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啟示
時間:2022-10-16 10:28:26
導語: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生物多樣性理論的內涵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學的重要基礎理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1992)將其定義為“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生態綜合體”,即將生物多樣性理解為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三個概念層次。結合多年來學者們的見解,生物多樣性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1)遺傳多樣性,即種內個體之間或某個群體內不同的個體所攜帶的各種遺傳基因總和呈現多樣性;(2)物種多樣性,即繁殖和進化的最基本單元在某一個區域內的具有豐富性和均勻程度多樣;(3)生態系統多樣性,涵蓋生物圈之內現存的各種生態系統在不同環境背景中發生的各種不同的生物生態進程,體現一個地區的生態多樣化。
大學生“創新教育”是指把“創新”的概念具體應用在大學教育中,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創新教育理論,遵循創新活動規律,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基本的價值取向,并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最終目的,是一種全面的教育活動。[2]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主要包括創新需要、創新動機、創新興趣、創新觀念等方面,是創新活動產生的重要動力;創新能力主要表現在創新感知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創新實踐力等方面,是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目標,也是進行創新活動的必要條件之一,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創新的水平、產出和質量。大學生創新教育就是通過運用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新材料,建立一種新型教育理論與模式,將培養具有一定的創新知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的大學生為基本目標,并構建如圖所示的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質(Quality)目標體系[3]。
三高校大學生創新教育存在的問題
1高校創新教育的問題。目前,許多高校雖然創新意識強烈并力求將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自己的辦學特色,但其創新教育的機制和平臺建設并不完善,如一些院校一味的將辦學重點放在學校自身辦學層次的上升和教育規模的擴大,而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教育的培養,缺乏制度、經費和人員的保障[4];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未能重復體現本專業創新教育的要求,實驗實踐課程開設不夠,未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實踐平臺;一些學校學科建設水平、學科優勢等都相對落后,創新教育氛圍不濃,教師缺乏對學生開展創新教育的有效支撐和動力。概言之,高校在創新教育的“軟件”和“硬件”方面都存在許多不完善之處。2大學生創新能力現狀。受傳統教育教學思想的束縛,一些大學生創新認知能力和創新意識較弱,忽視自身創新認知能力的培養,因而呈現出創新思維能力欠缺的顯著特征[5]。許多大學生由于習慣于老師對書本知識的講授學習,缺乏創造性和問題式的學習,從而無法形成網狀知識脈絡體系。教育中缺乏創新性思維的訓練和培養等種種不利因素,造成大學生30對創新實踐過程和結果缺乏預見性,不善于將多學科知識交叉運用,束縛了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很難將“創新火花”轉換成創新實踐。
四生物多樣性理論對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啟示意義
創新教育生態就是把生物多樣性的基本原理和規律移植于大學生創新教育研究領域。雖然二者的研究對象迥然不同,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相似。大學生創新教育應遵循生態學的一般原理和規律,也具有生物多樣性理論的一般特點。本文試圖將大學生創新教育映射為生物多樣性理論的研究范疇(圖1),并以此指導大學生創新教育的開展和實施,具有一定的理論借鑒意義和實踐指導意義。1構建高校創新教育的機制平臺,豐富創新教育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引用生態學理論,我們將高校學生創新教育體系看成一個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反映了高校創新教育整個系統的多樣性??茖W構建高校學生創新教育的機制平臺,是維護和豐富高校創新教育這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的物質基礎和保障體系??茖W編制和嚴格實施以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幫助對高校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制定合適的規章制度,創建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前提基礎和有力保障。高校要真正轉變人才培養觀念,從制度、經費、人員和場地等各方面提供保障,努力成為適合大學生創新教育培養的溫床。構建高校創新教育的有效機制平臺,應注重創新能力培養這一要素,在設定課程類型、分布課程內容、安排開課時間和設置課程評價體系等方面全面體現各專業自身創新教育的要求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培養合格人才的基本藍圖和模本,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創新教育中融入專業性是必然要求。理工科學生要大力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開設比例,做實專業實踐課程教學,大力建設實驗創新平臺,讓學生在實踐教學環節夯實專業創新能力的培養。豐富課程設置類型也有益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如電子商務專業注重以學科競賽作為載體來實現創新目標[6],讓大學生在現實的專業比賽中鍛煉實踐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2營造學生班級的創新育人環境,豐富創新教育的物種多樣性。班級創新教育環境的差異性類似于生物多樣性中的物種多樣性。班級創新教育環境處于學校創新教育環境的核心位置,也是學校整體創新教育環境的直接體現和重要影響要素。積極營造學生班級的創新教育環境,對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抓好大學生創新教育至關重要。首先,學生創新意識和思維的培養,創新素質和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優質的課堂教學效果和熏陶。教師在課堂中要注重應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同時,老師應當積極主動地鼓勵和支持學生創新,不斷給予學生啟發和幫助,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和實現[7]。其次,學生輔導員和教學管理人員是營造班級優良創新教育育人環境的教育者和服務者。輔導員要注重多開展以創新教育為導向的特色教育活動,培育學生班級的創新教育土壤。在教學管理人員的日常管理和服務中,充分利用同時服務于教師和學生的工作優勢,滲入創新教育思想,努力發揮對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動員組織、研究規律、培養能力的積極作用。3學生主動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豐富創新教育的遺傳多樣性。創新能力的遺傳多樣性主要通過學生個體之間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集中體現,也是班級創新教育和學校創新教育水平多樣性的最重要來源和具體體現。努力提高學生個體創新能力是培育班級創新教育環境和搭建學校創新教育平臺的最終落腳點。大學生要認識到創新能力是當今社會對大學生提出的時代要求,要主動認識到學生個體才是創新教育工程實施的主體;要積極自覺參與到創新教育的大環境中,主動接受和培養自己的創新教育思想和意識,重視創新知識的積累,根據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參與各種創新活動,扎實提高創新素質和能力。在創新教育實踐中,注重學生個體的多樣性,建立導師制,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幫助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自覺性,不斷進行創造性實踐,有利于大學生創新教育有效開展。
作者:楊惠麟 周鐵軍 胡忠紅 田建湘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徐鵬,王麗,娟蔣平.大學生創新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研究[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杜會科學版),2008(9):46-49.
[2][5]劉煥彬.對地方院校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12(10):141-143
[3]王娜.大學生創新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07(2):117-118.
[4]陶毅.理論生態學[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周瑩蓮,胡鳳忠.電子信息類專業大學生創新教育的探索[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2):49-51.
[7]徐艷.當代大學生創新教育現狀反思與方法創新[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2):50-52.
- 上一篇:初中語文創新教育教學論文
- 下一篇:計算機教學如何實施創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