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教育調查探析

時間:2022-03-26 02:45:40

導語:大學生創業教育調查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創業教育調查探析

[摘要]項目組以廣東省多所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從創業環境、創業意識、創業課程三個方面對大學生創業意愿進行了調查,分析了阻礙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原因,提出了構建多層次基金支持體系、營造創業文化氛圍、分層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開設有院校特色的創業教育、優化教學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搭建多樣化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平臺等建議。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創業教育;現狀;調查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進入加快轉變的關鍵時刻,迫切需要培育發展新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及倡議。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對于強化高等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要求,明確了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任務與舉措[1]。2016年全國兩會上,總理再次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常態下,有效開展創業教育是地方本科高校服務新常態下地方創新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2]。在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時期,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的創業意愿如何?院校的創業教育課程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哪些?本文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調查與探析

一、廣東省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業意愿現狀分析

本次調查主要以廣東省應用型地方高校全日制本科生為調查對象,選取廣東省的粵北地區、粵東地區、粵西地區及珠三角地區的5所地方高校的本科生進行調查,共發放了2000份調查問卷,回收問卷1974份,回收率為98.7%。此次調查主要包括創業環境、創業意識、創業課程三個方面的內容,并對部分院校成功的大學生創業者以及在校生進行了訪談。(一)創業資金的獲取途徑是創業的難題,創業意愿影響最大因素來自家庭。一般大學生的創業資金主要來源于家庭、銀行借貸及風險投資。難以獲得資金是大學生創業道路上始終存在的最大難題。調查顯示,54%的大學生認為創業資金來自家庭的資金支持,21%的大學生認為資金來源于政府機構,15%的大學生認為資金來源于學校,僅有10%的大學生認為資金來源于銀行。同時,71%的大學生認為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最大的因素來自家庭,17%認為來自學校,10%認為來自自身因素,2%認為來自社會。對家庭影響因素方面的調查顯示,56%的大學生認為家庭經濟不好是阻礙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因素,也有21%的大學生認為家庭經濟好的大學生更愿意選擇創業,15%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選擇創業與家庭的教育有直接關系,而8%的大學生認為父母觀念不開放會影響下一代的創業觀念。從這可以看出,大學生選擇創業與家庭脫離不了關系,也反映出資金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二)創業意識不足創業意識不足,畢業后首選創業的比例低。廣東省作為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在高校創業教育領域起步也比較早,自2000年起,廣東省大部分高校開始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目前廣東省有35所本科高校設置了創業學院,107所高校開設了創業課程,那么廣東省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如何呢?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選擇“畢業后立即創業”的僅占2%,73%的學生選擇“先就業后創業”,8%的大學生選擇“先考研后創業”,17%的大學生選擇“依情況而定”。同時,在對創業的認識方面,57%的學生認為應以學習為主,沒必要花費太多精力在創業上,他們覺得大學的學習時間比較寶貴,沒能很好地去拓展一些創業的任務;21%的學生認為創業具有非常大的風險性,害怕失敗從而浪費金錢和精力;15%的學生認為創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害怕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7%的學生認為創業不知道要從哪一個方面入手,沒有什么創業的意識。目前,高校的課堂時間占了大學生大部分的時間,大學生的時間與精力畢竟有限,在校期間創業也容易造成舍本逐末的結果[3]。另一方面,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求穩的思想一直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很多人不愿意自主創業[4],加上大部分大學生缺乏基本的創業能力,認為創業只能作為一種沒有辦法的選擇。(三)期望有更多的創業相關政策期望有更多的創業相關政策,社會實踐活動對自主創業幫助最大。在被調查大學生中,43%的學生認為,政府應該出臺更多有利于大學生創業的政策,35%的學生認為,學校或者企業可以提供社會實踐機會,14%的學生認為學校可以提供更多創業比賽,8%的學生認為,大學生創業的能力與自身的天賦和家庭的觀念有關。社會實踐是學生積累社會經驗、提高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5]。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54%的學生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和社會經歷;23%的學生雖然有過社會實踐經驗,但他們認為這些經驗沒有促進其創業能力;21%的學生雖然有提高自身創業能力的意愿,但是并未實際行動;僅有2%的大學生能夠從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提高自我的創業能力,并已經著手于自己的創業當中。有43%的被調查者認為對自主創業幫助最大的活動是“假期實習/課外兼職”,有20%的被調查者認為是大學的社團活動,12%認為是大學的創業大賽。(四)創業課程以基礎類為主創業課程以基礎類為主,創新創業實踐類活動課程最需要加強。調查顯示,大學生接受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主要是創業基礎類課程,占34%;其次是創業指導類課程,占24%;創新研究類課程占14%;學科前沿知識類課程占14%;其他創新創業課程占23%。同時,被調查大學生認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最需要改進的是“創新創業實踐類活動不足”,占59%;其次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不足”,占49%;認為“需要改進教學方法”的占43%,認為“課程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占31%。此外,在調查“希望開展的實習實踐/學術活動”這一問題時,被調查學生認為可以“提供更多活動開展機會”的占74%,希望“提供相關培訓課程”的占73%,希望“豐富各類活動的開展形式”的占71%。

二、相關思考與建議

(一)構建多層次創業基金支持體系構建多層次創業基金支持體系,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上述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創業經濟環境方面主要是融資問題[6]。以廣東省為例,除了來自家庭,大學生可能獲得的創業融資途徑就是各類大學生創業基金和青年創業小額貸款項目。例如,廣東省團委建立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創業基金+孵化培訓基地”的一體化扶持機制,由廣東大學生創業基金、廣東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和廣東大學生“U勢界”創業項目大賽三大塊內容構成,主要對大賽的獲獎項目予以支持。“廣東粵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投資基金”主要通過向社會募資,并專注于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市場化管理投資基金,其主要投資“挑戰杯•創青春”廣東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的優勝項目、在校大學生及畢業5年內的大學畢業生創辦的具備獨創性、有成長潛力的企業。這些創業基金主要是對創業后期的資金資助以及對創業成功的大學生給予獎勵,而鮮有對創業初期的學生提供資金資助的。可見,政府需要為大學生構建一個多層次的基金支持體系[7],尤其是如何為大學生創業初期提供資金資助,輔助大學生踏出創業的第一步。(二)營造創業文化氛圍營造創業文化氛圍,轉變就業觀念,激發大學生自主創業熱情。調查反映出大學生選擇創業與家庭有很大的關系,除了資金的獲得外,這也與家庭觀念和教育有一定的關系。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義輕利”“重士輕商”“重農輕商”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創業者的創業意愿,因此學校、政府和社會應努力營造創業文化氛圍,轉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學校層面,一是可定期舉辦“創業沙龍”,邀請各個專業的成功校友回校分享創業成功的體會,成功校友的創業經驗與專業切合程度較高,更能提高學生的創業熱情。二是通過舉辦“創業論壇”等講座,分享最新的創新創業動態,激發學生的創業靈感。三是可通過舉辦各類創新創業文化活動,通過校園文化活動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轉化為創新創業計劃,把創新創業熱情轉化為創新創業行動。四是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定期推送創新創業的案例,宣傳創新創業政策,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讓創新創業教育隨時隨地進行。發揮學校與企業、研究機構的互動功能,邀請企業走進校園,與學校聯合開辦創新實驗班,創辦創業基地,形成校內校外、校園與社會、人人有責的開放式創新創業教育。(三)分層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分層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開設有院校特色的創業教育。調查反映學校開設最多的是創業基礎類課程,這類課程主要是通識型的課程,授課對象是全校學生,課程內容缺乏專業針對性。對于部分有創業意愿或有一定創業基礎的學生來說,這種通識型的課程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且各個院校本身有著各自的優勢學科和地域特色,學生的就業或者創業有一定的傾向性。因此,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一是要設置創新創業意識類課程以及創新創業實務類課程。該類課程可在低年級開設,幫助學生培養創新創業意識,樹立正確的“創業觀”,讓學生了解創新創業就業基本知識和經營企業的基本技能。二是要設置創新創業實訓類課程,WKB團隊訓練、沙盤模擬訓練等能為學生積累創新創業實踐經驗。三是要設立特色課程。例如,根據麥可思2016年對粵北某高校的調查報告顯示,該校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主要從事銷售、餐飲/娛樂相關的崗位,主要集中的領域是零售商業、教育業。因此,該地方院校應結合自身的特點,給學生開設相應的創業課程,例如針對零售商業的營銷類課程,而教育培訓業則需要學生具備關于課程設置和培訓的原理和方法相關知識,能夠教授和指導個人及團體,能夠正確評估培訓效果等。四是要引入外校、外地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網絡課程,具體包括網絡公開課,精品開放課程等,供學生自主學習,并納入學分管理,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類課程可根據需要分層開設,既有針對全校學生的普適型課程,也要有與專業緊密結合的專業導向型課程,還可根據本校學生創新創業特點提供“特色”型創業課程。(四)創優教學方式創優教學方式,更改考核方式,打造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調查顯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迫切需要改進現有的教學方式。目前,課程教學多采用課堂教學,但教學方法仍存在不足,缺乏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本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動態帶入課堂,通過案例法、模擬訓練、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將創新創業活動與所學學科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學以致用,提升自己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針對課程教師實踐經驗不足這一問題,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應制訂長期的教師培訓計劃,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打造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走出去”,即通過校企“雙向交流”,選派骨干教師深入企業跟崗學習和實訓不少于3個月,豐富教師的實踐經歷,提升其自身創新創業能力;鼓勵教師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同時加大培訓力度,選派創新創業教育骨干教師參加國家級、省級創新創業培訓進修,提升教師隊伍的創新創業素質。“引進來”,即聘任企業優秀人才作為兼職教師,到學校承擔部分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任務,指導學生的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同時,應推行學分制,實施彈性學制,改進學生的考核評價方式。要改革傳統的筆試評價方式,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8],根據課程的層次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基礎類課程可采用筆試的形式;實踐實訓類課程可采用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導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過程性評價;同時將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項目實驗、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實踐等活動納入考核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參與這些活動獲得相應的創新創業學分。(五)搭建多樣化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平臺搭建。多樣化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平臺,促進學生能力增值生能力增值,使大學生從被動就業走向自主創業相關研究表明,參加過創業大賽、參與過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或自身有過創業經歷的畢業生,其創業意向顯著高于其他畢業生,此類經歷是大學生積累實戰經驗、獲取創業資源、培養良好創業心理品質的途徑[9]。同時,調查顯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最需要改進的是“創新創業實踐類活動不足”的問題。因此,實踐教學環節以及課外實踐活動均對促進學生能力增值有積極影響。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各專業應結合自身專業構建實踐教育體系,該體系可結合學科專業競賽、教師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開展,將假期的社會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同時結合校園科技創新文化以及省級、國家級的學科競賽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各級的創新創業競賽,通過競賽和社會實踐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此外,學校還可尋求校際、校企的合作與資源共享,并通過開展校際、校企聯合活動,進一步豐富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改善創新創業活動的單一形式,從而為學生搭建多樣化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平臺,完善課內外實踐環節,進一步促進學生能力的增值。

[參考文獻]

[1]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2015-05-04)[2016-11-10].

[2]張士威.新常態下地方本科高校創業教育的困境、成因及消解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3):6-8.

[3]劉地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J].教育評論,2017(11):88-91.

[4]黃兆信,羅志敏.多元理論視角下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6(11):58-64.

[5]吳伯志,唐瀅,葛長榮,等.“三融合、五驅動”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建構與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7(18):48-50.

[6]徐小洲,倪好,吳靜超.創業教育國際發展趨勢與我國創業教育觀念轉型[J].中國高教研究,2017(4):92-97.

[7]邵月花.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0):76-79.

[8]朱麗.新常態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教育支持體系構建研究[J].高教探索,2016(6):117-120.

[9]尹潔,徐琳,李鋒,等.大學生自主創業意向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教育評論,2016(8):59-62+114.

作者:林育曼 饒浩 單位:1.韶關學院教育學院 2.韶關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