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思路

時間:2022-05-20 04:44:21

導語: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思路

一、大學生創業能力

創業,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創立基業,是指人們根據自身條件,依據身邊的環境,發揮自己的優勢,自己從事或團結身邊有共同目標的人從事的具有開拓性的、實現自身價值、創造社會財富的一項實踐活動。大學生創業能力是指大學生創業所需要的基本身心素質和各項能力的總和,具體要素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創業思維、專業技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創業思維。創業思維屬于意識形態的要素,主要指創業意識和創業品格。創業意識包括創業動機、創業方向、創業目的等;創業精神包括開拓進取、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等;創業品格包括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百折不撓、無私奉獻、不服輸等。由于受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加之教育體制、經濟體制和社會環境的因素,我國大學生總體創業思維不夠活躍,需要加強引導。

2.專業技能。專業技能是指大學生在學校里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和試驗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一般認為,專業技能是指與創業有關的專業基礎知識、創業理論、經濟學知識、經濟法學理論、管理學理論以及實驗室操作技能。我國大學生在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方面有較強的優勢。

3.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指在創業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包括對人、錢、物、信息等各種有效資源的組織、管理以及合理配置的能力,對市場的認知、評估、開拓與宏觀把握的能力,在業務開展的過程中對事務敏銳的洞察能力和風險預測與控制能力。工作能力需要大學生在實踐中積累。

4.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指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接觸個人或者組織并與其正常交流和提升的能力。分為對內和對外兩種類型。對內主要是與熟悉的人的溝通,其目的是團結更多的力量,更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從而更好地進行創業活動。對外主要是指與政府、媒體、消費者等各類人群的交流,其目的是更好地處理創業過程中的問題,合理表達自己的意見,從而維護創業成果。社交能力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可以擴大自身優勢,解決創業難題,但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提高。

二、影響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因素

1.大學生模糊的自我認知。家庭關于創業教育的錯誤定位和社會環境的錯誤誘導將會造成大學生對自己創業能力的模糊認識。大學生對創業能力的模糊認識將直接造成創業思維混亂,從根本上阻礙了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形成。如果家長能夠客觀地認識并積極地引導自己的孩子大學畢業后參加創業,或者家長本身就從事商業行為,還能夠給予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方面的支持,或者哪怕是精神上的支持,也有助于大學生創業思維的形成。

2.大學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2002年,教育部確定清華大學等8所高校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當代大學創業教育雖然經歷了11年的發展,但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依然處于萌芽狀態[1]。創業教育存在的第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相關核心課程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當前,雖然創業教育也確實或多或少地在大多數高校予以開展,但是在創業教育課程方面各自為戰,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學生在理論指導缺乏的情況下,得不到較系統的理論指導,創業教育實際功效有限。即便有些學校在創業教育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它所能影響到的學生也很少,或者說有較強的針對性,針對某一個專業或者學科的學生,不足以在全國高校大范圍地推廣,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創業能力。在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和大眾教育造成的就業壓力增加的雙重背景下,以就業為導向的大學生教育培養理念依然是絕大部分高校所奉行的指導思想,同時,因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時間較短,大學生自主創業意識淡薄,所以我國大學生創業率為僅2%,成功率也僅為1%,相對于歐美大學生創業率在20%~30%的高比率而言,我國創業教育理念也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2]。

3.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影響因素。由于政府主導和社會引導的大學生創業軟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所以,政府和學校構建的相關的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以及社會文化土壤成為大學生創業能力體現的主要限制因素。社會文化土壤對于大學生創業的理解與支持與否將直接考驗大學生創業能力并影響創業結果。大學生創業的過程同時也是大學生創業文化形成的過程。文化是整個社會形成的一種共同認知,影響著其中的每一個人,創業文化首先就是要接受大學生創業,支持大學生創業,對創業的大學生進行幫助,對創業失敗的大學生進行有效的鼓勵和引導,對創業成功的大學生及時認可以及對其下一步發展起到助推作用。

三、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策略

1.催生和釋放大學生的創業潛質。客觀評價自我,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是激發大學生創業潛質、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前提條件。客觀評價自我包括正確把握自己性格上的優缺點、準確了解自己專業技能的優劣勢、正確測定自身對社會環境變化的敏感程度,以及自己對市場環境適應性的準確定位和對自己規避風險能力的合理分析等。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拒絕平庸,都渴望實現自身的價值,渴望過上舒適的生活。在內心的深處,不停地努力和拼搏已經成為一些人固有的優秀品質。對財富的追求,拒絕平庸,拒絕平淡和“朝九晚五”,對自由、變化、獨立的渴望,喜歡競爭和挑戰的性格,以及對成就的追求成為一些人創業思想的原始動力。創業家庭的影響、創業榜樣的影響、創業環境的熏陶可以激發一些人創業的激情。

2.開展行之有效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創業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有其內在的教育規律,高校要努力健全創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完善創業教育培訓內容[3]。大學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必須以是否滿足全方位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為唯一衡量標準。其大體內容包括:創業課程體系、創業技能實訓體系、創業咨詢指導體系、創業服務教育體系。此外,還應該完善教師配置以增強教育效果。創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在大學進行創業教育的材料基礎,也是全面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理論前提。到目前為止,清華大學等首批試點院校大部分已經成立了創業管理學院或者創業教育中心,開設了相關必修和選修課程,為創業教育核心課程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筆者認為,創業核心課程體系的建設必須包括從創業理念教育到創業管理教育等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創業能力的完善的選修和必修課程,具體內容應該包括創業文化教育、創業環境教育、大學生創業教育史,國內外大學生創業案例分析、創業心理學、創業哲學、創業市場調查等,此外,還應該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政府管理學、經濟法學、財務管理學、人際關系學等直接或間接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的一系列相關課程。創業技能實訓體系的建立是進行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階段,也是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演練環節。創業技能實訓是指在大學里進行的創業模擬訓練,主要通過大學生對“挑戰杯”創業大賽各種形式、不同程度的參與[4]。與創業課程體系構建不同的是,大學生以“舍我其誰”的主人翁意識和不可替代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走上前臺,進行創業設計和創業闡述,并現場答辯,彌補理論上的不足,從而進行創業模擬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檢驗學生專業技術掌握的熟練程度、市場駕馭能力是否經得起考驗、經營管理能力是否有效、社交溝通能力是否能夠取得成果、風險承受能力是否足夠、創業心理是否穩定,以及創業素養是否經得起推敲。

3.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小型實踐平臺。大學生創業小型實踐平臺需要政府、學校和社會三方聯動,目的是讓大學生在實際創業活動中了解創業的全過程,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切實提高創業能力。當一切需要的準備工作都業已結束的時候,當創業活動的前提條件都已經成熟的時候,按照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大學生創業應當進入實施階段,因為“實踐之樹長青”。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必須讓大學生進入實戰狀態,解決實際問題,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匯報方面,必須進入實踐操作階段,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本文來自于《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雜志。《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吳曉紅劉金升工作單位: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