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分析及有效策略

時間:2022-02-06 02:41:22

導語:大學生就業分析及有效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就業分析及有效策略

摘要:隨著我國大學的不斷擴招和經濟改革的不斷變化以及大學生自身的問題,大學生似乎變得越來越難找工作,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兩方面原因,客觀原因包括政策因素、高校培養方式和用人單位的用人方式,主觀原因包括就業觀念存在的問題和自身能力的不足,通過分析這兩方面的原因,給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幾點對策,如改變戶籍制度、培養創新人才、改變就業觀念等,希望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幾點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味的強調學生如何做也許并不能打到我們所期望的就業形勢,我認為要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從而找對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的途徑。

(一)客觀原因

很多人把大學生就業難歸咎于大學生自身問題,我們不得不看到大學生就業難存在很多可觀原因:一是擴招使大學畢業生數量急劇上升。2002年我國第一批擴招的專科生畢業,大學畢業生人數為145萬,當年畢業生人數比前一年增長了近30萬,2004年為280萬,截止到2016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765萬,不得不說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二是政策方面的原因。戶籍制度,社保的繳存。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但這些人苦于戶口不能落在大城市而不得不返回其生源地就業,在大城市他們擔心自己的身份問題;另外,西北地區急需大學生,但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一些大學生不愿意去當地就業,雖然各部門聯合號召大學生去西北就業并給予了相當優惠的扶持政策,但是真正去西北就業的大學生少之又少。三是高校方面的原因。高校方面在專業設置、課程內容等方面沒有與日益發展的社會經濟接軌,中國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使大學生像復制粘貼一樣,缺乏個性發展和核心競爭力;高校就業指導課程不夠貼近實際理論性太強,就業指導課的老師缺乏指導能力,沒有給大學生一個高質量的就業指導和就業觀教育。四是用人單位。隨著高校畢業生的不斷增加,用人單位盲目提高用人標準,追求高學歷,對人才進行高消費,明明專科可以做的工作一定要招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勝任的工作一定要招研究生,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

(二)主觀原因

一是就業觀念存在問題。首先要改變的是父母的就業觀念,很多家長認為事業單位、公務員才是有面子的工作,去私企是沒有學好的學生才要找的工作,不惜“托關系”“找后門”讓孩子進事業單位,考公務員。其實要改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很多大學生在學校苦學四年,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對就業的期望值過高,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過高地估計了自己,過低的估計了用人單位,造成大學生眼高手低,對自己的福利待遇期望過高,使一些用人單位不敢雇用這樣的大學生;還有一些學生片面的追求大城市的生活,對北上廣充滿了期待,成為大學生就業的理想城市。二是自身綜合素質欠缺。現在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全面,并不僅僅局限于專業素質過硬,還要求畢業生有敬業精神、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甚至有的企業還要求起員工有一定的文藝特長,也就是說良好的心理素質、綜合能力和適應能力是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提出的新要求,近幾年我們會發現一些成績平平但是綜合能力強的學生干部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三是誠信意識的缺失。一些大學生這山望著那山高,在就業時往往已經與企業簽了就業協議,但是一旦發現有待遇更好的單位馬上毀約,使一些用人單位用人時不得不綜合很多因素考慮。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一)戶籍制度改革

我國應該建立適應時展的戶籍制度甚至取消戶籍制度。從大的趨勢看,戶籍制度無疑日益寬松,但是當前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戶籍限制依然存在并限制了大學生就業。戶籍制度的長期存在,在起到社會管理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人才的流動,使人才異地就業表現的非常困難甚至一些大學生在異地就業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因此一些大學生畢業了對大城市只能望洋興嘆,往往是哪來的回哪去。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應該構建新型的人口管理模式,戶籍僅僅是人口出生的登記方式,起到統計人數的作用,而我國的戶籍制度添加了太多的行政色彩,如果使這些行政職能從戶籍管理中剝離出來,利用其它方式記錄人口的不良記錄等,使人才也由市場經濟分配,“適者生存,不適者遷移”,使大學畢業生能夠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和人生坐標,促進人才的合理分配。

(二)高校要培養創新型人才

我國高考這枚“指揮棒”使得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以考試為學習目標,學生被設置在條條框框里,而老師的教學導向、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是以考試為標準,因此我們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千篇一律。而大學作為用人單位需求的供給方,應該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的社會功能,現在的大學教育往往重進輕出,重理論輕實踐,重學歷輕操作,一些大學生畢業后不能很快的適應崗位,大學要與市場甚至企業密切聯系,時刻了解市場的需求,與用人單位建立聯系,熟悉用人單位的用人要求;在課程設置上高校應該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學生設置有前瞻性的課程,應用性強和與社會接軌的專業,而不是把我們培養的學生束之高閣。此外,還有有一批優秀的就業指導隊伍,引導大學生向高質量人才發展,培養就業意識危機意識,調節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流向,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三)改變傳統就業觀念,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2015年高校畢業生749萬,2016年這個數字上升到765萬2017年將會更多,可以說是史上更難就業季,“2016年就業形勢復雜、任務非常艱巨”,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今年的一次新聞會上說,今年的就業形勢并不樂觀。

1.正確的自我評價。大學畢業生要放低姿態,初出校園,想要找一分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認真分析自己和崗位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差距,在自己的能力沒有達到工作崗位需求時,應該報著積極學習積累經驗的心態找工作,而不是眼高手低不務實,一心追求名企、大城市,走進就業的誤區。

2.改變傳統就業觀念。“2017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已經結束了!據數據統計,截至24日17:30時,2017國考報名共審核通過了1338698人,較去年的1283777人高出5.4萬余人。”其中熱門崗位報名人數和招錄人數比高達7555:1,從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可以看出四類類用人單位受到大學生的青睞:國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知名外企,想選擇這三者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占到了畢業生人數的74%。近年來,中小企業不斷得到國家的扶持,對國民經濟增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畢業生可以考慮到中小企業就業,與企業一起成長、發展、壯大,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和越歷。

3.大學生就業應該把自己的個人理想與國家的現實需要緊密結合。大學生就業難是相對概念,許多地方對大學畢業生需求量非常大。畢業后可選擇西部和基層就業,而不是把目光死死盯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和國有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學校要加大力度宣傳和制定大西部就業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引導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的就業觀念,把個人理想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勇于挑戰自我,在西部和基層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4.樹立靈活的就業觀念。有的家長希望孩子找到一個“鐵飯碗”,一輩子衣食無憂,隨著事業單位政府機關改革的推進,不會再有“鐵飯碗”。目前我國的政策是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高校也把創業納入到課程設置中,可見現在的社會需要自主創業人才,需要創新人才,不僅僅能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還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自主創業已經成為未來就業的一個趨勢。

(四)充分發揮就業指導課在大學生就業中的作用

很多高校僅大四的學生上就業指導課,而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對崗位、對社會的認識需要過程,有的大學生實習時候才發現自己浪費了很多時光,沒有培養自己的就業能力。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應該從大一開始,利用科學的自我評價手段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個性,結合專業,引導大學生認識自己和職業之間存在的差距;大二應該引導大學生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包括心理素質、個人能力,初步設想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要給予大三學生一個重要的實踐鍛煉機會,讓他們直接接觸社會、崗位,認清社會和職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并結合自己的特點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目標,幫助大學生分析就業形勢,指導大學生如何寫簡歷、如何面試、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等,增強大學生的就業信心。

作者:李欣 單位:吉林醫藥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璞,楊德祥.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培養體系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2010,12(2):122-125.

[2]孫莉.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研究[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碩士論文,2012.

[3]杜潔.論職業指導在大學生就業中的重要作用[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4(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