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團創新教育模式分析

時間:2022-01-20 11:14:08

導語:高校共青團創新教育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共青團創新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大學生是國家實現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生力軍,高校開展創新教育便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高校共青團在推動高校創新教育的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在構建創新教育服務機制,推動開展創新教育活動方面,華南師范大學共青團有幾點值得借鑒的做法:以協同育人為工作理念,搭建科技創新育人平臺;以科研創新項目為依托,構建創新教育服務機制;以整合校內外資源、建立激勵機制為保障,著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同時,以校園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全面營造積極良好的校園創新氛圍,最終實現高校創新人才的協同培育和全面發展。

[關鍵詞]華南師范大學;高校共青團;創新教育;創新人才;服務機制;評價體系

一、高校共青團推動高校創新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經濟發展轉向創新驅動,使經濟發展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管理創新的驅動,而科學技術創新顯然是其中的核心。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必然離不開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和輸送,大學生作為最具有創新能力的群體之一,是國家實現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生力軍[1]。因此,在高校開展創新教育成為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2015年5月13日,國務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并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出階段性目標:2015年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2017年形成科學先進、廣泛認同、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明顯增強。由此可見,文件對高校創新教育的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時,必須“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法”,通過開展科學有效的創新教育活動,提高師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著力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高校共青團作為高校黨政領導機關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為聯系和服務青年大學生的紐帶,有“引領青年、組織青年、服務青年和維護青年合法權益”的宗旨,也有凝聚青年的工作優勢和協同創新的育人功能。在創新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高校共青團應當緊緊把握大學生提高創新能力的需求,通過科技學術項目、科研賽事、創業實踐活動等方式助力高校創新教育的開展,并通過整合校內資源、完善創新人才的激勵機制,為學生在科技創新的探索過程中提供適度服務,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這既是共青團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科技創新時代的號召和使命。

二、高校共青團構建服務高校創新教育機制時遭遇的問題

(一)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不深入,校園文化氛圍不濃

良好的創新意識是形成扎實的創新能力的前提,也是開展創新活動的基礎。高校共青團在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存在幾個問題:一是創新教育過于形式化和教條化,缺乏靈活性和發展性。在開展創新教育活動時往往只關注活動表面的“亮點”,不注重活動本身對大學生思想意識的影響;過分強調創新教育體系的模式化,不注重教育本身靈活性和發展性的特點。二是對培養對象的定位不夠清晰,受眾面較窄。在開展各類創新活動的過程中,對于部分未參與其中的大學生缺乏及時有效的引導,在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廣泛性和深入性方面仍有欠缺[2]。三是創新教育的宣傳報道不深入,榜樣典型樹立不突出,校園創新文化氛圍不濃,創新教育缺乏足夠的傳播力和吸引力。

(二)創新教育平臺搭建不穩固,協同育人效果不明顯

創新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涉及到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調整,還涉及到高等院校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的統籌管理和統一調配等問題[3]。高校共青團在服務創新教育方面因高校創新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而次生引發了平臺搭建不穩固、協同育人效果不明顯的問題:一是對于各類創新教育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同,對于各類活動的投入參差不齊,直接或間接影響師生對活動的關注度和創新作品的質量。二是高校內部各單位、各部門的協同育人意識不夠強,同時由于與其他校級職能部門缺乏有效的橫向溝通,校內學術資源、經費支持、硬件設備等未能實現充分有效的使用。三是高校職能部門管理過程中存在“條塊分割”現象,導致二級學院在落實文件精神和實際操作中缺少對接部門,缺乏統一領導,影響創新教育活動進程[4]。四是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形式單一,主要集中在講座、社會調查這類簡單易行的方式上,而發明創造、創業等更高層次的科技創新活動的參與率偏低。

(三)專家智庫建設不系統,跨專業創新能力不強

學生和教師是高校開展創新教育活動的兩大主體,從學生和教師這兩方面入手是高校共青團構建服務高校創新教育機制的前提。尤其是高校創新教育平臺的搭建和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一批在各個專業領域具有專長的專家。但就總體情況而言,很多高校尚未組建起校級層面的創新教育專家智庫,或智庫建設不成體系。這一方面導致高校開展創新教育所依托的專業評審委員會表現為學科結構單一、團隊穩定性弱的特點,影響到大學生創新項目評定和審核的質量。另一方面,由于單一學科研究存在封閉性的特點,加之學校缺乏對專家智庫的統籌管理與協調,導致各學科、各專業領域之間缺乏充分的交流,也不利于跨專業協同創新意識的形成。此外,大學生跨專業創新能力不強、科技創新素質有限等也制約高校創新教育的開展,師生創新能力、創新素養、創新需求等方面的源頭問題也亟待解決。

(四)激勵與評價體系不完善,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

激勵機制是推進管理工作的核心要素,它決定著管理系統能否真正實現良性運轉。高校共青團構建創新教育體系尤其需要強有力的激勵機制。總體而言,目前對于大學生創新活動的激勵主要存在“兩個不到位”:一是對于在創新領域中具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教師的激勵措施不到位。激勵制度尚未與專業教師個人的教學和科研業績、職稱評聘、個人職業發展掛鉤,導致許多教師不愿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指導學生開展創新項目上來;二是對于在創新領域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的激勵措施不到位。目前對于學生的激勵仍停留在一次性簡單物質獎勵的層面,未能與學生免試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修讀學分等相結合,導致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的后勁不足。另外,高校共青團沒有較好地向政府、企業、市場“借力”,學校、學生、社會、市場之間沒有形成穩固良性的合作模式,大學生創新項目缺乏有力的成果轉化平臺,創新項目作品轉化難度較大。

三、高校共青團推動高校創新教育的路徑分析——以華南師范大學為例

目前,高校共青團構建服務高校創新教育的機制已有一定成效,師生均已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素質,但受限于高校創新教育執行主體(即高校黨政管理部門)工作的滯后,以及高校共青團自身的角色和地位,高校共青團構建服務高校創新教育的總體效果難以有更高的提升[5]。對此,華南師范大學共青團切實關注該校開展創新教育的實際情況,整合現有資源、拓寬工作路徑,建立了以制度化管理、科學化運作和協同化發展為基準的服務機制。

(一)協同育人,搭建平臺

華南師范大學共青團以助力學校建設高水平大學為根本目的,以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為重要抓手,以服務青年學生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和營造創新氛圍為目標,致力于激發全校師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源動力。在2014年出臺建立學生科技創新“金種子”平臺的方案,全校共計26個單位申報,最終13個單位獲批建立首批學生科技創新“金種子”平臺。“金種子”平臺旨在打造以華南師范大學共青團統籌協調、二級單位黨團組織建設管理、學科骨干教師(團隊)指導帶動、學生(團隊)主體參與的“四位一體”運作模式。由該校共青團整合發展資源、拓寬工作路徑,建立以制度化管理、科學化運作和協同化發展為目的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形成高校創新教育實踐的“試驗田”、科技創新人才的“聚合池”。并按計劃推進“三個平臺”建設:一是建設“校內平臺”,為專家學者選拔優秀學生,為項目課題挑選研究人員,為科技創新組建動態梯隊;二是建設“校外平臺”,促進形成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金種子”平臺新形態,嘗試建立平臺成果轉化服務機制,以學科專業實踐基地、創新創業實踐孵化基地等為主要形式,爭取各類科技園區、工業園區和企業等的支持,推動學生科技創新創業成果與各類市場、資本等方面實現更加緊密有效地結合;三是建設“概念平臺”,延伸平臺工作范疇,實現互聯網平臺模式,打通學生科技創新成果孵化與市場資本的連接通道。

(二)項目依托,構建機制

華南師范大學共青團緊緊把握學校開展大學生創新教育的需求,以項目為依托,積極聯絡校級與院系單位、校級各部門之間、學校與社會等多方面構建服務大學生提升創新能力的機制。首先是組織實施大學生課外科研課題立項,構建“導師指導選題+學生自主研究+學院動態管理”的良性互動機制。自2003年實施大學生課外科研課題立項以來,華南師范大學學生申報的校級課外科研課題已超過1000項。其次是搭建聯合培養的組織機構。從2003年開始,該校就成立了學校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領導小組,并設置領導小組辦公室,隨后還設立了專門負責學生課外科研工作的科技部。目前,該校24個學院均成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各院系團委均設立了科技部或設專人負責學生課外科研工作。這樣一來,由華南師范大學共青團負責統籌協調、資金扶持和項目監管,由二級院系負責整合學院資源、協同管理、開展骨干教師和學生團隊培養工作,從而較好地實現了校級與院系單位的聯動培育。再次是推出“金種子”項目培養體系,分類、分等次進行重點培育。該校從2015年開始設立“金種子”項目,配套激勵制度激發師生參與科技創新的源動力,結合“金種子”平臺建設加快形成近期目標與長期目標、已有成果與成果深化等多方面雙向結合的科技創新研究梯隊。華南師范大學一校三區25個單位共上報項目63項,其中,哲學社會科學類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41項,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6項,科技發明制作類16項。“金種子”項目較好地鼓舞了青年師生共同參與創新實踐,研究成果明顯。其中6項“金種子”項目獲廣東省政府牽頭、廣東團省委及廣東省財政廳設立的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重點培育項目資助,19項參加第十三屆“挑戰杯”廣東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并獲三等獎以上(含三等獎)獎項,4項被選送參加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三)加強保障,培養人才

華南師范大學盤活重點學科好實驗基地等多方面資源,挖掘學科潛力,制定保障激勵措施,為高校開展創新教育做好保障工作。一是整合校內資源。華南師范大學共青團注重校內資源的大力整合,通過學校統一工作部署,優化資源配置,打破藩籬壁壘,積極加強與教務處、社科處、學生工作部、研究生處等各部門的溝通聯系,協同開展學生創新活動,整合各種類型的創新競賽,努力做到統一項目管理、統一財務審批和統一日常監管。二是開發校外資源。多渠道設立大學生創新基金,多方位構建創新訓練基地,多形式引進校外導師,努力搭建人才、項目、成果交流平臺,形成“校內學、校外練、做中創”的培育機制,使學生的創新項目實現“項目化——成果化——實體化”的孵化過程,推動構建服務創新教育的機制。三是制定保障措施。第一,啟動專項經費支持大學生創新項目和活動。華南師范大學共青團每年撥出固定經費支持各種類型的學生創新競賽和活動,主要用于各類校園創新競賽和活動、學院“金種子”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教師及學生創新團隊的激勵與運行保障等。第二,聯合學校相關部門,啟動優秀團隊指導教師激勵項目,對指導學生獲得校級以上科技創新競賽獎項的指導教師,給予獎金獎勵,并在崗位聘任、職稱晉升中給予優先推薦,在崗位年度考核給予優秀等級,科研成果納入科研業績津貼核算。第三,啟動優秀團隊學生激勵項目,對于在校級以上創新競賽和活動中獲獎的本科生、碩士生,為其獲得免試攻讀本校碩士學位、博士學位資格予以加分或優先推薦;為獲獎學生啟動以創新教育為內容的靈活學分制,予以免修有關課程并給予一定學分;為優秀的學生創新項目加大后續支持力度,對其進行孵化,推薦選送到創業孵化基地,獲取風投。

(四)依托活動,營造氛圍

高校共青團構建服務創新教育的機制離不開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華南師范大學共青團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推手,通過科技創新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職業生涯教育、國際交流等載體營造良好的校園創新氛圍。一是舉辦學生科研創新活動,實現活動的“體系化”“精英化”和“普及化”。該校歷來重視學生科研創新活動的開展,逐步建立起以“挑戰杯”競賽為龍頭的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體系。該體系以“挑戰杯”賽事為帶動,以開展學生創新競賽和創新實踐項目為主要內容,并以具有專業特色的學術創新活動為輔助。其中,學生創新競賽包括全國(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球總決賽)等;創新實踐項目包括大學生課外學術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青年教師指導項目等。該校還注重推動科研創新活動的“精英化”,以“挑戰杯”系列競賽為龍頭,帶動學生學術科技創新活動多層次、多渠道開展。該校自2004年開始舉辦校級“挑戰杯”競賽,積極參加歷屆省級、國家級“挑戰杯”競賽,1999年、2015年還分別承辦第五屆、第十三屆“挑戰杯”廣東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極大地提高了在校師生對于科研創新活動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掀起了競相開展科研活動的浪潮。另外,在推動科研創新活動“精英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活動的“普及化”,積極開展受眾面廣、吸引力強的學生創新活動,著力培養廣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包括“我愛科研”專題講座、“吃出我健康”食品藥品安全知識競賽、創業模擬競賽等活動。二是通過學生社團組織中的朋輩教育營造創新氛圍。華南師范大學共青團積極鼓勵學生創立“無線電協會”“天文協會”等學生社團,組織學生參加創新比賽和活動,到創新創業園區參觀學習,開展創新能力測評,并聘請導師給予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指導和建議。三是打造創新文化產品,將創新教育融入青年教育中。華南師范大學共青團定期開展“青春演播廳”活動,通過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創新達人、創業達人等與青年學子互動對話,分享個人的理想與行動、學術科研探索、自主創業等故事,以輕松活潑的對話形式將創新教育融入其中,建立了創新教育對話的校園“朋友圈”,受到了學校師生的熱烈反響和一致好評。

參考文獻:

[1]楊清涵.論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對策[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9.

[2]洪慶.高校共青團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3]覃禮堂,莫凌云,張鮮艷,等.淺談地方高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J].大學教育,2014(8):45-46.

[4]閆健.高校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與運行機制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7):376-379.

[5]劉樹仁.論實施創新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傾向[J].教學與管理,2001(6):7-9.

作者:張寧 尹思 陳鴻佳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校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