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大學生就業的信息現狀

時間:2022-12-27 08:28:25

導語:試議大學生就業的信息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大學生就業的信息現狀

一、大學生就業市場中不對稱信息的原因剖析

1.事前不對稱在高校畢業生進行應聘的時候,用人單位希望找到合適的“意中人”,在就業協議簽定之前,求職的學生清楚自己的能力而用人單位不知道,這樣畢業生的個人能力信息屬于私人擁有,用人單位也通過有效的媒介獲得,如果用人單位僅憑資格證書和簡介面試審核應聘者,則可能面臨多種道德風險,比如證書的偽造和浮夸等虛假信息,這樣不滿足完全信息,成為不完全信息的博弈,也就是說在不完全信息的條件下,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至少有一方不知道另一方的真實情況。

2.事后的不對稱在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簽定協議之后,任然存在信息的不對稱,由于用人單位擁有自己的完全信息,在簽定協議的時候大學生并不一定知道用人單位虛假的信息引誘大學生簽約,比如大學生一走進用人單位后發現用人單位并非象他們簽約時所說的那樣,當然用人單位也不知道大學生毀約的概率有多大,用人單位防止大學生毀約,甚至加一定的有利于他們的限制性條件,這樣所謂的“敲竹竿”的問題也就出現了,所謂的敲竹竿問題也就是當人們一旦作出專用性資本關系投資后擔心時候重新談判被迫接受不利于自己的契約條件或擔心他人的行為使他的行為投資貶值,也就是當事人事后機會主義行為產生了可能。結果會使一些已簽約的大學生屈身一段時間后又陷入了失業群體。

3.“信號傳遞”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就業市場用人單位和應聘者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可以用“信號傳遞”來解釋。應聘的畢業生比用人單位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文憑和受教育水平成了傳遞應聘畢業生能力的信號。也許教育不一定能提高一個人的能力,但只有高能力的人才能獲得較高的文憑。所以應聘者為了能向招聘者“發出信號”表明自己的能力高于他人,從而得到較好的交易效果,就會進行教育上的投資,拿一個名牌大學的文憑。低能力的人也想發出同樣的信號,但是他們獲得這個信號的成本太高,比如學習起來更費勁,需要花費數倍的時間等等。招聘者根據這一信號就可以區分不同能力的人,從而對能力高的人支付較高的工資,而能力低的人只能接受較低的工資。

二、幾點建議

1.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規范市場的信息傳遞機制由于我國的大學生從以前的包分配到后來的雙向、自主擇業的轉換中,相應的制度和機制尚未健全或建立,比如合理的人才評價制度和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機制等等。因而當前出現一定的制度“真空”,當前需要有關部門建立大學生就業適配制度,從制度上減輕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建立一套切實有效的保障真實信息提供者利益,使制假者承擔代價的制約機制,其目的在于提高企業和求職者的違約成本以凈化市場提高市場化運行效率。此外還要建立健全用人單位和個人的信用評級制度,并對信用的檔案的記錄和移交,管理與評級。充分利用媒體提供全面的信息,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披露一些不誠信的個人和單位參與市場,同時給與實事求是負面激勵式的懲罰。

2.密切高校與社會機構的互動和交流,加強高校與用人單位的聯姻在高校辦學模式中,“委培”的模式值得推廣,有些學校注重到自己和社會上用人單位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把用人單位請進學校來和用人單位共同培養學生,這樣不但使學校了解到企業需要什么樣的畢業生,也使對學生的教育更加專門化,針對性強。同時企業也可以提前對學生進行考察評價,可以提前招聘到優秀的人才。這樣無疑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最終達到“雙贏”。

3.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大學生是市場就業的主體之一,他們在觀念上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公開自己的相關信息,減少私人信息和隱藏信息。高校也應引導他們積極聽取就業指導課,包括細心學習職業生涯的規劃,求職技巧,心理咨詢等方面的指導和培訓,應盡早的掌握社會和用人單位的人才素質要求,從而適時調整自己的心理偏好和期望,擺正心態,利用多種渠道加大收集就業信息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他們的誠信意識,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作者:謝路奇杜啟平單位: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