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創新教育研究
時間:2022-10-09 09:13:07
導語:新形勢下創新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1世紀是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時代,國家、社會迫切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等諸方面論述了創新教育。
關鍵詞:創新教育;創新能力;人才培養
隨著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創新已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國家、社會迫切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根據國內外創新教育的發展,筆者認為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教育理念的創新
當今時代,倘若一個國家、民族亦步亦趨,發展緩慢,它就要落后。今天已經到了“人進我亦進,但吾速不及人,亦乃見為退爾”的地步。我們應該認真總結建國以來我國教育的發展歷史,反思我們過去和現在的教育的方方面面,從而樹立與時俱進的甚至超前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意識。當今搞教育必須要有全球意識,要把我們的教育與世界發達國家的教育進行歷時態和共時態的比較,教育理念的創新要有這樣的態度,即:揚已之長,避已之短,取人之長,避人之短。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回憶起美國20世紀曾經掀起的教育改革運動。當時,美國面對前蘇聯在航天等高科技領域走在美國前面的嚴峻現實,仔細反思落后的原因,認為從根本上講,是教育落后了,這場運動的宗旨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教學內容的創新
教學內容的創新是創新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解決好教什么的問題。這里不僅僅涉及到教科書的內容、品種的創新,還包括教科書的編排是否科學?是否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欲望?是否可以使學生形成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對于創新、創造性人才的培養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也就是說,從一定意義上說,創新需要一個人具有非常合理的知識結構。
3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方法的創新也是教育創新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中國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和關心中國教育發展的有識之士早就開始反思中國傳統教育的利與弊。有的人非常尖銳地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沒有培養出像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大師?這除了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原因之外,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落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傳統的教學方法在知識傳授方面的確有其成效,但其弊端也十分明顯,它過多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對受教育者創新能力的開發。按照傳統的觀點,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是主體,學生為客體。然而現在看來,這種觀點是有問題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在教學過程中,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主性、教會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人才的培養應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學習,發展自我,培養創新能力。
4教師的作用
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師的職責被定位在“傳道、授業、解惑”,傳授知識是教師的天職,所以“學高為師”、就成了我國傳統的好教師的標準。要培養富有創新力的人才,教師還應注意以下方面:
4.1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我國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新型的師生關系的內涵應該是:“互為朋友”,“情同手足”,“融為一體”,“教學相長”。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原則是:認識學生是根本,相信學生是基礎,尊重學生是條件,熱愛學生是關鍵,幫助學生是目的。
4.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智能培養
有些專家認為,這應該遵循八條最基本的原則,即:應寓教于思;必須循序漸進;堅持實踐第一;區分必然聯系與偶然聯系;從必然聯系中抽象出共性聯系;正確引導想象;增強自學能力;明確學是為了用。
4.3要傳授創新的方法,要“授人以漁”
對主要是傳授和接受知識的傳統教育而言,人們常說這只是“授人以魚”,而沒有“授人以漁”。傳統教育只教人知識,而沒有教人獲取知的方法。教,關鍵在于“授人以漁”,教師給予學生的,不應是“魚”,而應是捉魚的方法。這個“漁”是最根本的方法,即教給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創新的思維方法。當然,授人以“漁”時,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具體情況而定,要區分不同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程度等不同特點,因人制宜,因時因地制宜等。教師要因材施教,為不同層次與水平的學生創造出適宜的學習條件和環境,使學生逐步掌握適合自己求知特點的學習方法、策略和習慣,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激發他們進行創造性學習。美國心理學家E.P.托蘭斯提出了有助于教師進行針對性教學的諸種方式:(1)設計問題式情景,使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設想、推陳出新、繼續探索;(2)讓學生自設問題,并自行想象、解決,給其鍛煉思維的機會;(3)讓學生大膽提問,向教師、同學發問,互相問答,彼此交流,以達到彼此激發的目的。此外,寓創新精神于學科教育之中,指導學生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也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5不斷優化教育環境應為學生營造自由寬松的創新氛圍和創新條件。在這方面,我們既要注重課堂環境、校園環境的創新建設,又要注重創新教育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我們的創新教育,要求我們不僅要把教育與中國社會結合起來,而且要求我們把教育與國際結合起來,使中國的教育走向社會、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5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品質和能力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所謂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本質上是創新思維品質和能力的競爭。沒有創新思維的品質和能力就不能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時代躋身于先進國家之列。因此我國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和能力作為思考、設計和實踐創新教育的出發點。在創新思維品質和能力的培養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5.1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一般來說,科學研究是一個化未知為已知的過程,也是科學知識形成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又常常始于問題的提出,中止于問題的解決。因而,科學問題在科學探索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事任何研究都要明確提出問題,凡是沒有應該查明的問題,科學研究就不能成立。科學研究總是與具體問題及該問題的解決密切聯系在一起。問題消失時,科學研究將失去一切生機而不復存在。
5.2要明確創新思維的特性
通常情況下,創新思維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屬性:(1)思維表現的超常性。創新思維表現為思維發展過程的突變性、跨越性和非邏輯性;(2)思維形式的綜合性。創新思維常常既包含有抽象思維、又包含形象思維;(3)思維空間的開放性。創新思維常常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來思考問題,將研究對象置于多學科的視野里來考察。由此在創新思維過程中產生收斂思維和發散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常規思維和逆向思維,線性思維和非線性思維,對稱思維和非對稱思維等等;(4)思維結果的獨創性。這是創新思維的本質標志之一。在思維的最后階段常常以靈感(顧悟)思維而告終。總之,創新是國家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我們的事業興旺發達的永久動力。新的時代呼喚創新精神,教育擔負著培養創新人才的責任,教師任重而道遠,我們應不負重望,不斷進取,開拓創新,搞好創新教育,為國家、社會培養創新人才,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作者:韓曉峰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王曉迪,等.論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6).
[2]李莉.淺談創新教育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制度的創新[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3]王漪.論創新教育的重要性[J].考試周刊,2011(30).
- 上一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體用”關系探討
- 下一篇:創新教育在高職高專院校韓語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