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構建

時間:2022-02-19 09:44:27

導語: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構建

摘要: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是黨和國家關注的焦點、重難點。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易因自身就業能力不足,導致職場競爭力匱乏,造成就業困難。智慧就業服務體系通過將就業服務各個資源要素由原有的獨立狀態整合成有機整體,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以學生就業能力為數據,以體系數據結論為導向,在完善并提升大學生就業綜合能力的同時,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智慧就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

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事關大學生切身利益和社會和諧穩定,是我國人才強國戰略能否順利實現的重要依據之一[1],而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及構建高校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是有效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2017年總理強調,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為畢業生送政策、送指導、送信息,實現“智慧就業”[1]。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應結合“互聯網+就業”以及就業能力培養的發展理念,構建智慧就業服務體系,為大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服務信息及動態的就業能力成長數據;構建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以就業培養基地為依托,全方位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促進大學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1]。

1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通過在校期間的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在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能力的基礎上,能夠成功就業、保持就業并順利實現職業生涯發展的一系列能力的綜合[2]。但大學生就業能力并非常規意義上的就職過程中能力的展示,更是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職業發展能力,包括保持或更換工作以及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目標的能力,同時還包括一系列與工作能力相關的個性特征[3]。因此,高校應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以完善大學生就業能力為途徑,以就業為導向,多維度地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具有三個特點,分別是獨特的個體性、直接的針對性、發展的動態性。在獨特的個體性上,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整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關系,一方面,就業能力的培養依靠整體培養模式,但個體的發展又不同于整體的發展趨勢,其發展具有獨特性;另一方面,整體的培養成效是通過個體體現,不存在兩個就業能力表現無差異的個體。在直接的針對性上,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是檢驗大學生能力的標準。在發展的動態性上,就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具有鮮明的階段性,不同階段的就業能力培養目標不同,如職業探索、職業定位、職業生涯規劃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容包括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由于大學生對就業能力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3],如對就業能力內容的理解存在不足,更有甚者認為就業能力等同于獲得工作的能力;而教育培養者,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上,過于強調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強調應聘、面試技巧等,忽略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從而影響學生長遠的職業發展。

2新時代大學生就業現狀

1)大學生就業綜合能力不高,缺乏職場競爭力。大學生的就業綜合能力不足,主要體現在基本、核心、持續的就業能力上。在基本就業能力方面,大學生的求職能力不足、就業素養不高。部分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及實習經驗,在招聘過程,易因經驗不足而難以突出自身的優勢與特色,進而短時間內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時,部分大學生未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往往眼高手低,缺乏抗挫折的心理素質,導致在職場上缺乏應有的競爭力而未能應聘到心儀的崗位。在核心就業能力方面,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實踐能力欠缺。在人際交往上,大部分學生易因“自我中心”而不愿意與他人交流,進而導致人際關系不和諧的同時,影響自身交際能力的提升,從而無法提升職場競爭力;部分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善于利用社會實踐平臺,提升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進而導致競爭力不足。在持續就業能力方面,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尚未清晰,職業道路上的創新能力不足,以至于在后期的職業發展上缺乏后勁[2]。大學生的就業綜合能力是職場競爭力的重要表現,是就業的關鍵因素之一,而較低的就業綜合能力往往會導致招聘過程中的職場競爭力匱乏,從而難以尋找到心儀的崗位。2)高校就業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就業服務保障力度不足。高校就業服務體系功能涵蓋就業市場服務、就業信息服務、就業咨詢指導與幫扶服務和就業管理派遣服務等四個方面[1]。為響應國家號召,做好畢業生的就業創業指導工作,高校逐漸建立以這四大功能為主導的就業服務體系,諸如校園招聘會、就業網的建立、職業生涯規劃課與就業指導課程等。但大部分高校構建的就業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就業服務功能尚未完善,不僅難以滿足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需求,也進一步導致就業服務保障力度不足,如就業服務內容有限、范圍狹窄、反饋機制不健全等。在服務內容上,就業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不強;在服務質量上,精準度不足。在機制建設上,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服務重心集中于學生的就業率上,而非就業的滿意度上,如學生對工作的滿意度、職業是否與專業對口、職業是否具備穩定性等。在就業服務機構上,雖然大部分高校已建立涵蓋“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四位一體的就業服務機制,但逐年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日益增長的畢業生數量,加大高校就業服務工作的強度與難度[1]。同時,高校就業部門之間信息交流匱乏,導致服務落實不到位,重復性工作較多。

3智慧就業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

1)智慧就業內涵。智慧就業是將就業服務各個資源要素由原有的獨立狀態整合成有機整體,將平面零散的海量數據整合處理為立體豐富的有效信息,達到就業創業服務公開均等、公平普惠、公益高效的最大成效,或是以信息技術、物聯網、云計算等為載體,通過監測、分析、整合、推薦、智能響應等手段有效地利用現有的資源提供相關就業服務,以推動整個產業和整個就業公共服務領域的變革,形成新的業態模型[4]。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蓬勃發展、物聯網和智能終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智慧就業理念融入就業服務體系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持。智慧就業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為載體,利用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等平臺,構建智慧就業服務體系系統,實現大學生線上就業管理和就業服務,如就業數據分析、求職咨詢專屬化等。2)智慧就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是就業服務體系中的一個環節,是就業咨詢指導與幫扶服務功能的體現,而健全的就業服務體系不僅有利于幫扶大學生順利就業,同時,以就業為目標,以數據為基礎,定性、定量地分析大學生就業能力,為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就業能力提供理論依據。智慧就業理念不僅為就業服務體系提供理論支撐,同時,為彌補就業服務體系中的不足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盡管智慧就業的理論研究集中于政府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優化及構建上,但大數據技術作為智慧就業的基礎理念之一,在高校大學生就業數據應用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數據采集大部分依靠單機存儲,以傳統數據為主,而智慧就業的視角下,可以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數據構建,將傳統數據模式遞進至大數據模式,從單機存儲模式轉變為云存儲模式,從二維到高維。同時,智慧就業理念的深入推進,在技術上,不僅有助于將就業數據整合成就業大數據[1],在成效上,進一步實現了就業服務體系內涵,如就業幫扶,以校園招聘會為基礎,以就業網信息、招考信息為技術支持,篩選不參與就業、招考等大學生,并對其進行調查,提供針對性的就業服務。3)智慧就業理念創新就業服務體系。“互聯網+”作為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是創新傳統行業發展的動力,而作為智慧就業的核心理念———“互聯網+就業”,是突破當前高校大學生就業服務現狀的思維基礎。在“互聯網+”時代下,面對逐年增多的畢業生數量,傳統的就業服務體系已滿足不了大學生的發展需求,唯有將“互聯網+”的創新理念與傳統的就業服務理念相融合,在理論的交匯處,創新就業服務體系,通過利用“互聯網+大學生就業”的平臺,拓寬服務范圍,優化就業流程,提高就業針對性。如:開發校園線上招聘平臺,以線下招聘為主導,以線上為拓展,相輔相成,互補不足。校園線下招聘會為大學生提供便捷的就業場所,增加就業機會,線上平臺作為線下招聘會的補充,有助于完善招聘流程,如后續的招聘結果、聘用結果等線上反饋。

4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施行智慧就業理念的新舉措

1)以“互聯網+就業”理念為基礎,創新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互聯網+”的核心價值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打破傳統的行業差距,實現產業融合和更新。其特征是將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各個社會領域,通過社會結構的重塑,打破傳統的工作理念和模式[5]。在“互聯網+”創新理念的影響下,催生出形式多樣的商業模式與創業企業,為就業提供更多的崗位,社會對大學生也提出更多的要求。而互聯網思維、業務技術能力、網絡操作能力、資源整理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是“互聯網+”時代下優秀大學生的五大標準[6]。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與人才高消費的社會壓力,單一的就業能力培養模式已不再符合時展,而在智慧就業的視角下,以“互聯網+就業”理念為基礎,構建新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有助于培養全方位發展的優秀大學生。新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應以“互聯網+就業”為理論基礎,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生涯規劃為起點,以就業能力內容為培養途徑,以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構建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動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一是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系統,融入“互聯網+”就業因素,以階段性目標為基準,合理規劃大學生涯,以動態的數據模式為基礎,定性、定量分析大學生就業能力成長指標,不斷更新大學生的學習生涯規劃。二是通過就業能力培養體系,提升大學生就業綜合能力,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增強就業競爭力,保障順利就業。新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以學校就業處為領導核心,構建綜合能力培養營,以多維的管理培養模式涵蓋大學生就業能力所需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同時,以學分制為基礎,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涵蓋大學生涯。如:針對大一新生,利用“互聯網+”就業,創新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業生涯指導課等。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涯規劃意識,以就業形勢為指導,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以就第18卷第1期張展鵬等:智慧就業視角下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構建18業指導路徑系統為平臺,網羅全國就業政策與就業資訊,使大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國家的產業需求動向,明確專業對口方向,從而制訂就業目標。2)構建智慧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智慧就業服務體系(如圖1),以學生為本,運用大數據、云計算、自動化處理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結合大學生的就業成長數據,將平面零散的海量數據整合處理為立體豐富的有效信息,利用業態模型框架,以就業為目標,構建的學習型互助團隊就業培養體系。目前,雖然智慧就業的研究均集中在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領域[1],但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蓬勃發展、物聯網和智能終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高校構建智慧就業服務體系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持。大數據技術是智慧就業服務體系的“靈魂”,而物聯網和智能終端則是智慧就業服務體系的“軀體”[1]。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是以培養大學生就業綜合能力為目標,而智慧就業服務體系則是就業能力培養體系的補充,以新的理論視角及現代化技術完善培養體系。智慧就業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以學生為本,突出現代科學技術使用,如大數據及自動化處理技術等。以大數據、互聯網和信息科學等現代科技為基礎,以學生為本,以一人一體系為原則,構建大數據就業平臺,結合學生的就業服務需求、企業就業需求等,對數據進行需求分析、整合、重設,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定制學生專屬的動態數據平臺,實時分析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需求及導向,進而以動態數據完善和改進就業能力培養體系。以畢業生的數據調研結果為依據,以專業、崗位性質、企業滿意度、畢業生滿意度、畢業生職業發展規劃為指標,構建畢業生反饋機制平臺,定性、定量地分析畢業生就業數據,以數據反饋培養體系,為完善體系提供理論依據。如廣東某高校建立畢業生求職反饋機制,以問卷調查為依托,了解畢業生就職概況的同時,一方面,針對就業困難戶開展就業幫扶工作;另一方面,分析畢業生的就業數據,為調整下一屆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培養提供理論依據。在就業培養框架與學習型團隊的構建上,以螺旋式培養模式為框架,以“傳幫帶”為形式構建學習型團隊,以一帶多的學習型團隊互助模式為雛形,以就業輔助團隊為形式,全方位、多維度地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如廣東某高校成立的“學長計劃”,以一名優秀的學長幫扶一名學弟/學妹的形式,從學習、生活、社會實踐、綜合素質能力等方面給予全方位的指導。同時,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定性、定量分析大學生成長數據,依托智慧就業服務體系平臺,反饋就業能力培養體系,從而多維度地完善就業能力培養體系。

5結束語

本文基于智慧就業視角,結合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分析,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就業現狀、就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成效入手,從智慧就業的理論與應用出發,探討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過程中引入該理論,并構建智慧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高校大學生基數龐大,如何構建一人一體系的動態培養模式是本研究中的最大困境,也是本文的不足與反思,今后將結合智慧就業的核心理念,探索新的理論框架,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出解決對策。

參考文獻:

[1]劉海濱,楊曉慧.高校大學生智慧就業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2):148-154.

[2]牛欣欣.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困境與對策[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0):42-43.

[3]林輝.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思考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9):122-124.

[4]孫凡.淺談大學生智慧就業服務體系的構建[J].知識經濟,2018(18):146,148.

[5]張建.“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創新[J].蚌埠學院學報,2018(3):89-92.

[6]黃敬寶.“互聯網+”時代的青年就業與新思維[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5):43-49.

作者:張展鵬 李 秋 單位: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