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意愿研究思考3篇

時間:2022-05-20 04:25:25

導語:大學生創業意愿研究思考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創業意愿研究思考3篇

第一篇

一、TPB模型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ofPlannedBehavior)被公認為社會心理學中最著名的態度行為關系理論,因此計劃行為理論很適合用于創業意愿的研究。TPB模型主要包括三個內容:①態度,指個人對行為所抱有的積極或消極評價。②主觀規范,是指個人感知其受周圍父母、親友等人群的看法,對行為的期望;③感知行為控制力是個體感知到執行其種行為的控制能力。TPB主要以三個階段來分析行為模式的形成過程:行為決定于個人的行為意圖;行為意圖決定于對行為的態度、行為主觀規范與認知行為控制等三者或其中部分的影響;對行為的態度、行為主觀規范及認知行為控制受外生變量的影響。創業態度:Brayfield、rockett(1955)、Cialdini和Cacioppo(1981)通過實證研究均認為認為創業態度與創業行為之間有顯著的相關關系。李永強等(2008)研究表明創業態度直接影響其創業意愿。張蕾(2010)認為中國人傳統思想影響影響其創業態度的價值觀。吳凌菲(2010)基于感知創業價值對大學生創業意愿進行了實證分析,經結構方程檢驗表明,感知創業價值是大學生創業意愿形成的直接前因,創業態度通過影響感知創業價值而對創業意愿的形成產生影響。主觀規范:Ajzen(1987)研究表明主觀規范對意愿的影響不顯著。Krueger(1993)和Kolvereid(1996)在創業研究中證實了主觀規范與創業意愿顯著相關。我國學者李永強等(2008)研究顯示主管規范對創業意愿有顯著影響關系,由于受到歷經千年的家族文化,中國學生受父母及親戚朋友的影響很大。齊昕(2010)研究表明大學生主觀規范的動力因子為支持因子和示范因子。感知行為控制:Krueger(1993)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對創業意愿顯著相關。Krueger&Dickson(1994)認為自我效能會直接影響如何認知機會、承擔風險能力和選擇職業方向。莫寰(2006)認為提高創業行為控制知覺是影響創業意愿的關鍵。李永強等(2008)的研究表明,感知行為控制對創業意愿有顯著正相關關系。齊昕(2010)認為感知行為控制力的動力因素為能力和機會。

二、SEE模型

創業事件模型SEE由Shapero和Sokol于1982年提出。SEE模型中創業意愿的解釋變量包括感知期望、感知可行性及行為的傾向三個部分。感知期望是一種特殊的期望,是通過個人感知行為的期望值。感知可行性是通過自我效能的評估預測行為可行性。行為傾向則是行為可能發生的概率,與意愿相關性最高。Audet(2000)用創業活動模型(SEE模型)對加拿大大學商科學生進行了跟蹤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與大學生創業意愿顯著正相關的因素是金錢、自由、機會識別和成熟度等,與大學生創業意愿負相關的是公司取向和現實震動等。在比較了TPB和SEE這兩種模型后,發現它們有很多的類似之處(Norris,Krue-ger,Reilly2000)。TPB模型中的創業態度變量可由SEE模型中的感知期望變量解釋,感知行為控制變量與感知可行性變量近乎相同,都是通過自我效能體現。此外,兩種模型對某些變量有相同的的測量方法,如對創業意愿都使用了相同的題項進行測量(估計您在未來五年創立您的企業的可能性)等。兩種模型也有不同之處,TPB模型較SEE模型在細節和連貫性上更好,SEE模型中變量的定義相對較模糊。國外大量學者對大學生的實證研究已經證實兩種模型在研究創業意愿領域的可行性。Krueger,Reilly和Carsrud(2000)對兩種模型進行的對比研究表明兩種模型均有滿意的顯著影響結果,其中SEE模型RSQ=0.41(p<0.00),TPB模型RSQ=0.35(p<0.00)。但國內學者還是以TPB模型的研究居多,很少運用SEE模型。

三、雙因素模型

國內大多數學者在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的研究采用的是雙因素模型。雙因素模型是將影響大學生的創業意愿因素分為個人因素(或內部因素)和環境因素(或外部因素)兩大部分。個人因素包括個人背景、創業認知、個人特質、個人經歷及創業能力等;環境因素包括硬件的政策、學校創業教育、家庭創業支持和軟件的創業氛圍、創業人脈關系和社會創業服務等。王華鋒(2010)在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的設置上分為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個部分,個人因素包括個人背景、個性特征;環境因素包括創業環境、創業教育。研究認為個人背景中朋友的支持是顯著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因素;個性特征中風險承擔能力和領導能力越高的學生,其創業意愿更高;創業環境中硬件環境對創業意愿的影響不顯著。王滿四(2011)將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包括個人特質,創業態度和創業能力;外部因素包括支持因素、環境因素和學習經歷。研究認為個人特質是影響創業意愿的最重要的因素;支持因素對于沒有經濟獨立的大學生同樣重要;在校期間有過關于創業的學習經歷的大學生群體,創業意愿更高。

四、其他模型

(一)基于感知創業價值模型

吳凌菲(2010)提出基于感知創業價值的創業意愿影響因素模型。將市場營銷中的感知價值概念運用到大學生創業意愿研究中,運用創新視角研究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該研究認為基本創業態度奠定了創業意愿的基石,感知創業價值進一步確定了創業意愿的形成,通過兩者共同的作用形成最后的創業意愿。感知創業價值是大學生創業意愿形成的直接前因,創業態度通過影響感知創業價值而對創業意愿的形成產生影響。該研究得出結論,創業態度是感知創業價值在預測創業意愿時的前測變量。

(二)基于成就動機模型

孫躍(2011)提出基于成就動機模型研究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以成就動機為研究中心,深入研究其對風險頻向、創業態度的影響,進而研究其對創業意愿的影響。本研究得出兩條主線結論,一是成就動機—創業態度——創業意愿:大學生成就動機對創業態度有顯著影響,成就動機越強,創業態度越顯著,而大學生創業態度越積極,創業意愿越高。二是成就動機—風險傾向—創業意愿:大學生成就動機越強,其本人的風險傾向越趨于冒險,個體越傾向冒險,創業意愿就越強。

五、小結

國內外學者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頗為豐富,所采用的模型也種類多樣,其中TPB和SEE模型是國內外學者采用較多的模型,這與其模型成熟。運用效果較好有關。此外,雙因素模型是國內學者運用較多的模型,大體從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大部分進行研究。最后部分學者基于一個點從側面形成研究模型,包括基于感知創業價值模型和成就動機模型等。筆者認為當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的研究已經相當豐富,所運用的研究模型也相對完整,未來可向側重點創新研究模型方向發展。

作者:田靜工作單位: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第二篇

一、調查對象及問卷設計

2012年10月至12月,向地處沈陽市的東北大學、遼寧大學、中國醫科大學等13所不同層次的本科院校,采用隨機發放問卷方式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計1500份,收回1354份,其中有效問卷1222份。調查對象涵蓋了從大學一年級至研究生二年級所有年級的在校大學生,其中男生占49.02%,女生占50.98%;本科一、二、三、四年級學生所占比例分別為23.98%、15.47%、40.59%和13.75%,研究生占6.21%;理工(含醫藥)專業學生占70.05%,文管專業學生占29.95%。通過相關文獻梳理,從六個方面的提問設計問卷:(1)什么是創業?(2)有創業的意愿嗎?(3)創業的主要動機是什么?(4)是否儲備了創業知識及技能?(5)對創業活動的否有設想?(6)如果創業失敗,能否承受這個結果?

二、調查結果分析

1.創業認知。根據杰夫里•提蒙斯(JeffryA.Timmons)所著的創業教育領域的經典教科書《創業創造》(NewVentureCreation)的定義: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結合運氣和行為方式,它為運氣帶來的機會所驅動,需要在方法上全盤考慮并擁有和諧的領導能力。創業者必須要有很好的財運而且需要貢獻出時間、付出努力,承擔相應的財務的、精神的和社會的風險,只有做到這些才可以獲得金錢的回報、達到個人的滿足和經濟的獨立自主。在收回的1222份有效問卷中,有43.26%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只要有經營活動都可以叫作創業”,他們認為創業的核心是經營活動,與最終的經營結果沒有直接關系;也有超過40%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創業必須要是“成功地開辦一個企業(公司),并維持經營”,他們認為創業的結果對于創業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還有近10%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創業是“開發一項前沿的科技項目”,他們認為創業強調“創新”二字,開發對于創業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梢妼W生們對創業的認知還不夠明確,創業是一項綜合性活動,更不能與創新相混淆。

2.創業意向。此項調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創業態度,二是創業與就業的比較選擇。大學生對創業的態度大體可分為三類,分別是認同、參與和反對。大多數學生都認同創業活動,比例達到99.38%,但有愿望參與者大大減少了,僅為22.31%。當創業與就業兩條道路都可選擇時,又有部分學生放棄創業,僅有16.33%的學生有計劃創業,51.17%的學生選擇直接就業。進一步分析可知,大部分學生對其自身創業能力的了解不夠,缺乏創業知識,并且不愿承擔創業的風險。高年級學生對自己的前途有更明確的目標,選擇直接就業及不確定的比例高達90.3%。這說明隨著大學四年的成長磨煉,學生對于自主創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這個問題上多了理智,少了沖動,風險意識增強。

3.創業動機。大學生的創業動機多種多樣:成為主宰生活的強者、有強烈的興趣和欲望、迅速提升自身的社會地位、對金錢和自由的渴望、挑戰自己的能力、實現自我價值、解決就業等等。50%以上大學生的創業動機是“創業能使個人獲得不斷的成長和發展”和“挑戰自己的能力、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說明大學生選擇創業是為了體現自我效能。相比較而言,選擇的“迅速提升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對金錢和自由的渴望”這兩項的較少,約占20%左右。這說明大學生創業初期,經濟利益是創業動機中重要的影響因素,但卻不是最根本和唯一的因素。我們對促使大學生創業的最直接因素也非常感興趣。約40%在校大學生選擇創業的最直接原因是就業壓力大,而有30%左右的學生是因為有資金或項目才選擇創業的。這再一次證明創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之一。

4.創業能力。創業能力體現為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的儲備。根據問卷統計,學生在企業開辦及后續管理方面的知識儲備較充分,掌握全部相關知識的學生比例達到10.47%,了解大部分相關知識的學生比例達41.90%。此外在校期間參加過大學生創業大賽、用友ERP沙盤模擬大賽、遼寧省“挑戰杯”課外科學技術競賽等活動的學生比例也較高,達到41.46%。由此說明學生在創業能力方面有較為充足的儲備。

5.創業構想。創業涉及具體問題很多,主要包括創業項目選擇、資金來源確定以及創業規劃等。在創業構想中,能夠較為全面地考慮創業具體操作問題的學生較少,僅為17.02%。進一步分析數據可知,高年級學生參加過工作實習,接觸社會較多,對市場有一定了解,對創業前的準備工作做得更加具體縝密。從專業來看,文管科學生比理工科學生涉及的操作知識更多,這是專業知識結構造成的偏差,提示理工科學生若有意創業則需要準備更多金融管理知識。此外,創業是一項有風險的活動,大學生們對待隨時可能出現的滅頂之災,應當保持積極的心態,多汲取優秀經驗,結合既有特長優勢,穩步前進。統計數據表明所有學生均有創業風險意識。但60.36%的女生認為創業需要謹慎對待,這是由女生的性格和就業壓力大,創業不易成功的現實所導致的。

三、總結與思考

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本地區的大學生具備高漲的創業熱情、較充足的創業知識和技能,有抵御風險的思想準備,但對創業的認知不夠全面,創業構想及準備不夠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創業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由此得到以下幾點思考:1.樹立正確的創業觀。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對大學生的能力培養也在逐漸走向成熟。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因此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培養的一項重大要求。2.開展專門的創業教育課程。大學生們的創業能力多是在零散的課程中學習到的,多數學校未開設專門的創業教育課程。創業教育課程可從兩方面設置,一是創業及企業管理相關知識講授類課程;二是創業實踐類課程。創業實踐類課程將教育空間擴展到課堂外、學校外,對學生創業能力的提升會起到重要作用。3.創建大學生創業基金。許多地方政府已了支持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包括小額貸款擔保、三年免征所得稅等,工商部門也為大學生創業開通了“綠色通道”,免收各種證照和管理類行政收費等等。建議地方政府創建大學生創業基金,從投資上扶持大學生創業活動,將會大大促進大學生的創業活動。

作者:周黎明郜紹輝工作單位:東北大學

第三篇

一、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的成因

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其主要表現有:大學生吃苦奮斗意識、冒險競爭精神和獨立進取精神等缺乏;大學生走向創業的社會主體觀念尚未形成,不少大學生參與創業的欲望和熱情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家庭教育觀不良影響

1.家庭對吃苦耐勞意識培養教育的缺乏?,F在的高校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環境都比較好,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很辛苦,所以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舍不得交給子女來做,使他們從小生活在溺愛的家庭環境中,這使孩子缺乏磨煉,依賴性較強、自主性和獨立性差。這導致不少高校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只顧追求舒適和穩定,而不太愿意腳踏實地的為創業付出,不愿意承擔創業的艱辛和風險,也就不愿意參與創業。2.家庭對學習與就業傳統觀灌輸導向的不當。父母大多是60、70年代的經歷的生活較為艱苦,他們的思想觀念也比較傳統,父母認為大學生要以學習為重或以穩定就業為主,而不太支持甚至極其反對兒女參與創業這種冒險的活動。他們認為兒女創業就等于大學四年白讀了,家庭很難給予大學生創業上精神的支持,這使不少大學生對創業產生了消極的心理。

(二)社會文化氛圍的負面影響

1.我國傳統文化比較強調安穩、守舊。雖然我國改革開放已經有30多年了,但是我國傳統文化畢竟其延續了五千多年,不少消極因子對當前的創業仍然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人們潛意識里的封建思想殘余認為大學生創業非正經的就業之道。這從思想層面上就阻礙了高校大學生創業意識的更新,致使大多大學生信心不足,主動性、獨立性和進取精神差,欠缺強烈的創業欲望和個性意識。2.社會的整體創業氛圍不夠濃厚。盡管有不少人已經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取得了成功,仍然有不少人覺得成為大學生就相當于端上了“鐵飯碗”,畢業之后應當去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任職或者至到大公司工作。另外,我國每年都有大批的高校大學生去報考公務員這個“金飯碗”。很多人不理解大學生為何選擇創業這條道路,認為他們創業是無法找到好工作所致。而且,現今社會上比較盛行“以成敗論英雄”,給予創業成功的大學生稱贊,而對創業失敗者難以寬容,以至于大學生在放棄“工作”選擇去創業時,在心理上產生很大的壓力,害怕創業不成功,被人話柄,不敢大膽地開拓創新。3.我國當前整體的社會誠信意識比較淡薄。一些人不以失信為恥反以為榮,各種違法、違規經營和商業欺詐行為屢見不鮮,給涉世未深、缺乏商場歷練的大學生創業者帶來了很大阻礙,影響了大學生創業活動的順利開展。高校大學生一直在家庭、學校、社會的保護下,思想比較單純,一時無法適應這樣混亂的市場環境,導致高校大學生創業意識淡化。

(三)高校創業意識教育重視不足

高校對創業教育沒有正確的認識。一是教育方式,很多高校都過度偏于理論知識教育,如給大學生傳播創業的基本知識等,對大學生創業欲望意識的培養不夠重視;二是教育對象,大部分高校僅僅將大學生創業教育當作是就業指導工作的一項任務,把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作為重點對象,而沒有將創業意識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培養的整個過程;三是課程體系設置,在大學課程中偏少關于創業意識的教育,部分高校的培養計劃甚至不包含大學生創業意識教育;四是創業教育師資,由于高校教師基本上都是學術專家出身,所以普遍存在創業經歷和實踐能力不足,從而難以激發大學生創業欲望和意識培養。

二、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的改善對策

(一)建立有效聯動機制,培養高校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

1.建立學生與學校的聯動機制。高校要教會學生如何應對困苦的生活,引導學生樂觀積極面對困苦的局面??砷_展野外拓展訓練,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其中的艱苦。也可通過組織學生到鄉下干農活或假期到工廠打工,事后上交實習感言來提高學生對吃苦耐勞的認識。還可以開研討會,師生一起探討吃苦耐勞的精神。2.建立社會和學校的聯動機制。社會大環境和文化氛圍能夠影響大學生吃苦耐勞的意識培養。學校要充分發揮社會的作用,利用社會資源,把社會環境的隨意影響變為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創業意識教育。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社會勞動中,大力宣傳吃苦耐勞精神,為大學生樹立吃苦耐勞的榜樣。3.建立家庭和學校的聯動機制。學生在家庭中成長,家長及其他家庭成員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吃苦耐勞精神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最為直接、也最為深遠的。家庭教育對學生吃苦耐勞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對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因此,學校在做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意識的同時,也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二)爭取家庭的支持認可

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既是自己人生中的重要選擇,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家庭對大學生創業的鼓勵支持與否,對大學生創業意識強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進而影響到大學生能否走上創業之路。由于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及靈活就業越來越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家長一方面要轉變自身觀念,改變以往的就業觀,另一方面還要及時幫助兒女轉變就業、創業觀念。另外,家長還應盡量給予兒女多方面的支持,家庭應當輔助子女盡快適應多樣化的就業方式,給予精力旺盛的年輕人勇于創業鼓勵,認可兒女創業。不僅在經濟上盡量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在精神上也要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和引導。

(三)培育打造良好的創業社會文化環境

1.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高校和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創業文化建設機制。具體實施方面,要綜合利用報紙、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多種媒介,加大社會輿論的宣傳力度,好好利用創業成功人士的榜樣作用,摒棄當前一些傳統的陳舊觀念,在整個社會創造起一種創業型的社會文化,形成尊重創業、鼓勵創業、寬容創業失敗的良好社會文化氛圍,為大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創業環境,以激發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創業浪潮。2.加快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腳步。要通過多種途徑如加強立法和制度建設以及宣傳教育等,在整個社會樹立起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觀念,并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約的良好機制,增強全體公民的誠信意識,為大學生創業營造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推進大學生創業意識強化,促進創業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加強高校創業教育工作

針對大學生的創業意識薄弱,還需要高校的正確引導和培養。高校必須強化對創業教育工作的重視,進一步推動高校大學生創業意識教育工作,繼續加大創業教育的宣傳和系統的創業教育與創業訓練力度,進而增強大學生創業意識。1.高校要把創業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中并加強創業課程設置。把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質性納入教學計劃,需要高校做到這兩點:一是要對原有的課程設置進行改革,既要通過報告講座方式進行創業教育的模式,更要系統地開設創業教育課程;二是高等學校要加強創業教材設置,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編寫專門的創業教材。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邀請創業校友、大學生創新創業典型來校等各種途徑,為大學生解除創業的困惑,解讀創業政策,傳授創業經驗,激發創業意識,促使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到創業隊伍當中。2.加強創業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創業教育水平。創業教育師資水平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創業意識的激發培養,可以通過引進或培養一批具有創業經歷和創業教育能力的領路者和帶頭人來強化師資隊伍的組建,同時對創業教育教師進行相關的創業培訓,提高教師的創業指導業務水平,提升教師對大學生創業意識激發教育影響力。

作者:楊勇工作單位:九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