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探究
時間:2022-04-28 02:45:05
導語: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三地高等教育協同發展也有長足的進步,這為我省(滄州市)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本文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和進程入手,指出我省(滄州市)大學生創業能力培訓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完善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舉措。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創業;創業能力培養
一、京津冀協同發展概述
1.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內涵。京津冀地區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兩大城市,以及河北省的唐山、石家莊、滄州等11個城市。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指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2.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背景及進程。京津冀三地土地面積相加有21.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為1億人,2013年經濟總量超6萬億,占全國1/9,是我國三大經濟增長極之一。同時京津冀3個地區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從來都既是鄰居,又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但是三地的發展又極不平衡,存在著很多制約發展的問題。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并發表重要講話,全面深刻闡述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推進思路和重點任務,并提出七項具體要求,將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上重大國家戰略層面,這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正式提出。2014年3月5日總理所作的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將“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寫入2014年重點工作。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這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完成頂層設計,進入到一個新階段。2016年2月《“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已印發實施。這是全國第一個跨省市的區域“十三五”規劃,明確了京津冀地區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規劃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的整體實力將進一步提升,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協同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首都“大城市病”問題得到緩解,區域一體化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
二.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
1.大學生創業的認識哈佛大學斯蒂文森教授認為:創業是一種管理風格,它去尋找機會而不滿足于現在已擁有的資源。而國內比較權威的定義為:創業是指某個人(或團隊)發現某種信息、資源、機會或掌握某種技術,利用或借用相應的平臺或載體,將這些信息、資源、機會或技術,以一定的方式轉化、創造成更多的財富、價值,并實現某種追求或目標的過程。大學生創業,則特指的是在校就讀或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這類特殊群體為創業主體的創業過程。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及大學生追求個性、獨立、自由、冒險和財富的需求不斷提升,自主創業逐漸成為一種職業選擇方式。這種選擇具有積極意義,表現為:創新創業能改變個人的生存狀態;能實現自我價值;能促進新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形成;能緩解社會就業壓力;能帶動社會就業等等。2.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A.創業能力內涵創業能力特指擁有發現或創造一個新的領域,致力于理解創造新事物的能力,能運用各種方法去利用和開發它們,然后產生各種新的結果。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則可概括為在校或者已畢業但尚未正式工作的大學生發現機會、捕捉機會、創造機會、利用機會,將創業想法轉化為可實際操作、可實際執行的產品或服務的一種能力。具體包括決策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專業技術能力與交往協調能力等等。B.我國創業能力教育的發展進程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最基本方式就是創業教育,我國的創業教育和英美等發達國家比較起來還具有起步晚、發展慢、結構體系不完善等特點,經過梳理總結,我國創業能力教育的發展有如下幾個階段:(1)起步階段:1998年成立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同年清華大學主辦了首屆“創業計劃大賽”,并率先在MBA開設了“創新與創業管理”專業方向,在本科生開設了“高新技術創業管理”課程。1999年共青團中央組織了全國性的大學生創業計劃和課外學術作品競賽,標志著我國創業教育的全面興起。(2)發展階段:自1998年其至2006年期間,各高校就如何發展創業活動而開展創業教育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嘗試,開設創業課程或專業,構建創業實習基地,設立創業基金、開展創業競賽等等,創業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3)政府助推階段:2009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鼓勵和支持高校積極開展創業教育并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2010年5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完善大學生自主創業扶持政策。2012年教育部要求本科院校,必須將創業教育納入教育計劃,作為學生的必修課。2015年3月和6月國務院出臺《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創新創業成為時代風潮。C.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雖然我國創新教育通過十幾年的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突破,但是和國外相比差距還很大,也不能滿足現實中大學生創業的需求。通過對滄州市各大高校學生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我市大學生創業率比較低,而成功創業的比率更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1)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不強,缺乏勇氣和動力。(2)缺乏良好的創業教育、文化氛圍。(3)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健全。(4)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5)重視個體創業能力提升,輕視創新創業學生團隊的培養。(6)創業實踐基地建設薄弱,實踐活動不足。
三.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如何
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三地高等教育協同發展方面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2009年舉辦首屆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論壇,簽署了《京津冀區域人才合作框架協議書》,2015年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大學三校聯合組建“京津冀信息服務協同創新共同體”,在資源共建共享、人才培養等方面探索新型的合作模式。教育部“2015年工作重點”中指出要“研究制定推進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這些舉措必然會對河北省高校資源共享,師資儲備,人才引進,合作交流等起到推動作用,同時也必然能夠提升我省大學生創業能力,構建更好的創業平臺。當然,在此利好的大背景之下,仍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各方聯動,共同完善對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措施。1.注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創新創業意識是一種主觀的意識,這就要求高等學校要把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與研究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轉變學生貪圖安逸追究穩定的就業態度。要讓學生意識到在當今就業形勢嚴峻的時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開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對大學生參與社會競爭有著重要的意義,加強培養學生應對未來復雜的社會環境能力,尤其是提高大學生創業的信心和敢于面對挑戰甚至失敗的勇氣。2.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氛圍通過報刊、廣播、校園網絡等形式積極宣傳國家和地方促進創業的政策、措施,高校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和促進大學生創業工作的新舉措、新成效,宣傳成功企業家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先進典型。開展各種學術交流、課外學術科技活動、主題教育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術講座和學術報告等,擴大學生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調動學生創新積極性。組織學生參觀創業成功的企業,邀請創業成功者介紹創業的奮斗歷程等,調動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建立一整套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規章制度。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氛圍。3.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組織高水平的創業教育專家并吸納部分創新創業成功人士編寫適用和有特色的高質量教材,增強創新創業教育的頂層設計。要把創新創業教育有效納入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教學計劃,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通過基本理論、案例分析和模擬練習的組合設計,用模塊化方式實施,讓學生了解和熟悉有關創辦及管理小企業的知識和技能。課程設置要突出專業特色,要與專業課程體系有機融合,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要與專業實踐教學有效銜接。同時,課程的開設要結合學校實際,實現跨學科、跨專業課程資源共享,結合學校特點和學科優勢,努力形成創新創業課程的特色。4.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成果取決于教師,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教師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前提。學校應制訂相關激勵政策,對指導學生取得創新創業優異成績的教師給予獎勵。聘請企業導師指導大學生創業訓練和實踐,導師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對學生施行個性化管理。導師要真正起到指導學生和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作用,讓學生在實踐中少走彎路。高校也應加大師資培訓力度,對創新創業指導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5.培養創新創業學生團隊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團隊的合作。一個成功的創業項目,需要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團結合作,在創新創業能力培育過程中,應重視創新創業學生團隊的培養,充分發揮來自不同專業、具有不同專長的學生的能力。創業團隊的建設可以跨專業、跨年級進行,形成傳幫帶的良性循環機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有利于在學生中普及創新創業意識,也有利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保證創新創業項目的持續發展,提高項目的成功率。6.加強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以校內外創新創業基地為載體,組織學生參加創業實踐。一方面通過專業實習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在利用校內外專業實習基地的基礎上,探索多種形式創業能力培養的實踐基地建設。通過建設大學科技園、創業示范園、科技孵化園、等形式,實現校企聯合,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教學,實現“產、學、研”相結合。此外,還可以倡導學生定期深入社區、農村等開展社會調查、科技服務等實踐活動。
作者:許國強 單位:滄州廣播電視大學
參考文獻
[1]《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主編:黃興,張志剛,楊輝.第187頁至203頁.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張毅,王寶林,白璐婷.京津冀協同發展下河北省吸引大學生就業的對策分析.《職業時空》.2016年8月
[3]岳華,趙鵬,許娜.基于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課程教育研究》.2016年8月
[4]李巖.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現狀研究.《對外經貿》.2012年第8期
- 上一篇:創業示范基地大學生創業探索
- 下一篇: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業行為影響因素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