年教師對于自身的發展要能做到自我反思,當然這種反思很難,因為場域的參與者易于受到實際利益的誘惑并被場域“幻象”所迷惑。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學術自由的真正敵人是學者自己”[7]。在此前提下,大學的責任就是盡量為青年教師發展創造支持性條件。1)建立青年教師發展的相關制度。將青年教師發展作為整個教師發展體系的重點,將青年教師的管理與學校教師的選拔任用、評價考核、晉升獎勵等制度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要結合所任教學科特點,突出教育教學方面的發展。2)開展多元化的教師發展活動。對于青年教師,除了一般性的教育教學培訓之外,要讓他們盡快熟悉學校的工作環境、權利義務、可利用資源、需要與之合作的人員。這樣,有利于他們在了解學校和院系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確定自身定位,幫助他們制定適合自身條件和順應學校和院系發展愿景的職業規劃。3)成立青年教師發展共同體。教師群體學習提高與教師個體的可持續發展是互為保障、互為依托、互為促進的。建立校內青年教師發展共同體,構建教師發展的共同愿景,打造合作的文化氛圍,可以為教師相互交流和反思提供多種途徑。通過共同體建設,建立校內教師相互評價、交流分享的平臺和氛圍,增加教學研討會、沙龍、網絡平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共同體中的作用等。
總之,由于場域的疊加效應,大學場域有可能由一個追求真理、培養人才的共同體,蛻變為等級森嚴的科層場域,甚至成為不計手段相互傾軋的名利場,從而導致青年教師的行為改變,造成發展目標和路徑的嚴重偏離。因此,進一步研究多場域因素相互作用的機制,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維護大學場域的學術環境,保障青年教師的健康發展,這既是個體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大學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皮埃爾•布迪厄.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34.
[2]陶東風.知識分子與社會轉型[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27.
[3]唐納德•肯尼迪.學術責任[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19.
[4]張俊超.大學場域的游離部落———大學青年教師發展現狀及應對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10.
[5]威廉•多姆霍夫.誰統治美國:權力、政治和社會變遷[M].呂鵬,聞翔,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31.
[6]祁型雨.利益表達與整合———教育政策的決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6.
[7]魏敦友.學術自由的真正敵人是學者自己[J].社會科學論壇,2005(6):118.
作者:陶曉燕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
- 上一篇:高校思政課改工作探究
- 下一篇:高職院校思政課課改幾點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