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中產業構造的影響
時間:2022-05-20 05:24:47
導語:大學生就業中產業構造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西安市產業結構與大學生就業現狀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社會再生產的過程中的產業組成、發展水平以及產業間的技術經濟聯系即為產業結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業結構起著基礎性作用,要想保持經濟能夠持續、協調以及快速的發展,必須保證產業結構趨于合理。西安市產業結構呈現如下特點:第一產業(農業)的專門化程度一直較低,基礎薄弱,市場競爭力不強,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但同時就業人員收入增長較為緩慢,加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第一產業就業壓力較大。以新型工業以及裝備制造業為核心的第二產業的主導性地位正在日漸削弱。第二產業大多處于上游初級加工、組裝生產環節,自主研發能力較差,缺乏技術優勢,企業難以獲得高附加值和利潤。第三產業的專門化程度一直比較高,這說明以現代服務業以及文化旅游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是西安市主導性產業以及專門化生產部門,這些都與西安的歷史和人文環境密不可分。通過比較三大產業的就業情況我們發現,從事第一產業的即從業的集中程度較低,而從事第三產業以及第二產業的集中度較高。第一產業作為我國的傳統產業,聚集著大量勞動力資源,但大量大學畢業生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致使大學畢業生在第一產業就業率很低。隨著第二產業的深化改革,先進的技術設備取代大批勞動者,目前第二產業吸納了部分有技術的大學畢業生,但吸納能力有限。第三產業相對來說就業吸納能力較強,但是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有些新興的第三產業剛剛起步,這些都對第三產業吸納大學畢業生的數量有一定的限制。總體來說,西安市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發展不匹配。
2西安市產業結構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2.1第一產業結構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為了有效地調整我國農業的產業結構,必須充分保護以及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為此,國家加強了政策扶持力度,深化農村改革以及穩定農村的基本政策,切實減輕了很多農民的負擔,從而達到了增加農民收入的基本目標。隨著第一產業內部農業技術結構的升級,在實施新技術的基礎上,農業向著產業化方向發展。隨著農業技術結構的升級,不斷的帶動了農業相關技術人員需求的增長,如農林、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以及畜牧獸醫等專業,對于這些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呈現了穩步上升的趨勢。同時,國家出臺各種最近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充實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基層單位。在就業壓力日趨加大的現實下,有部分大學畢業生選擇到農村基層工作,成為“村官”。在這兩方面的結合下,第一產業呈現出就業需求增加的特征,應用型人才尤其是為基層農村服務的應用型人才需求會有相應增長。但是由于西安市本身的地理位置和農業發展現狀的影響,周邊縣鎮第一產業大學畢業生就業吸納能力雖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并不大。
2.2第二產業結構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各種政策對技術落后、浪費資源、產品質量低劣和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的關停和整頓,這就使得相關行業有大量的下崗工人,從業人數不斷降低,這些行業對大學畢業生的吸納能力非常有限。同時,對于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工程和環保產業,國家出臺了相關的鼓勵和扶持政策。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經濟飛速發展,相關的電信行業、信息技術行業等發展迅速,相應的這些行業的人才需用量大幅度增加。西安市也出臺政策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提供實習就業崗位。同時因為高新技術企業相對創業門檻較低,西安市鼓勵大學畢業生在這些行業中創業,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這樣,目前西安市高新技術行業每年吸納的大學畢業生數量還是比較可觀的。
2.3第三產業結構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第三產業作為我國產業發展的重點,目前我國的第三產業比重約為40%,相對于世界水平的60%而言還比較低。并且,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在第三產業中占得比較多,技術密集型企業較少,產業內部結構也不合理。西安市由于自身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因素的影響,第三產業中的文化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餐飲業等傳統的行業發展勢頭強勁,而會展業、現代物流業、中介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也在迅速發展,這些行業的興起,為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3產業結構對西安市大學生就業的啟示
3.1第三產業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選擇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西安市第一產業對促進就業的作用有限,從而吸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也有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緩解了第二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從而對促進大學畢業的就業作用也十分有限;第三產業由于西安市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以及國家整體產業結構的政策影響,無論是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還是其產業相關的吸引力都是促進就業的有效保證。所以對于西安市大學畢業生來說,第三產業就業仍是其主要選擇。鑒于此,西安市應進一步落實相關的產業政策,不僅為第三產業的合理擴張提供基礎,還能增加第三產業吸納畢業生的能力以促進大學畢業生的就業。
3.2增強產業結構與高校專業結構的協同性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環節中,專業限制也是就業限制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等院校作為培養大學畢業生的基地,應當根據產業結構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并改革人才培養的模式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一方面,從高等教育的作用與功能出發,高等學校應根據產業結構進行專業設置,為了降低畢業生的就業風險,對于明顯供過于求的專業應當實行復合型人才培養計劃或靈活設置專業方向。比如:對于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來說,高等學校可以加大技術密集型產業相應的招生比重,減少資本密集型產業相應的招生比重。另一方面,據調查顯示,每年將有1/4的就業機會由于技能不適應崗位要求等結構性問題而損失。因此,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為了保證學生在就業后能夠快速的將專業理論轉化為專業實踐能力以縮短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時間,高校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并加強建設就業培訓體系和完善各類人才的培訓基地。
3.3發展地方經濟,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目前,雖然西安市的第三產業具有較強的吸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但是由于整體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而導致第三產業還具有逐步升級的空間。西安市應當通過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及提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實現產業轉型與大學生就業的協調發展。在產業鏈的前期調研、研發設計、要素獲取、產品生產、市場銷售、售后服務六個環節中,前期調研、研發設計、要素獲取、市場銷售和售后服務均屬于現代服務業,這些領域應成為吸納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根據國際經驗,歐美發達國家大學生就業主要集中在上述的現代生產服務業中。所以,加快西安市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升級,對于促進大學生就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艾珺羅艷妮工作單位:西安歐亞學院會計學院
- 上一篇:現代大學生就業現狀思考
- 下一篇:大學生就業中職業指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