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學課堂助力學生創新教育

時間:2022-09-22 10:49:32

導語:高校文學課堂助力學生創新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文學課堂助力學生創新教育

摘要:文學課程是學生創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教育隨著現代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提高成為高職院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高職院校的文學課程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且還能助力學生的創新教育。因此,探討文學課堂對學生創新教育的助力作用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筆者在分析創新教育概念與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文學課堂助力學生創新教育的可行性,并提出三點具體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文學課堂;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與我們平時所說的創造教育、素質教育、知識教育、個性教育存在不同之處。由于創新不僅僅包含著創造、再次發現、重新組合,創新更加側重于知識向社會實踐方面的轉化,所以,創新教育可以說是創造教育的外延擴大化。并且,相較于創造教育,創新教育更有高度,因為創新教育在重視社會發展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個體的多樣性以及他們每一個人所具備的與眾不同的潛能。對于面對機遇與挑戰的中國來說,素質教育不僅僅停留在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的層面上,而且還要突出時代的主題,而創新教育正是素質教育在當今時代的主題體現。在傳統教育過程中,知識教育一直都有著核心作用,雖然有人認為創新教育是對知識教育的背叛,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創新教育并不是在否定知識本身,而是在努力嘗試打破知識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從而推翻創新是知識的附庸這個局面。

創新教育不是占有性的教育,因為它更加重視知識對于個體活性的激發,屬于發展性的教育。從教育學的意義來說,個性教育是一種促進個體人格健全的人性教育,主要目的是在于培養個體的主動性、創造力等等。這樣看來,可以說個性教育是進行創造教育的基礎與前提,或者說如果個體的個性沒有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與支持,那么,個體也就不可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教育。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存在著很多離開個性教育來談創新教育的現象,顯然,這樣就會使創新教育成了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在我國,眾多學者們對創新教育的具體概念以及內涵依舊沒能夠形成完全統一的認識,有學者認為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個體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為主要目的的教育,也有學者認為創新教育指的是借助于教育活動,對個體進行啟發、誘導,從而激發、開拓個體的創新能力,最終達到提高整體綜合素質的目標。雖然,學者們的觀點有所不同,但是,他們大體的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為目標,借助于啟發、激發、訓練等方式手段來幫助學生個體學習、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從而喚醒他們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以及訓練他們的創新思維,最終實現提升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的目標。創新教育的內涵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創新教育可以說是一種教育原則,因為創新教育要求學校在進行實際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應當認真貫徹落實以及更新學生的創新觀念,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樣納入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務;另一方面,創新教育可以說是一種價值取向,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是以向學生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而創新教育則是在尊重學生個體多樣性的基礎上,把其培養成創新人才為核心目標。

一、文學課堂助力學生創新教育的可行性

1.文學作品的獨特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文學屬于語言文字的藝術,其所表達出來的信息并不是僅僅依靠簡單的直觀閱讀或者聽寫就可以完全理解的,原因在于文學作品中所涵蓋的眾多語言符號文字是非常廣泛的、深刻的,這也就要求讀者要通過文學作品的表象,輔以聯想,才能夠把作品所要呈現出的信息轉化成自己具體可感的形象。與此同時,文學作品的完成過程是作者在進行去粗取精的過程,這樣得來的文學作品顯然是具有高度濃縮性的精華內容,可以把這個過程稱為創作性的想象。因此,這樣一來,讀者很難通過平白的閱讀來精準把握文學作品的真正意義。所以說,學生在鑒賞文學作品的時候,同時也需要加入自己種種感受、想象等主觀性質的活動。也只有激發出自己內心的創造性思維,才能夠對作品產生深刻理解,與作者實現共鳴。

2.文學作品的內容包含豐富的創新事例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也都是人們在生產、生活的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它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所以,在眾多文學作品中,有很多人勇敢實踐、富有強烈創造力的故事以及人物形象。比如,在我國名著《紅樓夢》中,賈寶玉在行船的過程中,受到了殘荷的種種阻礙,在惱羞成怒之時,命令隨從立即把所有殘荷鏟除,一旁的薛寶釵也同意這種做法,但是,林黛玉最喜歡詩人李商隱的一句詩詞就是“留得殘荷聽雨聲”。然后,賈寶玉思考了一下,也覺得殘荷的確是有用武之處的,所以也就不再讓人鏟除殘荷了。從這個簡單的事例中,我們不難發現:殘荷通過李商隱、林黛玉、賈寶玉的心理創新,儼然成了一種天然樂器,具備了新的價值。這樣的創新事例在文學作品中數不勝數,所以,學生在對接觸到的文學作品進行品讀的過程中,也要加入自己的創新意識,這樣就會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3.文體的革新體現出強烈的創新精神

文學創作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特別是在文體革新方面,作家們也都在努力創新,緊跟時展的潮流。也正是因為作家們不斷地突破自我,追求創新,才使得我國的文學發展始終燦爛輝煌。名著《紅樓夢》在問世的時候,被稱為是“妖書”,這是因為《紅樓夢》中有很多不被當時的統治階級所認可的地方。同時,也正是因為《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著異于常人的敢于突破壁壘,才使得我國文學領域獲得如此大的財富。魯迅也曾經說過:文學創作絕對不能夠拾人牙慧,只有敢于沖破樊籠,才能夠真正解放思想,有所發展。可見,學生在鑒賞文學作品時,也要認識到作家的創新型人格,并且也要加強自身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

二、高職院校文學課堂助力學生創新教育的有效策略

1.帶著問題,培養創新意識

問題意識是激發人們進行探索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導人們進行創新的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品讀文學作品,必然對發揮學生個體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引導學生探索作品表象背后的深層含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有著重要作用。在文學課堂上,教師的探索性提問不僅會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同時也會激發他們創新愿望。比如在講解《紅樓夢》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主動說出吸引自己的地方,以及說出引起自己興趣的原因等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感悟,從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訓練其創新思維。

2.突出主體,提升創新能力

在創新教育的實踐活動中,教師首先要明確自己引導者的身份,同時也要在尊重學生個體的基礎上,遵循主體性的原則,突出學生主體的地位。所謂主體性的原則,指的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習、思考、行動之間的結合。之所以要突出主體,是因為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針對學生自身的,學生才是教學的主要內容。由于創新教育不僅僅要向學生傳授有關創新的各種知識,更重要的是在于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創新人格。只有始終堅持學生為主體性,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教育,進而提升學生們的創新能力。

3.立足文本,進行創新實踐

任何事物要想落到實處,發揮價值,都要遵行“知行合一”的原則,不僅要動腦,更重要的是動手,所以,在解讀文學作品的時候,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實踐。不僅如此,文本的內容也要進行創新實踐,比如引導學生們充分腦補文學作品中隱含的各種社會及自然環境、人物的動作、語言等等,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們對作品進行合理改編或者續寫。由于文學作品的題材種類非常豐富,所以在選擇文體表達的時候,也可以進行創新實踐。

參考文獻:

[1]李孝忠.關于青年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幾個心理學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23-24.

[2]劉彬.大學創新教育的實施途徑與方法[J].江蘇高教,2010(3):34-35.

[3]閆立欽.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J].教育研究,2013(7):13-14.

作者:郭敏 單位:廣州華夏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