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的構建策略
時間:2022-07-30 03:22:11
導語: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的構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創業是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高等教育改革和多樣化就業的現實需要。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資金扶持能夠提升創業參與度和成功率。從協同創新視角出發,分析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構建的現實訴求和基本原則,進一步結合政府、高校、企業等參與主體的優勢,提出參與主體內部和相互之間“融合、協同、創新”的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構建策略。
【關鍵詞】協同創新;大學生創業;創業資金;保障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高等教育由規模擴張轉入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的新階段,面對愈發嚴峻的就業市場環境,“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改革方針成效逐漸凸顯,不斷優化的創業環境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了更多機會,有效緩解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同時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鮮活力。《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大學生畢業即創業的比例從2011屆的1.6%上升到2017屆的3%。[1]隨著創業政策、創業服務、創業教育等創業支持保障的不斷健全和完善,越來越多大學生選擇在校期間或畢業后進行自主創業,實現個性化和多樣化的人生目標。創業資金作為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創業的各個階段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甚至影響到創業企業的“成敗”。相關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學歷、專業、學校類型、城市級別、創業領域及創業階段的大學生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難都是缺少資金。[2]因此,政府、企業、高校、社會組織等機構應合力構建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充分釋放組織合力、發揮協同效能,通過協同合作使資本利用率最大化,最大限度滿足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多樣化的資金需求。
一、構建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的現實訴求
(一)緩解大學生創業者資金難題。1.為初創企業提供原始資本。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便捷、高效的信息傳遞渠道使大學生了解到豐富的市場信息,各類媒體的輿論宣傳使成功創業者和企業家的故事深入人心,社會和高校營造的創業氛圍使大學生更愿意把自主創業作為職業發展方向。但是,真正進行創業的大學生數量卻遠遠少于擁有創業意愿的人數。啟動資金對大學生創業者至關重要,但籌集啟動資金是大學生創業遇到的第一個難題。[3]創業作為一種商業活動,開始創業即就意味著長期的資本投入,而大學生缺少創業成本,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創業資金保障體系能夠為有創業熱情的大學生提供初始資金,解決創業資金籌措難題,幫助大學生創業者將創業理想轉化為創業實踐。2.為創業企業發展注入活力。創業初始資金的供給能夠確保企業順利成立并開始運營,但很多大學生創業者在企業創立后的發展過程中仍然遇到運營資金不足的問題。大學生創業融資渠道單一、不暢是當前大學生創業融資難的集中體現。[4]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可以借助多元主體參與的優勢,不同資金供給主體利用自身特色資源向大學生提供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天使基金、風險投資等多樣化資金支持,向正在創業的大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資金扶持,使其渡過創業資金匱乏難關,為大學生創業企業的成熟和發展注入活力。(二)發揮資金供給主體社會責任。1.利用自身優勢營造健康創業環境。大學生自主創業不是獨自創業,僅憑大學生一己之力是無法實現的,需要相關群體共同努力才能實現。[5]健康的創業環境是提升大學生創業參與度和成功率的有力保障,創業資金供給作為創業環境營造中的重要環節,為大學生創業企業的成立和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政府、企業、高校、社會組織等供給主體通過協同合作構建創業資金保障體系,系統、有序的創業資金供應為大學生創業企業持續提供補給,與創業政策體系、創業教育體系、創業培訓體系互補,共同支撐起讓大學生想創業,并且敢創業、能創業的健康環境。2.結合自身特點反哺社會發展需要。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6]國家和各地區政府出臺一系列鼓勵和支持創業的政策文件,支持全社會形成人人創業的局面,大學生群體更被視為“雙創”的生力軍,成為創業政策體系的重點關注對象。政府、企業、高校、社會組織等創業資金供給主體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也承擔著服務社會的責任,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成功創業作為各級政府的重點工作,需要各創業資金供給主體的廣泛參與,把支持大學生成功創業作為自身反哺社會發展需要的重要工作。(三)促進創業市場整體平穩發展。1.加快大學生創業企業融入市場的步伐。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作為支撐,大多數大學生創業者受限于自身創業能力、創業經驗及創業資源等條件的限制,其創業企業自成立之日起就處于創業市場的劣勢地位。創業環境中各保障體系的共同作用可以推動大學生創業企業平穩快速發展,采用市場化運作方式的創業資金保障體系也能夠為大學生快速融入市場提供切實幫助:一方面與外部創業市場相隔離,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創業支持,使企業快速成長;另一方面與外部市場相融合,通過資金輸出強化對創業企業的外部引導,鼓勵其利用自身優勢開拓發展空間,與其他企業進行市場競爭。2.增強創業市場的競爭活力。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實現個人理想,同時可以消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還可以為市場注入創新活力,促進創業型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部關于做好2017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通過政府支持、學校自設、校外合作、風險投資等多渠道籌措資金,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7]構建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致力于解決大學生創業融資難題,推動大學生創業企業健康發展,間接加速了整個創業市場的更新升級,進而增強創業市場的整體競爭活力。
二、構建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的基本原則
(一)調動協同主體參與保障體系構建的積極性。1.平衡主體資源供應與自身利益。各參與主體在構建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過程中主要考慮資源供應與自身利益之間的平衡性問題。政府作為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管理部門,在參與過程中考慮投入工作量是否能夠切實提升大學生創業的參與度和成功率,是否能推動形成大學生創業新局面。各類企業作為主要資金提供方,主要權衡資本投入能否對自身發展起到良性促進作用,能否在大學生創業企業的成長發展中獲取對等收益。高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因此,加大對大學生創業者資金投入的同時還能否保障其他教育支出的有效占比是最主要的問題。其他參與主體主要衡量投入與回報之間是否能保持相對平衡。2.主體資源投入與自身發展的契合性問題。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的合力構建和有效運行,需要以大學生創業者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以政府、企業、高校等參與主體積極、協同發力為關鍵。各參與主體的長期參與和持續供給是確保創業資金保障體系發揮實效的重點,能夠保證大學生創業過程的資金需求。然而,不同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和參與力度受資源投入與自身發展契合性的直接影響,資源投入的回報與自身發展規劃出入較大勢必會影響參與主體的投入力度和合作效度。構建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時應綜合考慮各參與主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各主體的參與方案。(二)參與主體協同并進提升保障體系實效。1.劃分權責避免控制權糾紛。只有不同參與主體協同參與才能促進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的有效構建。在構建保障體系過程中,不同主體由于資源投入量、參與形式等方面差異,使各主體在保障體系中所占據的地位、擁有的話語權存在一定區別。因此,大學生創業保障體系的控制權問題不容忽視,主要表現為各主體都希望能夠獨立裁決資源的投入力度、對大學生扶持的方式及提供資金的數量等與自身利益聯系緊密的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保障體系的整體性和有效性,還會造成保障體系規劃和管理不統一、難以達到預期扶持效果等問題。因此,在構建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時應劃分清晰參與主體的責任,確保各司其職,切實發揮保障體系實效。2.深化溝通抵消信息不對稱。系統、科學的保障體系表現為各參與主體間充分有效地合作,有力地保障受資助主體的創業活動,推動大學生創業實踐向縱深發展。在提升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質量的過程中,著力解決參與主體間信息不對稱問題是深化組織合作的關鍵,也能夠有效化解主體間矛盾。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合作意識不強,各參與主體在不同領域發揮自身的作用,缺少相互溝通聯系的紐帶,不利于達成共建大學生創業保障體系的共識;第二,資源供給不對等,各主體在協同合作過程中所投入的資源不盡相同,缺乏有效的溝通將導致集合資源無法有效銜接,不利于保障體系持續發力。(三)硬化落實監管完善保障體系反饋機制。1.內部自治強化主體責任。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的建立不僅僅是各主體利用自身所處行業領域優勢參與共建,還應加強不同主體內部的監督和管理,形成有效內部反饋。參與主體對大學生創業保障體系的投入僅僅是構建保障體系的基礎,缺少資源投入后的有效監管,將無法對自身所投入資源對大學生創業的幫助和對整個創業資金保障體系效用的提升進行及時評價和反饋,既不利于參與主體資源投入的合理利用,造成資源浪費,也不利于資源對大學生創業提供的實際幫助,使保障體系失去應有的作用。2.聯動互管深化整體合作。各參與主體內部自我監管是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能夠對資源投入合理使用進行評價反饋,而參與主體相互之間的有效監管也影響著創業資金保障體系的實效。參與主體在加入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往往僅從自身出發,忽視了整體的重要性,缺少對其他參與主體的基本監督,既影響主體間的聯動,也可能會阻礙創業資金保障體系對大學生創業者的有效支持和幫扶,導致保障體系流于形式而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強化各參與主體之間的合作和管理,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的效能。
三、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的構建策略
(一)營造健康金融支持環境。針對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面臨的創業資金籌集難題,政府、企業、高校和社會組織等主體應充分調動各自優勢資源,為大學生創業者營造健康的金融支持環境。首先,強調構建大學生創業金融保障體系的重要意義。各主體要充分了解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資金障礙,達成參與構建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的共識,通過系統性、多樣化的資金支持為大學生創業者解決實際問題,幫助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勇于投身創業實踐,推動全社會形成“敢想敢創,能想能創”的創業局面。其次,樹立“政府主導、多方協作”的齊抓共管理念。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的杠桿作用,通過市場機制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支持創業活動。[8]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是面向全體已創業大學生和有創業意愿而未創業的大學生開放,保障體系的構建不是多方參與主體資源的簡單集聚,而要結合大學生的創業需求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要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吸引不同主體參與共建,各主體在參與時要秉持“主人翁”意識,齊抓共管。最后,實行主體間聯動責任制。落實主體自我監管和相互監督,在主體間構建溝通聯動和互管機制,合理利用資源,并充分釋放資源潛能,推動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持續發力。(二)推動合作效應優化升級。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應注重各參與主體內部和相互之間的協同創新,有效提升對大學生創業者的激勵和扶持作用。第一,供給主體準確定位,提供優勢資源。不同主體在合作過程中要盡可能投入自身優勢資源以提升保障體系的整體作用。政府明確自身的宣傳和引導優勢,企業抓住自身資金存量優勢,高校厘清學生歸屬優勢,社會組織明確自身合作機動性優勢。第二,主體交叉融合,盤活優勢資源的整體融合。參與主體在合力構建保障體系過程中強化融合意識,在政府的管理下,深入研究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對資金需求的環節和資金獲取形式,結合不同參與主體的資源優勢,有針對性地融合資源,使之滿足大學生創業者的需求。第三,開放主體準入與退出機制。以市場化機制運作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建立主體準入和退出機制,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加入保障體系的構建,也允許不同主體按照退出機制的要求撤出保障體系。充分利用市場化靈活的特點進行管理,鼓勵主體之間相互合作創新大學生創業資金扶持形式,為大學生提多樣化的資金扶持形式,滿足不同創業者的資金需求。(三)維持供給需求內在平衡。大學生創業保障體系構建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當前因創業資金不足而不敢創業或創業失敗的問題,針對不同創業階段大學生創業者的資金需求,保障體系應充分結合各主體提供的資源,設計切實可行的資金發放形式。第一,針對缺乏創業初始資金的大學生,在現有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引導基金的基礎上,利用高校創業大賽、企業創業實訓、社會組織創業培訓等活動,根據不同創業項目所屬類型和領域以獎勵金的形式發放初始資金,或以招募的形式對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提供“創業試水資金”。第二,針對創業中缺乏過程性資金的大學生創業者,政府組織設立大學生創業投資發展基金,吸引企業資本注入。大學生創業者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比其他創業者更需要風險投資的介入。[9]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公益性資金、天使投資資金、創業激勵資金等,幫助大多數創業者渡過創業難關,在創業企業實現盈利后借助準入機制吸納這類企業為創業資金保障體系注入新資源。第三,為企業發展成熟且經濟效益較好的創業企業牽線更多社會資本,幫助其在創業板上市或進一步發展壯大。完善大學生創業供給環境,能夠幫助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大膽開展創業實踐,為創業企業注入更多生命力。從協同創新視角構建大學生創業資金保障體系,是加強參與主體內部和相互之間有效融通、組成發展共同體的有效路徑,挖掘資源融合潛力、增強創業資金保障體系實效,切實解決大學生缺少創業資金的現實難題。
作者:楊柳青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
- 上一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缺失與重塑
- 下一篇:高校鋼琴課程教學改革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