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能力現狀測評及提升策略
時間:2022-01-14 08:25:04
導語:大學生創業能力現狀測評及提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創業能力測評是促進大學生創業能力有效提升的前提。文章在構建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大學生創業能力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運用模糊評價方法對典型樣本進行了評價分析,發現當前大學生非常缺乏機會識別能力和自我效能,最后,從多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對策。
[關鍵詞]模糊綜合評價法;德爾菲法;創業能力;大學生
1引言
2015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大學校長袁壽其指出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是新常態的第一個特征,與此相對應的是高校畢業生數居高不下(2015年達到749萬人),“就業難”的局面日益顯現。因此在就業壓力巨大、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環境下,大學生作為最具創新與創造活力的群體,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活力,意義重大。但是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比例尚不足3%,其成功率不到1%。對于大學生這個群體來說,科學測評與分析創業能力的構成要素對于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具有重大意義。對此,本文根據創業研究的六維度模型將創業能力劃分為組織與管理能力、人際關系能力、機會識別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知識及專業技能以及自我效能。
2調查與研究方法
2.1量表編制
(1)通過廣泛查閱關于創業能力評測體系的文獻,最終歸納確定了創業能力的基本內涵和影響因素。(2)通過隨機問卷訪談,搜集更多資料。(3)利用已有資料,通過北京科技大學創業資深指導老師、北京科技大學MBA、創業公司的負責人等專家討論,確定出評測創業能力六個維度,并且利用德爾菲法確定影響創業能力的比重。(4)在上述基礎上,編制大學生創業能力測評的李克特量表。
2.2問卷量表的內容結構
大學生創業能力是指大學生結合自身的特點,并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等的培養,所形成的首次創業中取得成功所必備的一種綜合能力。具體說來包括六個維度:人際關系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知識與專業技能,自我效能,學習與創新能力,機會識別能力。在調查中,采用李克特五級評分法,被調查者從最不符合到最符合從1~5進行評分,最不符合計1分,最符合計5分[1]。
2.3名詞解釋
大學生創業能力是指大學生結合自身的特點,并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等的培養,所形成的首次創業中取得成功所必備的一種綜合能力。人際關系能力是指具有豐富的社交網絡,善于與人溝通,能處理好人與人以及個人和組織之間的互動關系,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組織與管理能力是一項綜合性的創業能力,包括諸多具體技能,如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團隊建設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經營管理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等等。知識與專業能力是指掌握本專業的知識,精通本行業業務,對從事的工作具有專門的技能和經驗的能力。自我效能是大學生對自我能力及信念的判斷。主要由自我管理能力、適應能力、承諾能力以及自我激勵與突破能力四種能力組成。學習能力是指從以往自己或他人的經歷、關鍵事件中主動學習并改變自己行為的能力。創新能力指革舊部新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思想上的創新,即創意以及產品服務的創新。機會識別能力指發現市場潛在的機會并做出客觀判斷。
2.4模糊綜合評價法
第一級評價指標包括:人際關系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知識與專業技能,自我效能,學習與創新能力,機會識別能力。第二級評價指標是一級指標下設立的4~5個子問題。評測值與評測指標的權重有德爾菲法獲得。
3數據統計與分析
3.1信度檢驗
對于信度采用了克倫巴赫內部一致性系數檢驗的方法,量表顯示Cronbach’sAlpha系數為0.748,滿足其值在[0.7,1]的區間范圍,證明相關程度較高,說明該問卷內部一致性較高,具有較高的可信度。當對量表當中其他因素進行可靠性檢驗時發現剔除項目會造成Cronbach’sAlpha值有顯著下降,因此所有項目均被保留在量表之中。
3.2效度檢驗
本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對量表進行了效度檢驗,首先分析其可行性。KMO值為0.668,說明各變量相關程度無太大差異,適合進行因素分析,Bartlett檢驗,球形假設被拒絕,說明各變量之間并非獨立,取值彼此相關。
3.3模糊綜合評價
本文采用將模糊評價方法用于信息系統效益評價,因此可以綜合考慮影響信息系統的眾多因素,根據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和對它的評價結果,把原來的定性評價定量化,較好地處理信息系統多因素、模糊性以及主觀判斷等問題[2]。通過德爾菲專家討論法,聽取了教師,創業者,參賽選手等各方的意見,最終將權重定為:人際關系能力0.1;組織和管理能力0.16;知識與專業技能0.1;自我效能0.22;學習與創新能力0.16;機會識別能力0.26。
3.4統計結果
首先分析調查人口的統計學特征,本次調查以北京科技大學參加“科技園杯”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測定其能力的不同分值進而給出總評。調查對象包括大學本科一年級到四年級,研究生一年級到二年級的學生,其中大一大二學生占比達到62%,大三大四學生占比27%,研究生及以上占比11%。專業涉及文理工三類,工科占比62%,理科占比18%,文科占比20%,具有較好的普適性。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66份,剔除部分信息不全或有明顯敷衍痕跡的樣本后,其中有效問卷234份,有效率達到87.96%。3.5現狀分析樣本值通過信度與效度分析,Alpha值為0.748超過0.7,證明數據相關程度較高,KMO值0.668,樣本具有一定可信度。本文通過模糊評價法發現大學生創業能力平均分為71.20,側面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水平并未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之上,二級評價指標離散程度較高,表現為機會識別能力,自我效能在量表中所占權重較高,知識與專業技能,人際關系能力所占權重較低。專家與創業者普遍認為在創業大環境中機會識別能力與自我效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創業者的成功與否。由統計數據顯示,創業能力的子能力自我效能平均分為74.43,高于總體標準分,且具有0.22的權重,在很大程度影響創業能力,代表大學生在自我能力及信念判斷上普遍持有樂觀的態度。也反映了大學生在自我管理能力、適應能力、承諾能力以及自我激勵與突破能力上占有一定的優勢。同時,因為自我效能可以幫助企業家根據自身的能力基礎和資源獲取情況,客觀評價自身創業機會與挑戰,并對自身擁有的社會網絡和提供的資金支持與信息反饋認真識別,與權重最高的機會識別能力也有很強的聯系。量表顯示,機會識別能力占0.26的權重,也即提升該項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創業的總體水平。但是其平均分僅有67.8,明顯低于創業能力總評的平均分。訪談發現,目前大多數大學生,即便有強烈的創業意愿,也不能準確感知周圍信息的變化、無法獲得別人難易觸及的有價值的信息并且不能迅速判斷這些信息是否屬于自身機遇,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知識與專業技能僅占0.1的權重,但是平均分僅為65.16,在六項能力指標中分數最低,表示當代大學生對于知識的積累與專業技能的培養不足,使得許多有著優秀項目的創業計劃因為知識的局限性以及專業技能的缺乏性從而流產。人際關系能力的平均分為71.65,僅占0.1的權重,但是擁有二級分項指標的最高分也是僅有兩個超過4分中的最高分的:4.08分,表明參與創業競賽的大學生普遍對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與他人的溝通能力有著一定的自信。組織管理能力與學習與創新能力平分剩下的0.32權重,分別獲得75與72.59的平均分。兩項能力中前者的二級指標排序離散程度很低,代表大學生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基本處于相同水平,對創業整體能力差異的產生不具有很大作用。因此影響的主要因素除人際關系能力與組織與管理能力的剩余四項,也即知識與專業技能,自我效能,學習與創新能力與機會識別能力。
4促進大學生創業能力提高的對策
4.1加大知識技能培訓力度
針對知識與專業技能,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創業者來說,學習能力較強的同時亟需相關的入門知識,因此需要得到高校科學、系統的創業理論知識支持,加強專業的創業基礎知識指導。政府應該廣泛發動高校和社會團體,為創業者提供各種類型的培訓。學校以及各學院應當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培養新型創業人才的目標,提升自身的創業培訓力度,通過講座,創業人士見面會,實戰培訓等多種方式的培訓活動積極促進大學生對于知識技能的提升,從而有效地提升重點大學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4.2積極提升自我效能
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在極其廣泛領域和極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首先應該為大學生增加成功體驗從而在感官上刺激他們自我效能的提升。通過親身經歷獲得的成敗經驗是最具影響力的效能信息。過去多次的成功會提高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進而樹立健康的效能信念;反復失敗往往會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各學校應當在課外活動設置以及課堂教學中增加其對成功的體驗感,通過增加獎項的設置以及言語或是物質上的鼓勵起到刺激的作用[3]。
4.3課堂體制初步改革
針對學習與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對于教學部門的管理者來說,應當轉變培養形式,將教學管理的重點漸漸轉移到實際運用當中,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理論學習。另外,學校應采用創新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營造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對于大學生自身來說,更是應當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發散自我思維,積極參加科技創新項目,培養學習與創新的技能[4]。理、工科學生應該多培養自己情感上的體會,增強自己的人文素養;文、理科學生要多實踐,將理論落到實處;而文、工科學生也要培養自己做問題的嚴謹性和邏輯性,將學習與創新落到實處。
4.4參與學科與創業類競賽
針對機會識別能力欠缺的問題。首先,對于學生本人來說,在大學期間應當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這有助于將來對各種信息進行搜索、整合、應用。個體知識愈廣博則愈有助于創業者對市場中的相關信息和知識進行重組、匹配和加工,從而產生新穎性的創業構思;對于學校來講,引導學生關注某些領域的動態以及相關國家的政策變化,逐漸培養大學生的機會識別能力,使大學生學會對變動的信息進行多方位評估,選擇適當的時機抓住創業機會[5];具體來說,多參加創業類比賽是提高機會識別能力的一個重要對策。一方面,學生可以在模擬的環境下嘗試著進行機會分析,以極低的成本在項目選擇、成員選擇、公司營運等方面實現了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比賽的競技性質又促使他們對做出的機會選擇進行相應的后果承擔,提高大學生在機會識別時的謹慎性。
5結語
創業大賽致力于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卻難以有一個準確衡量標準去評估大學生在創業方面的能力,使得比賽無法針對其能力的缺失進行定向彌補。通過設定相應的能力評估體系,在盡可能減少主觀與外界因素的影響下,本文以北京科技大學參賽學生為例,對其創業能力進行了綜合的評測,并基于數據分析與相關理論知識,提出了學改進創業能力子能力的若干措施,從而可以在未來進一步提升創業大賽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力度,具有很好的實際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1]畢作慶.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研究———基于遼寧省大學生的問卷調查[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554-557.
[2]徐才千,陳權.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測量與實證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33):93-95.
[3]答會明,席麗,豆宏健.10年來我國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綜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9):54-58.
[4]段成芳.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管理改革———以“挑戰杯”為個案的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高教研究所,2005.
[5]王飛,姚冠新.大學生創業機會識別能力提升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8):57-60.
作者:吳迪 單位:北京科技大學
- 上一篇:證券投資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 下一篇:對外演出產品營銷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