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成功創業行為訓練思路
時間:2022-05-20 04:57:02
導語:大學生成功創業行為訓練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時代呼喚大學生成功創業
20世紀90年代,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寫入黨章,為大學生創業教育提供了政治條件和經濟保障。《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拉開了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序幕。清華大學研究生率先發起大學生創業設計比賽,許多學者和大學生陸續展開創業教育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當前,大學生創業已經不再是陌生的現象,政府、高校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鼓勵大學生創業,設立創業園、制定資助培訓政策等,幫助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上創業之路。大學生成功創業雖然形成了一定的實踐基礎和良好氛圍,但是創業的艱難和遇到的問題、困惑還是普遍存在。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同創業教育受到了政府、社會和高校的重視,也充分肯定了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創業計劃等方面的培養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但是,調查數據顯示,52.7%的學生認為高校缺乏對學生創業行為的系統訓練,呼吁高校加強對大學生成功創業行為的引導和訓練。江蘇省2013年高校創業教育工作推進會上公布:近三年來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達2.6%。另有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每年選擇創業的比例為5%,其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廣東成功率為1%,全國大學生創業平均成功率占這5%中的3%。①全國范圍內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仍然較低。
(二)缺少系統探究大學生成功創業的行為訓練內容
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理論及其應用推廣體系基本形成,包括創業教育的基本架構、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的培養、高校創業教育的組織體系、地方政府和學校等組織開展的創業設計比賽、了解企業(KnowAboutBusiness,簡稱KAB)培訓、企業家進校園等豐富多彩的創業教育實踐活動。近年來,不少學者如鄭秋等人在進一步思考大學生創業環境、平臺建設、課程改革、心理等因素,②逐步探索大學生獲得創業成功的路徑;徐瑩在《今天我們為何選擇創業》文章中較早提到“創業率”;③譚運進、孔繁榮發表了《中國大學生自主創業率低的原因研究》一文,但沒有直接討論大學生如何實現成功創業;④張秀霞在《大學生成功創業探析》中提到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分析了創業中大學生成功率低的原因,但沒有討論創業成功的概念;⑤陳安之在《成功創業的五大秘訣》一文中較早提到“成功創業”,但沒有對“成功創業”進行界定;⑥2010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碩士生陳晨在導師李慧勤的指導下,進行“基于我國創業教育的大學生成功創業問題研究”,對大學生創業教育過程中成功的相關因素等進行論述。⑦綜觀以上文獻,對成功創業的界定和闡述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所謂成功,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獲得預期的結果。筆者認為,成功創業指一個人或團隊具備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具有創業行為的能力,通過創辦和經營企業獲得積極的社會效益。需要說明的是,成功創業不是以是否注冊創業公司為唯一評價標準,它具有三個狀態,分別指獲得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具有初創企業的行為準備,具有實現、維持和改進企業的發展過程。這三個狀態都是創業教育的目標,是逐步向前發展的過程,是成功創業的有效構成。現在,政府、社會和高校對大學生如何實現成功創業大費腦筋,在實踐中也因地制宜地開展了各類扶持活動。如,高校舉辦創業計劃大賽,提升創業者的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政府為大學生注冊創業公司提供優惠政策等。這些基本構成了大學生創業的校內外良好環境和多渠道聯動機制,促使大學生創業公司不斷出現。但是大學生創業程度因不同高校、不同地區而出現差異,各地的大學生創業教育缺乏對成功創業目標下的創業行為訓練的標準界定和實踐訓練,較多停留于創業精神層面的教育引導。究其原因,一方面受經費、訓練場地等條件限制;⑧另一方面擔心在實踐過程中存在安全、利益等問題,缺乏系統的創業行為訓練內容與實現成功創業的實踐。隨著創業教育的不斷深入,社會、高校和大學生越來越關注創業的成效,注重開辦創業企業或公司,形成產值、利潤及員工的安置等狀態,由“光說不練”進入“大張旗鼓地宣傳”和“實實在在地干”、“做出成效,產生小微企業”等狀態。因此,成功創業有利于樹立標桿,消除“大學生創業不可能成功”的錯覺;有利于推進創業教育,探索大學生就業的理想路徑;有利于推進高校素質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開展等。
二、成功創業的行為訓練模式
(一)成功創業的行為分類
創業行為的分類,指對創業過程中一般行為的分類。成功創業的行為分類是按照創業成功的狀態進行劃分的。按照創業成功的三個狀態,細分出三類行為,即創業前期行為(準備期)、創業初期行為(初期)和創業發展期行為(中后期)。創業前期行為指在開始創業前,主要通過聽講座、撰寫創業計劃、參觀企業(公司)、參與勤工助學、參加學科競賽等行為,形成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創業初期行為指模擬企業的創辦過程,成功完成企業登記、選址、募集資金、招聘員工、采購、銷售、生產等一系列行為;創業發展期行為指模擬成功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頂崗完成企業運行中的管理、市場、培訓和發展等行為。
(二)成功創業的行為訓練模式與訓練內容
成功創業的行為訓練主要采用多層漸進合作模式。多層指成功創業的三個狀態對應的三個創業層面,即準備期、初期、中后期。準備期是最基礎階段,如金字塔的最基礎部分;中間是創業初期;創業中后期是塔尖部分。漸進指在成功創業目標下行為訓練內容的次序展開,具有不可跨越性。大學生創業忌急躁,要循序漸進。在具體實訓過程中,創業者(團隊)可以視自身的具體情況,在創業準備等階段縮短訓練時間。如研究生可以相對較快地經歷準備期,而集中于虛擬創辦階段和企業發展過程的行為訓練。合作指成員之間、成員與指導者之間等彼此團結、鼓勵、支持、分享的創業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決定大學生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成功創業,需要創業者(團隊)持續努力,同樣需要指導者連續跟蹤創業者(團隊),不斷評估與反饋,實施正向激勵。多層漸進合作模式是創業成功的行為訓練形式,在實踐中注重每個階段的完整,依次序遞進式進行。準備階段注重對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的培養,即對創業產生興趣,表現出通過虛擬體驗,確認成功的愉悅,在行為設計中可以通過聽創業教育講座、撰寫創業計劃書、分享創業成功者報告、參觀企業、參與小組討論、選取創業項目、評估創業風險、體驗成功等方式,達到“我要創業”的理想效果。這樣,為創業初期自我創辦企業(公司)的虛擬訓練和模仿企業(公司)的管理運行做好準備。多層漸進合作模式的訓練內容豐富多樣,方法簡單可行,強調成效。訓練中,每個階段有設計任務書、自我評估報告與指導反饋等環節。如,準備階段的訓練內容是將初步具有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的創業成員按照先校內虛擬創業行為訓練、后校外實體公司(如貿易公司、教育培訓中心等)見習、上崗等原則,進行程式化頂崗訓練。校內虛擬創業行為訓練主要由創業計劃、創業項目和創業者思維訓練活動組成,學習相關創業理論內容和創業技能,完成基本素質和行為技能現狀自評及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校外創業公司實景訓練主要將團隊分成若干小組,以雙休日為主,進行實崗角色扮演和承擔部門的部分管理,由指導者一對一輔導完成。在校外訓練時,學校要組織創業學習者認真參加企業(公司)活動,逐步認同企業(公司)文化,借助見習、助理、頂崗等過程,在實崗訓練過程中進行個人自我評估和訓練單位評估。這樣,100小時左右的訓練基本達到與創業初期和發展階段的創業行為的相似程度。
三、成功創業行為訓練模式實現的路徑
高校可以根據創業教育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主要針對一些有興趣創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群體進行創業行為方面的訓練,具體路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組建校園創業社團
成功創業需要興趣支持,高校可以將對創業感興趣的學生組織起來,創建創業社團。本科院校有關部門應大力鼓勵有創業傾向的學生骨干,號召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愛好的學生成立社團,聘請資深的專業教師對創業活動進行指導,提供資金和場地支持,如成立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形成以創業項目為特征的多樣化創業社團。當然,學校應對這些學生社團進行跟蹤輔導和階段考評,并給予一定的獎勵,使校園創業社團的運作更加合理化和經濟化,使學生從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開設創業教育課程
以課程宣傳創業教育,以課程規范創業教育,以課程統領創業教育。在大一、大二階段,學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認真落實創業教育課程,在學生中普及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教育,使學生完成創業基本內容的系統學習。有條件的高校可以結合高年級專業學習活動,開設“了解企業”“創辦你的企業”(StartYourBusiness,簡稱SYB)等公共選修課,鼓勵有興趣創業的學生進一步接受創業培訓。
(三)組織創業競賽
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各類創業競賽,有利于學生掌握創業基礎知識,檢驗創業行為訓練的成效,催生學生創業成功的激情。一方面,高校可以獨立組織或與社會團體合作舉辦各類創業大賽,如創業計劃大賽、實踐創新大賽、商務策劃大賽、企業模擬挑戰賽等;另一方面,高校應以全國和省挑戰杯比賽為契機,組建碩士生、本科生等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團隊參加比賽,激發他們參與創業的熱情,讓他們在參與中不斷提升、開拓創新能力,并提升勇于拼搏、化解風險、團隊合作等能力。
(四)舉辦大學生創業訓練營
高校應制定政策,設立大學生創業訓練營或創業孵化中心,激勵有興趣和具有創業知識,且擁有一定專業知識的高年級本科生、碩士生“入營”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每一個模擬公司按照創業項目申報,經過校方和指導者審核,虛擬運行,學員以“員工”的角色“上班”,而其工作場所可以按母版公司(真實公司)的經營內容和業務流程等設置,讓學員在相對“真實”的環境中接受訓練。在模擬公司創辦過程中,學員們掌握小微企業的創建流程,體驗虛擬商業環境和商業行為。模擬公司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應由學員在指導者的指導下解決,讓學員積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能力,增強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提高參與市場競爭和應變的能力。
(五)建立校外創業訓練平臺
多途徑建立大學生創業訓練基地,形成高校與政府、高校與社區街道、高校與企業(公司)等多類型實訓單位,構建校外大學生創業訓練平臺。校外創業訓練平臺主要完成創業實景下的行為訓練,即職業行為訓練的內容,通過實崗(頂崗)訓練,使創業者提高創業過程必須具備的創業行為的熟練度和準確度,提升創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積累創業過程的風險化解行為能力。學生創業需要經歷一個過渡期,這一過渡期是他們創業中最艱難的階段,提前適應創業前期可能出現的“不良”癥狀,有助于大學生規避創業風險、實現成功創業。實踐中,課題組先后指導9名南通大學本科生注冊、運行創業公司。同時,指導3名研究生參加江蘇省大學生創業設計比賽,皆獲得了獎項。這3名研究生還參加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項目。正確的創業理念和創業意識是大學生實現成功創業的基礎和保障,有效的創業行為訓練模式是大學生實現成功創業的外在保障,安全有效的創業實踐教育是大學生實現成功創業的重要保障。基于大學生成功創業的行為訓練模式———多層漸進合作模式已被兄弟高校學習推廣,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者:陸偉家褚金星袁小平工作單位:南通大學
- 上一篇:大學生創業幫扶模式探析
- 下一篇:大學生就業職業指導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